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産經 > 商超 > 正文

字號:  

傳統百貨業遭遇“生死劫”

  • 發佈時間:2014-10-30 10:31:2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馬巾坷

  伊藤洋華堂旗下華堂商場西直門店于日前爆出由於接連虧損將於12月1日關張,該店掙扎了17年。在今年4月,華堂商場望京店閉店,所在商業將改為寫字樓出售;華堂商場北苑店于9月1日關閉。而7月,百盛商場東四環店正式關張。其實在北京,僅去年停業的就有王府井洋華堂勁松店、貴友大廈方莊店和三利百貨等。據聯商網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在國內共計關閉158家門店,遠超2013全年35家的關店數,百貨巨頭們接連迎來關店潮。

  老牌百貨風光不再

  華堂西直門店位於北京人流量極大的動物園地區,離火車站北京北站、西直門外公交樞紐也較近。可事實上,該店人流量卻並不大,而與其僅一條馬路之隔的大型購物中心凱德MALL卻人流量爆棚,該商場共有7層,不管在體量還是品牌豐富度方面明顯高過斜對面的華堂商場。

  北京志起未來行銷諮詢集團董事長李志起表示,這些百貨店閉店有其共性,電子商務對傳統百貨門店的衝擊,對消費者的分流越來越明顯,逛百貨的客流直線下降。另外百貨業態愈發沒有競爭力,如在消費體驗上不如購物中心業態,便利性上不如便利店,在夾縫中生存。

  公開資料顯示,華堂商場隸屬於華糖洋華堂商業有限公司,公司成立於1997年10月7日,是國務院首次批准成立的第一家合資連鎖商業企業。該公司由日本株式會社伊藤洋華堂、中國華孚貿易發展集團公司、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和伊藤忠(中國)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投資比例分別為75.75%、12%、10.58%和1.67%。關閉北苑路店、西直門店後,華堂商場將僅剩下亞運村店、三里屯店、十里堡店、豐台北路店、右安門店和大興店等共計6家門店。

  作為一家老牌的百貨連鎖,華堂曾經風光一時,但隨著近些年電商的衝擊、消費模式的改變,華堂已經逐漸從市場的領跑者走向市場邊緣。據分析,人工成本上漲、租金等運營成本居高不下,企業經營利潤不足以彌補總支出造成惡性迴圈。華堂商場之所以連遭關店,一方面是整個零售環境的不景氣,另一方面也是主要原因,是由於採用日本企業的運營機制,輸在中日的文化差異上。另外,業態的單一和無特色的品牌,也使得華堂的業態配置和品牌已經無法適應當下的市場。華堂商場是上個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在經營上一直堅持日本傳統,他們在商品採購上注重自有品牌,直採産品多,但百貨業態更喜歡的大牌、潮牌卻很少,這也導致年輕消費者對其接受程度並不高。

  正如王府井董事長劉冰在2013年股東大會上所説,傳統零售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轉型迫在眉睫。傳統百貨業將轉型為購物中心,用增加用戶體驗度來聚集人氣。

  百盛同病相憐

  除華堂外,曾經是北京百貨標桿的百盛商場也不久前關閉了其在東四環大郊亭橋的店舖。與華堂類似,百盛所在的大郊亭橋也是中高端社區的聚集地,萬科藍山、珠江帝景甚至是頂級豪宅金茂府,但這些社區並沒有為百盛帶來大量的顧客流。此前的5月底,百盛關閉了位於江蘇常州的新北店。這意味著,近兩年時間內,百盛關閉7家中國區門店。在已經公佈2013年業績的百貨業上市公司中,百盛商業的跌幅是最大的。去年百盛交出了上市9年來的最差業績:凈利暴跌58.4%至3.54億元。今年一季度,百盛銷售下降8%,凈利同比下滑34.3%至1.5億元。作為連鎖門店分佈最廣的"外資百貨第一店",百盛商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局。

  或許,缺乏創新是百盛商業另一大問題。"對比百盛商場和目前流行的商場幾乎是兩個時代。目前的百貨店則是採用最新的設計,更加符合消費者購物體驗。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的數據,2012年到2013年期間,百盛新增門店10家之多。百盛創始人鐘廷森表示,百盛百貨不能僅僅在一線城市發展,還應開設到二三線甚至四線城市。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百盛的快速擴張可以獲得銷售額的高幅增長,同時佔據較大的市場份額。然而在經濟低位運作時期,這種擴張留下的後遺症開始顯露,具體表現就是單店盈利下降,一些選址不好的門店出現虧損。

