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消費結構升級:生存型消費轉向服務性消費
- 發佈時間:2015-04-04 07:53:2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斌
從物質型消費走向服務型消費
我國正在經歷一場消費結構升級“革命”。城鄉居民的物質型消費需求基本得到滿足,服務型消費需求不斷增長。這場消費革命及其蘊含的巨大消費潛力,不僅成為經濟增長的突出優勢,而且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十三五”期間要抓住消費結構升級的大趨勢,加快推進消費升級的經濟轉型。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課題組
消費結構升級的時代特徵
我國已進入到大眾消費的新時代,大眾需求、平民消費成為這個時代最為突出的特點。與過去消費結構相比,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正在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升級、由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升級、由傳統消費向新型消費升級,並且這一升級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速度越來越快。
我國新階段消費結構升級的時代特徵,既反映了經濟增長中的一般規律,更反映了我國自身轉型升級的突出特點。把握消費結構升級的時代特徵,成為我國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基本出發點。
1. 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的升級
(1)生存型消費比重不斷降低
雖然城鄉居民用於食品、衣著的消費支出規模不斷上升,但在整個消費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從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看,1990~2013年,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和衣著的每人平均消費規模從864.7元提高到8213.9元,支出佔比從67.61%下降到45.58%;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和衣著的每人平均消費規模從389.2元提高到2933.8元,支出佔比從66.58%下降到44.28%。
(2)發展型消費持續增長
我國城鄉居民的發展型消費需求不僅在規模上持續提升,而且在消費總支出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據統計,1990~2013年,城鎮居民現金消費支出中發展型消費需求的支出比重從32.39%提高到54.42%;農村居民現金消費支出中發展型消費需求的支出比重從33.43%提高到55.72%。
以醫療保健、交通通信和文教娛樂三項支出的變化為例。不考慮價格因素,1985~2013年,我國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年均增長分別為12.46%和11.46%,其中醫療保健、交通通信和文教娛樂三項支出的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6.47%和16.62%,超出每人平均消費性支出增速4~5個百分點。
2. 從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的升級
(1)物質型消費基本得到滿足
在經過了“井噴式”的消費擴張后,城鎮居民家庭的“大件”基本普及,農村居民家庭“大件”普及度也明顯提高。例如,2012年城鎮居民每百戶家庭擁有126.8台空調、87台電腦,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的摩托車達到62.2輛。對大多數家庭而言,耐用消費品支出已不再構成主要的支出壓力,以前流行的家庭“三大件”基本上淡出了消費領域。
(2)服務型消費需求快速增長
統計分析表明,2005~2010年我國城鎮居民每人平均服務型消費支出從3116元提高到5260元,年均增長11.04%,這些年服務型消費支出比重均保持在40%左右的高位。
3. 從傳統消費向新型消費的升級
(1)傳統消費熱點持續降溫
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傳統零售業增速放緩,汽車等傳統支柱型消費進入低迷期。據統計,2013年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實現零售額同比增長9.1%,增幅較上年放緩1.1個百分點,創1999年以來最低增速;2014年,我國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9.9%,增速大幅低於2013年同期的16%。
(2)消費個性化、多樣化時代的到來
多元化指數是衡量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多元化指數分別在1998年和2006年超過1.7,表明消費結構多元化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2012年,城鄉居民消費多元化指數進一步提高到1.85和1.77,逐步趨近2.08的最優值,城鄉居民消費的多元化趨勢正在加快。
(3)新消費群體不斷擴大
新型消費熱點層出不窮,主要源於新消費群體的持續擴大。隨著80後、90後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和最重要的消費主體,這一群體更加注重消費的體驗、消費的個性化和消費者主權的維護。新消費群體追求時尚、品牌與品質,更新換代很快,並不局限于商品使用價值的耗盡。
2020:走向消費市場大國
