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唱響沂蒙好風光

  • 發佈時間:2014-12-18 08:31:35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人那個都説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一首《沂蒙山小調》傳唱了60多年,沂蒙風光令人神往。

  如今,在沂蒙山腹地——山東省臨沂市,由北向南,山地、丘陵、平原幾乎各佔1/3,山區畜牧林果藥、丘陵糧油果茶花、平原糧菜菌柳杏,呈現一幅立體的田園畫卷。

  畫卷中,農業綜合開發這支畫筆巧奪天工。

  荒山變成花果山

  深秋,薄霧迷蒙,蒙陰縣野店鎮毛坪村林茂果豐。漫山遍野的蘋果樹果挂枝頭,一條新開出的砂石路,蜿蜒曲折,盤旋在山嶺之間,偶爾見到農用車停靠路邊,一箱箱蘋果正在裝運。

  山坡上,紅頂井房邊,一個蓄水池正從山下抽水上來,再通過管道輸送到周圍的田間地頭。

  “這是2010年的小流域治理項目。”蒙陰縣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李光源介紹説,這裡的砂石山打不出井,山上沒水沒路,機械、肥料上不來,澆水、下果都不方便。荒山上大多種些耐旱的板栗,産量低、見效慢,一畝地一年收一兩千元,而蘋果能收一兩萬元。上了這個項目,修塘壩,建蓄水池,劈山開路,修了30多公里,僅爆破費就20多萬元。現在,一合閘,10來分鐘水就上來。

  有了水,有了路,毛坪村蘋果和桃樹的面積翻了一番。村支部書記劉宗路説,僅今年賣蘋果,村裏就出了3個百萬富翁。全村480戶,到去年底有87輛小轎車。

  鄰近的石泉村,山下不到3公里就是水庫,可一直用不上。2011年,小流域治理項目移師這裡,把水庫的水抽上來,路到哪水到哪,蘋果和桃的産量隨之增加。村委會主任薛玉平説,全村蘋果産量由300萬斤增加一倍,桃的産量由300萬—400萬斤增加到1000萬斤,同時降低了勞動強度,省出勞動力。

  野店鎮鎮長劉和傑説,小流域治理項目從2010年開始連續三年在該鎮實施,一共連片治理3萬畝,項目區水利、交通條件改善很多,全鎮果園面積達到11萬畝,穩居臨沂市果品生産鄉鎮十強。每年收穫季節,本地群眾忙不過來,需雇工1萬個工日,付出100萬元。

  蒙陰是全國果品生産十強縣,果園面積100萬畝,又是全省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示範縣,依託農業綜合開發,建成了“萬畝特色果品觀光采摘園”、“百里生態旅遊觀光路線”。

  與蒙陰相鄰的費縣,是《沂蒙山小調》的誕生地。在該縣馬莊鎮,滿山的青石,石縫間鑽出核桃樹,形成8萬畝核桃林。

  這裡芍藥山村的富達專業合作社有核桃1000畝,理事長趙才武説,原先只能在石頭縫裏種地瓜,一畝地收六七百斤。2012年,上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對合作社1000畝中低産田進行改造,從1000米外的水庫引來水,修了路。有了水,核桃坐果多,品質也提高,今年增産一半還多,他家今年就收入近6萬元。

  “山頂松槐戴帽,山中果樹纏繞,山下糧菜果桃。”臨沂市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莫鳳玲説,經過農業綜合開發對山水林田路的綜合治理,昔日的荒山禿嶺正在變成一座座花果山。

  丘陵糧油果茶花

  細雨中,莒南縣洙邊鎮連綿的茶田一片蔥蘢,一個個豎起的粘蟲板點綴其間,更顯輕靈。這片土地在2012年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如今建成1萬畝茶葉示範基地。

  洙邊鎮多丘陵,發展茶葉條件得天獨厚,以盛産茶葉聞名。茶葉一年採三次,每畝産七八十公斤,至少能掙1萬多元。目前,該鎮年生産高中檔綠茶60萬公斤,産值過億元。

  經過農業綜合開發,洙邊鎮項目區已與鄰近兩個鄉鎮的項目區連成一片,在莒南縣南部丘陵地區形成3萬畝茶葉、藍莓農業園區,與全縣現代農業一區三園的總體規劃高度契合。

  在臨沂市蘭山區半程鎮,萬畝茶山海棠種植基地滿目霜紅,落葉零星飄落。

  據莫鳳玲介紹,這個基地是2008年土地治理與産業化經營兩類項目結合國家級試點項目,總投資740萬元。當地的企業金鑼集團與項目區所屬村簽訂30年的土地承包合同。

  茶山海棠俗稱甜茶,為多年生木本植物,生産期畝産鮮葉1300公斤,葉子富含生物類黃酮和多酚類物質,前者是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的藥用成分,後者是理想的純天然抗氧化劑,防疲勞、抗衰老。甜茶的甜味物質又是糖尿病人理想的保健飲品。目前,金鑼集團已經發展甜茶原料生産基地1.4萬畝。

