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財經 > 産經 > 農業 > 正文

字號:  

我國每年約有5000億斤糧食階段性儲存在農戶手中

  • 發佈時間:2014-10-30 11:0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劉慧  責任編輯:陳晶

  記者最近去山東平度縣農村採訪,隨處可見農民在公路上晾曬糧食,來來往往的車輛從晾滿糧食的公路上駛過,留下一路塵土飛揚。

  當地農民告訴《經濟日報》記者,現在農村晾曬場地缺乏,他們只好把新收穫的糧食晾曬到公路上,糧食晾曬完後,或者直接把糧食賣掉,或者用塑膠編織袋裝好放到家裏的簡易糧倉中,每年因此造成的損失巨大。

  農戶是糧食生産經營的主體,也是糧食儲藏的主體。我國每年約有5000億斤糧食階段性儲存在農戶手中,但是,由於儲藏條件差、技術水準落後、儲糧裝具簡陋、不掌握科學儲糧知識等原因,農戶儲糧造成的糧食損失率約為8%,每年儲糧損失高達400億斤,佔到全年糧食損失的一半以上。改善農戶儲糧條件,不僅有利於減少農戶儲糧損失,而且有利於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糧食損失減少

  減少糧食産後損失,首要的舉措就是改變農戶儲糧方式。2007年以來,我國推行農戶科學儲糧工程,為農戶發放新型儲糧裝具,目前已累計為全國26個省份配置817萬套新型儲糧裝具,使受益農戶的儲糧損失率平均下降6%,每年能為這些農戶減少儲糧損失90萬噸。

  山東日照市東港區三莊鎮大王家寨村很多農民家裏安裝了彩色鋼板儲糧倉。村民王均東告訴記者,以前他家的糧食主要放在廢舊的編織袋或水泥缸裏,100斤糧食有時損失達到10斤。自從安裝了科學儲糧倉,糧食基本沒有損失了。

  然而,我國農戶數量龐大,全國種糧農戶有2.1億戶,已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的農戶不足3%,産後晾曬整理和儲存損失依然很大,減少農戶儲糧損失任重而道遠。

  糧倉亟待升級

  記者在各地採訪時了解到,隨著土地規模化經營發展和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專業大戶的興起,他們的儲糧規模越來越大,每到糧食收穫季節,因為沒有良好的糧食倉儲設施,面臨的儲糧損失也不少。有的家庭農場主為了減少糧食産後損失,在新糧集中上市價格下跌的情況下,不得不把糧食賣掉,嚴重影響種糧收益。

  北大荒股份854農業分公司第一管理區第八作業站的丁勝利今年種植了4500畝水稻,由於氣候條件好,産量比去年增産將近27%。今年水稻托市收購價達到每斤1.55元,但由於現在黑龍江托市收購價格還沒有啟動,丁勝利不得不以每斤1.46元的價格把沒有糧倉儲存的水稻全部賣掉,純收入400多萬元。如果有糧食倉儲設施存糧,等到水稻價格上漲時出售,他的種糧收益會更好。

  丁勝利説,他早就想建設一個帶有烘乾設備的倉容達到2500噸的糧庫,這至少得投資200多萬元,苦於沒有資金遲遲沒有動工。再過兩三年,一定要建設屬於自己的糧庫,這不僅可以實現種糧效益最大化,還可以為國家減少糧食倉儲壓力。

  吉林省德惠市朱城子鎮哈拉哈村達蘭家庭農場主周延武今年種植了4000畝玉米,雖然遭受嚴重乾旱,但是由於洼地增産,産量仍然達到400多萬斤,比去年收益要高。他現在把玉米儲存在科學儲糧倉和自己用木桿鐵絲搭建的簡易儲糧倉裏,準備年前或者年後賣掉。

  周延武説,現在的科學儲糧倉倉容小,不能滿足他們這樣的種糧大戶。他希望建一個帶有烘乾設備的糧庫,但是得花費幾十萬元,他希望國家能夠針對他們這樣的種糧大戶,研發大型科學儲糧倉。

  扶持政策明確

  目前,像周延武這樣的家庭農場主或者種糧專業大戶,普遍面臨著糧食倉儲的難題。建一個帶有烘乾設備的糧食倉儲設施,少則三四十萬元,多則幾百萬元,很多家庭農場主和種糧大戶無法承受。這就需要國家加大扶持力度,為他們提供所需的資金、技術、服務,鼓勵他們提高儲糧科學技術水準,減少産後損失。

  現在國家明確,鼓勵支援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糧食倉儲設施,對於種糧大戶來説,這無疑是值得期待的。

  國家糧食局有關負責人明確表示,今後要擴大農戶科學儲糧工程的實施範圍,加大對農民先進儲糧技術方面的培訓力度,同時針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特點,開發研製新的大型儲糧裝具,幫助種糧大戶減少儲糧損失,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