消費結構的快速升級,蘊含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初步估計到2020年我國消費市場規模將達到40~50萬億元,國內市場規模位居世界前列。13億人消費大市場的初步形成,不僅成為保持我國6%~7%增長的突出優勢,而且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
1. 消費結構升級蘊含著巨大消費潛力
(1)城鎮居民的消費潛力巨大
城鎮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重要特徵是消費級別的躍升,消費水準從10多年前的百元級、千元級升至近幾年的萬元級、十萬元級甚至百萬元級,消費檔次愈來愈高,並且消費週期愈來愈短。城鎮居民消費級別的躍升帶來消費規模的急劇攀升。2000年城鎮居民的消費總規模為3.14萬億元,2005年以後基本上以每年跨越一個萬億級的速度在遞增,2013年達到16.73萬億元,增長了5.3倍。預計“十三五”隨著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向服務消費升級,城鎮居民消費潛力仍將呈現快速釋放的趨勢。
(2)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巨大
進入新世紀以來,儘管我國城鎮化速度在加快,農村人口不斷減少,但在消費結構升級的大趨勢下,農村市場仍然保持了較快增長的態勢。2000年,農村消費總規模為1.5萬億元,到2013年提升到4.66萬億元,13年間增長了3.1倍。“十三五”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農村潛在的巨大消費需求有望得到快速釋放。
(3)“十三五”消費規模有再倍增的空間
2001~2013年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水準年均實際增長分別為7.01%和8.73%。如果2014~2020年按照2001~2013年的平均速度增長,到2020年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水準將分別達到41105.67元和11905.02元。考慮到2020年人口規模將達到14億人,城鎮化率將達到60%。初步估算,2020年我國居民消費規模將達到45.23萬億元,在2013年消費總規模21.4萬億元的基礎上實現倍增。
2. 消費結構升級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動力
(1)消費取代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我國增長模式帶有投資主導的突出特徵,但2011年以來,增長模式出現了歷史拐點,消費貢獻率開始超過投資貢獻率,消費取代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
(2)消費結構升級推動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
一是推動我國經濟結構的服務化進程。2001~2008年,我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40%左右。但從2012年開始,服務業比重明顯提高,當年比重提高超過1.3個百分點。到2014年末,服務業增加值增速已經連續8個季度超過GDP和第二産業的增速。
二是推動新興産業的快速發展。例如,2013年我國文化産業增加值增長超過15%。2014年,我國資訊消費規模達到2.8萬億元,同比增長25%;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2萬億元,同比增長20%。
3. “十三五”:消費驅動的增長前景
(1)消費增速保持兩位數
根據1991~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趨勢,初步估算,2015~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實際增長將達到8%;不考慮到物價因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將達到兩位數。
(2)消費率逐年上升
隨著消費結構升級帶來消費需求的釋放,“十三五”消費率和居民消費率有望加快反彈。到2020年,最終消費率有望提高到55%~60%,居民消費率提高到45%~50%,消費貢獻率穩定在40%以上。
(3)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一是恩格爾系數進一步下降。如果到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實現倍增,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有望下降到25%左右;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有望下降到30%以下,從而進入到大眾消費時代。
二是服務型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隨著服務消費需求的不斷釋放,城鎮居民服務型消費比重有望年均提高0.5~0.6個百分點,到2020年達到45%~50%,成為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大頭。
(4)消費釋放支撐6%~7%的經濟增長
初步測算,到2020年我國居民消費需求規模將達到50萬億元左右,居民消費率將達到50%左右,最終消費率將達到60%左右。“十三五”在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的條件下,經濟增長速度有望保持在7%左右。
“十三五”:推進消費驅動的經濟轉型
2015~2020年這6年加快經濟轉型升級,要牢牢把握住消費結構升級的時代潮流,牢牢抓住消費需求釋放的歷史機遇。這就要求我們在消費驅動的經濟轉型上儘快取得實質性突破,以消費引領創新、以創新引領供給,以內需引領增長。
由此不僅在從根本上扭轉短期內投資消費失衡的格局,有效消化短期經濟風險;而且使消費真正成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為中長期經濟增長打下堅實基礎。從我國當前消費釋放面臨的突出矛盾看,實現消費驅動經濟轉型的重大突破,當務之急是創新消費供給,加快投資轉型,改善消費環境。
1. 創新消費供給
(1)消費供給的嚴重短缺成為消費釋放的突出矛盾
