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國每年糧食産後損失超過1000億斤

  • 發佈時間:2014-08-20 06:3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8月14日至8月16日,亞太經合組織糧食安全政策夥伴關係機制(PPFS)2014年高級別對話會議及全體成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首次把節糧減損作為確保各經濟體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明確提出,至2020年,努力使亞太地區糧食損失浪費總量減少10%(同比2011至2012年度)。中國作為亞太經合組織的重要成員,近年來大力推動糧食節約減損,為確保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節糧減損等不得

  我國糧食損失浪費驚人,據國家糧食局最新統計,每年糧食産後損失超過1000億斤,相當於1.5億畝良田産量

  在剛剛結束的APEC糧食技術、設施和資源展覽會上,湖北葉威糧油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的展臺雖然佈置在一個不顯眼處,然而,他們的機械化糧食週轉儲存倉的展板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該公司副總經理蔡軍告訴記者,他們公司生産倉容為1噸的科學儲糧倉和倉容為300噸至400噸的機械化糧食週轉儲存倉。機械化糧食週轉儲存倉的出入倉作業系統,由清理篩、輸送機、卸糧機、通風風機、地籠和糧情檢測等設備組成,方便糧食進倉、出倉作業。儲存倉底部有“人”字形通風槽與通風風機相連的通風系統,確保糧食倉儲安全。“近年來糧食規模化種植發展迅速,農戶儲糧方式有了新變化,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糧食加工企業經常需要短期儲糧。機械化糧食週轉儲存倉能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短期儲糧的需求。經過試驗,採用這種儲存倉儲糧基本達到無害蟲、無霉變、無鼠害,農戶儲糧損失能由原來的平均6%以上下降到1%以下。”蔡軍説。

  蔡軍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展覽,把公司的科學儲糧技術介紹給亞太經合組織其他經濟體,為促進亞太地區糧食節約減損發揮一定的作用。此次展會上,我國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充分展示了在節糧減損方面的成就,讓前來參觀的各經濟體代表分享了我國在節糧減損方面的經驗。

  亞太地區糧食供需形勢將長期處於緊平衡,受耕地、水資源、生態環境等自然資源的硬約束,糧食增産難度越來越大,APEC經濟體內貧困地區和弱勢群體的糧食安全仍面臨很大威脅。與此同時,亞太地區糧食浪費嚴重,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測算,亞太地區近30%的糧食在收割與配銷環節被損耗。生産規劃不科學、未能妥善儲存、運輸系統薄弱等,是造成糧食損耗的主要原因。

  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若不堅決遏制糧食損耗,亞太地區糧食供需矛盾將加劇,推行糧食節約減損刻不容緩。

  我國作為亞太地區頭號人口大國、糧食消費大國,在確保亞太地區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我國採取多種措施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糧食産量和品質不斷提高,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但是,我國糧食損失浪費驚人,據國家糧食局最新統計,每年糧食産後損失浪費超過1000億斤,佔糧食總産量的9%以上,相當於1.5億畝良田的産量。2013年,我國開始實施“糧安工程”,加強糧食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提高了節糧減損能力。今明兩年,我國將在東北和南方糧食主産區建設1000億斤倉容,這將大大減少糧食主産區儲存環節的損失浪費。

  減損技術待提高

  我國在糧食儲存中廣泛採用糧情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和穀物冷卻“四合一”儲糧新技術,取得明顯成效

  我國糧食的損失浪費,主要發生在糧食儲運、加工等環節和餐飲消費等方面。推行先進實用的節糧減損技術,是降低糧食産後損失的重要手段。近年來,糧食部門在糧食收購、儲運、加工等環節大力推廣先進實用的糧食減損技術,取得了明顯成效。

  我國農戶素有儲糧的傳統,但因為儲存條件落後,每年損失糧食達400億斤。近年來,我國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工程”,為農戶配置標準化儲糧倉,截至2013年底,糧食部門為全國26個省(區、市)配置了677萬套標準化儲糧裝具。據測算,專項配置的儲糧裝具可儲存糧食約1300萬噸,每年可減少儲糧損失85萬噸。

  霉變也是糧食産後損失的主因之一,我國每年因霉變造成的糧食損失達420億斤。糧食霉變多是由烘乾機械化水準低造成的。因此,推廣糧食烘乾機械和技術可有效降低糧食損失。現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糧食烘乾機械的需求大幅增長。黑龍江克東縣昌盛鄉安全村現代農機合作社去年建設了具有3萬噸倉容能力的糧庫,還安裝了日烘乾能力達200噸的烘乾塔,除了烘乾合作社生産的糧食,還能為周邊農民提供服務。

  我國在糧食儲存中廣泛採用糧情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和穀物冷卻“四合一”儲糧新技術,系統解決了儲備糧防霉保鮮、蟲害治理和降耗減排等問題。據了解,“四合一”儲糧技術現已廣泛應用於1000多個中央儲備糧庫(6000多萬噸倉容),創造經濟效益逾400多億元,使我國儲糧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目前,我國80%左右的糧食是以散糧的形式儲存在倉庫裏,但糧食散裝、散卸、散運比例偏低,整個運輸環節糧食損失較大。因此,在糧食物流環節,要大力推廣“四散”(散裝、散卸、散存、散運)技術,完善散糧發放、接卸、運輸設施,減少糧食在運輸過程中的浪費。

  在糧食加工環節,由於加工粗放、成品糧過度加工等原因,浪費嚴重。據測算,我國每年加工環節浪費的糧食達150億斤以上。今後,要通過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著力減少糧食加工環節的損失浪費。

  讓節糧成為習慣

  在全社會形成節糧減損的社會風氣,需要深入推進節糧減損示範工程和專項行動,形成節糧減損長效機制

  記者在中糧集團健康營養研究院餐廳用餐時,看到分餐臺上一個紙牌上寫著:節約糧食是一種氣質。中糧集團通過這種方式時刻提醒員工節約糧食,並把節約糧食轉化為員工的一種內在修為。餐飲浪費是造成糧食産後損失的重要原因,我國每年餐飲浪費達2000億元。減少餐桌上的浪費,是糧食節約減損的重要手段。

  “我國糧食浪費嚴重,倡導糧食節約減損,應該深入到社會生産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不僅要通過製造和推廣科學儲糧倉,降低倉儲環節的糧食損失浪費,還要通過産品銷售傳遞一種節糧減損的理念。”蔡軍説。

  要把節約糧食變成一種習慣甚至一種理念,以最大限度減少糧食損失浪費。為此,國家糧食局每年開展“節約一粒糧”公益宣傳活動;每年組織“世界糧食日”暨“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等宣傳活動;深入開展“愛糧節糧”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等活動,喚起每一個人的愛糧節糧意識,引領帶動全社會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風氣。

  曾麗瑛説,在全社會形成節糧減損的社會風氣,還需要深入推進節糧減損示範工程和專項行動,繼續擴大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實施範圍,大力推進糧油適度加工和副産物高效利用,通過科技節糧減損,科學膳食,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實施、全民參與的節糧減損長效機制。(經濟日報記者 劉 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