  臨沂的丘陵地區適宜發展防護林和經濟林,是花生、地瓜、玉米、黃煙等作物的主要産地。經過近幾年的農業綜合開發,丘陵地帶成為糧食、油料、林果、茶葉、藥材等的種植及加工儲藏基地。

  平原糧菜雙豐

  劉紹連種了26年地,感覺越來越輕鬆。他的家庭農場現在承包700多畝地,為本縣種子公司培育小麥、水稻、玉米良種,只雇兩個人——兒子和親戚家孩子,有10多臺農機,一年能掙五六十萬元,自己説玩著就幹了,還能為四鄰八鄉的農戶提供農機服務。

  劉紹連是郯城縣港上鎮港上四村人,是個名人,當過全國勞動模範、全國種糧大戶、全國十大種糧標兵。去年,在港上鎮實施的1萬畝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項目,使他更加輕鬆,每畝可以多打糧食100來公斤。今年,他又買了烘乾機,收稻子時不再為下雨而犯愁。

  在該縣歸昌鄉,農業綜合開發4000噸富硒水稻儲藏庫項目今年完成。郯城縣在2010至2012年連續三年對歸昌、花園兩個水稻種植鄉鎮重點投入,建成3萬畝基礎設施配套齊全、以自流灌溉為主體的高標準農田。目前,這兩個鄉鎮已形成近10萬畝優質水稻高産種植區。

  郯城位於山東省最南部,耕地107.2萬畝,先後八次躋身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縣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任士剛介紹説,從1988年成為第一批黃淮海平原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以來,共開展土地治理37.47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1/3多,累計新增糧食生産能力0.5億公斤、增産糧食2.75億公斤。

  郯城所處的臨郯蒼平原,土質肥沃,是山東三大糧倉之一,也是蔬菜主要産區。

  “美麗蘭陵、天下菜園”,平原上的蘭陵縣是全國蔬菜産業十強縣,蔬菜復種面積102萬畝,農民收入的63.6%來自蔬菜産業,出去到全國各地賣菜的足有30萬人。

  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一個佔地2萬畝、以蔬菜為主的蘭陵國家農業公園,正起著特色高效農業的示範帶動作用;一個個蔬菜種植基地建起眾多大棚,引領農民致富,當地流傳著一句話:不出門不出院,一棚掙個一萬塊。

  該縣蘭陵鎮南仲村,利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建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已經流轉土地8000多畝,建起1000多個大棚。今年上了物聯網技術,用手機上網就可以實時看到大棚內溫室、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以及生産場景,監控每一個生産環節。該基地在去年市委、市政府組織的沂蒙優質農産品基地評比中,名列第一。

  羅山區效峰菌業有限公司的車間裏,杏鮑菇等食用菌實現了工業化生産。公司在農業綜合開發扶持下,建成全省最大的有機食用菌工廠化生産車間,日産杏鮑菇等優質食用菌10噸,年生産各種食用菌4000噸,帶動農戶近2000戶,促進農民增收6000多萬元。

  在該區高都街道中坦村,東開種養植專業合作社在農業綜合開發連續扶持下,有機蔬菜基地初具規模,輻射帶動當地發展蔬菜大棚6000余畝,帶動5000多農戶從事蔬菜種植。

  在農業綜合開發的重點扶持下,羅莊區形成了有機蔬菜、食用菌、有機稻米等特色優勢産業,城郊型農業特色更加突出。

  突出産業特色

  臨沂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市,北有沂山、蒙山,沂河、沭河向南流淌,衝擊成南部的臨郯蒼平原,豐富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物産和農業産業。

  例如,蘭陵縣被譽為“中國蔬菜之鄉”“大蒜之鄉”“牛蒡之鄉”;費縣是“中國核桃之鄉”;蒙陰縣是“中國蜜桃之都”,蜜桃種植面積和産量居全國縣級首位;莒南縣是全國最大的優質花生生産基地;平邑縣是“中國金銀花之鄉”,金銀花産量佔全國70%以上;沂南縣是“全國優質黃瓜第一縣”和“全國肉鴨生産加工第一縣”。

  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和産業優勢,臨沂市農業綜合開發以産業開發為主線,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産業。每個縣區都確定一兩個優勢特色産業,據此選擇安排土地治理項目和産業化經營項目,逐步形成“一縣一特”的農業産業格局。

  據統計,2010—2013年,批復立項的116個項目中,蔬菜脫水加工、果蔬罐頭加工、肉鴨養殖加工、金銀花、茶葉種植等項目佔70%以上。這些項目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優勢産業發展和優勢農産品産業帶的形成,推動農業産業優化升級、帶動農民增收。

  目前,郯城、河東、蒼山、沂南等縣區重點打造糧食産業,扶持發展有機稻米、專用玉米等特色優勢産品;平邑縣重點圍繞黃桃、金銀花這兩個特色産業,集中扶持發展罐頭、藥材加工及所需原料生産基地;沂水縣結合山區實際重點發展矮砧密植蘋果;蒙陰縣重點發展優質蜜桃;莒南的茶葉,蒼山、河東、臨沭的出口蔬菜等優勢特色産業初具規模。

  在臨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一個特色、生態、高效的産業開發格局已經形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