  不久前,百盛商業集團行政總裁張瑞雄公開表示,百盛太陽宮店與太陽宮商圈磨合了4年啟動第一輪調整,在地下一層、一層和頂層加入餐飲業態,各樓層品牌也將進行一輪大"換血"。在周邊交通環境欠佳的情況下,百盛又一直走在高端定位的道路上,始終沒有催旺太陽宮商圈的商業氛圍。張瑞雄表示,在本輪調整中,百盛最先做出的改變就是走向親民,更換一批中端和親民的品牌貼合消費者。最終的轉型定位會以親民為主。百盛旗艦店品牌更疊中,一層的化粧品專區一直很穩定。百盛將在年底結束調整,完成小型購物中心的變身。據介紹,百盛作為愛琴海購物中心的延展部分,將以更精細化體驗親民價格獲取競爭力。

  商業綜合體能"耐"多久

  選擇位置較好的城市網點,整體租賃,按照傳統百貨的品類佈局進行設計和規劃,並利用自己的品牌優勢進行招商。其實,和所有的傳統百貨企業類似,華堂和百盛幾乎都是聯營模式。業內人士表示,百貨行業一直以來以聯營為主,通過扣點或提成來盈利,以至於疏于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再加上外在因素的衝擊,網際網路電商的崛起,租金成本不斷上漲等,讓百貨業的日子越來越難熬。

  中投顧問零售行業研究員杜岩宏此前在接受中華工商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牽手網際網路之後不但要承擔線下成本還增加了線上成本,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現在百貨業多想轉型購物中心,事實上目前以商業地産為主的擴張,購物中心發展過於密集已經供過於求,而消費能力並未隨著購物中心的建設而擴大。

  在傳統百貨日漸式微利的同時,購物中心則大行其道,一些新興的體驗式購物中心人氣爆棚。與華堂亞運村店的不溫不火不同,同區域開業僅一年半的遠洋未來廣場已經成為區域內最具人氣的購物場所。與傳統的購物中心相比,遠洋未來廣場擁有更多生活體驗的元素。商場在設計時就加大了餐飲、兒童樂園、運動休閒等體驗式業態,在商場中開設了咖啡館、書店、冰場、巨幕影院等配套設施,以此抵禦網購對零售業的衝擊。

  一位商業地産運營專家認為,體驗式商業對於商業地産的運營商能力要求更嚴苛,與百貨不同,體驗式商業雖然可以形成一個經驗模式,但卻不能簡單複製。每個體驗式商業在規劃業態時對於所在地的客群特點、消費能力進行深入分析。另外,體驗式商業也不是單純的餐飲、電影院、KTV。良好的購物環境、合理的業態分佈、差異化的主題設置等都是一個好的體驗式商業需要深入下功夫的。

  轉型的困惑

  據分析,傳統百貨接連關店,上下游企業也被波及。百盛的一名員工告訴本報記者,京東、淘寶、噹噹這些電商不惜額外補貼租金來引入品牌,品牌商已經不願再付出實體店高額的租金了。從去年開始,不但商場的人流量開始下降,品牌商也開始流失。

  某知名服裝集團,旗下擁有多個時尚品牌,幾乎每家商場都可以見到其LOGO。近期,該集團在內部大幅裁員,裁員的首要目標是負責店面設計的部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開店規模的大幅縮減和店面的關閉。

  據悉,近期王府井百貨與微信合作,甘家口大廈推出"微店"等舉措。在百貨企業的轉型購物中心或是觸網發展電子商務的大潮中,百盛顯得"獨樹一幟",依舊保持著原有風貌。

  目前商品更新換代相當快,無論是加大自營比例還是開發自有品牌,其投入門檻都相當高,如果沒有規模化的網路基礎支撐,這種模式將很難維持。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傳統百貨業嘗試擁抱網際網路的思路是對的,但是效果並不顯著,聯手網際網路之後不但要承擔線下成本還增加了線上成本,利潤進一步壓縮。雖然轉型是必然的,但如何轉是值得探討和摸索的,不能一蹴而就。目前大家説得比較多的是轉型成綜合購物中心,事實上,擠壓傳統百貨業的還有不斷增加的商業地産項目,導致綜合購物中心目前處於一個供大於求的狀況,所以或許轉型成綜合購物中心未必能扭轉局勢。轉型之路或許是擺在整個商業環境中值得探討的最大問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