從現實情況看,“有需求而缺供給”成為我國消費需求釋放面臨的主要問題。以養老服務為例。我國健康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後,佔GDP的比重不足5%,與美國健康服務業佔17.6%、其他OECD國家佔10%左右的比重相去甚遠。目前,每年為老年人提供的産品與服務不足1000億元。在一些特大城市,要進公立養老院,如果50歲開始排隊,要排上30年,甚至40年,養老服務供給嚴重不足。
(2)創新消費供給,加大消費供給力度
一是加大服務消費供給力度。創新消費供給的關鍵在於擴大服務消費供給的規模,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服務消費需求。為此,在合理調整重化工業投資的同時,鼓勵各類資本投資重點投資服務業。
二是加大個性化、多樣化的新型消費供給力度。一般來説,工業化大生産可以有效適應模倣型、排浪式、總量化的消費,但難以適應個性化、多樣化的新型消費需求。後者對“定制化供給”提出了新要求。例如,3D列印之所以成為各方關注焦點,重要原因在於3D列印可以有效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因此,滿足新型消費供給需求,需要加大新型消費供給力度。
三是改善消費供給的品質。消費結構升級的一個表現就是消費者對産品或服務的標準與要求不斷提高,如果不能有效提升消費供給的品質,許多潛在的消費需求就很難釋放出來。適應消費者消費標準和消費要求不斷提高的趨勢,需要加快推進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領域的改革,提高供給主體的競爭程度,改善和提高服務品質,使這些需求能夠留在國內。
(3)創新消費供給方式,提高消費供給效率
例如,鼓勵消費者參與研發。通過鼓勵消費者參與産品或服務研發,可以有效地將消費者的需求反映內部化,讓消費者在研發過程中就表達自己的消費需求,從而避免研發脫離實際需求的困局。
(4)適應消費升級,加快發展消費金融
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建議在全國放開消費金融公司發展,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消費金融。著力降低消費信貸的成本。“十三五”可以考慮將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與信貸消費額度掛鉤,增加銀行承擔消費信貸的能力;鼓勵消費流通企業聯合銀行共同開展低利率分期付款活動,銀行和企業分擔交易成本,解除消費者的後顧之憂。
2. 加快投資轉型
(1)投資消費結構不匹配矛盾突出
從投資率和消費率變動趨勢角度看,1978~2013年我國投資率總體呈現上升趨勢,1982年處於歷史最低點,僅為31.9%;2011年上升到歷史最高點,為48.3%,上升幅度達到近17個百分點;到2013年,投資率仍然保持在47.8%的高位。據IMF保守估計,我國過度投資規模可能達到GDP的12%。
與投資率不斷提高相比,我國最終消費率總體呈現下降趨勢,1981年處於歷史最高點,達到67.1%;2010年降到歷史最低點,只有48.2%;居民消費率由1978年的48.8%下降到2010年的歷史低位34.9%,直到2011年與2012年才開始出現0.8個百分點的回升;2013年消費率與居民消費率分別為49.8%和36.2%,僅回升到2007年水準。
在每人平均GDP 處於5000~6000美元(以現價美元計)的階段,我國的投資率高於美國30個百分點以上,也高於新加坡近10個百分點;而消費率和居民消費率則分別比美國低33.4和28.6個百分點,比南韓低16.5和18.1個百分點,比俄羅斯低18.8和14.9個百分點,比新加坡低11.2和14.9個百分點。
從經濟生活實踐看,投資消費失衡成為經濟風險的主要來源。我國大部分製造業面臨長期性、趨勢性的産能過剩。不僅傳統行業,新能源等一些戰略性新興産業也面臨産能過剩的嚴峻挑戰,增量資本産出率指標出現惡化。1980年我國增量資本産出率為1.89,意味著增加1元的GDP需要1.89元的投資。1980年以後,這一指標有所波動,但大都在3以下(國際公認的閾值)。到2009年,名義增量資本産出率飆升到9以上的歷史最高,2012年有所下降,但2013年又反彈至9.03的高位。
(2)以消費結構升級為導向的投資轉型目標
一是投資率與消費率回歸到合理區間內。如果消費率當前從現在的不足50%提升到60%左右、投資率從當前接近50%的高位回調到40%以內、居民儲蓄率降低10個百分點左右,不但不會影響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7%左右,反而會使經濟增長更加可持續。“十三五”走向投資消費動態平衡,需要明確將2020年消費率達到60%左右作為經濟轉型的重要目標。
二是把擴大投資建立在消費需求的基礎上。消費主導並非不要投資,恰恰相反,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釋放,我國還需要更多的投資以創造供給。從多方面的情況看,“十三五”以消費結構升級為導向,不僅可以形成擴大投資的巨大空間,而且可以有效消化短期內的過剩産能,提高經濟增長品質。
三是在市場決定中形成投資與消費的動態平衡。衡量投資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市場回報。在資源要素價格市場化的條件下,資本等要素的流動受到真實的成本約束和收益激勵,資本會自動從低回報率的行業流向高回報率的行業。因此,在市場決定的機制下,投資與消費有其內在的動態平衡機制。這就對我國未來幾年的市場化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相反,投資消費動態平衡將缺乏堅實的市場基礎。
(3)加快消費導向的投資轉型
一是調整投資結構。適應消費結構升級,首先要調整投資結構,使投資與消費相匹配。一方面改變以重化工業和基礎設施為重點的投資結構。另一方面加大公益性項目的投資。適應我國進入公共産品短缺時代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的基本趨勢,把投資的重點轉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産品領域上。
二是調整投資來源。實現投資轉型,不僅要改變投資結構,而且還要調整優化投資來源,讓社會資本逐步成為投資的主要來源。
三是提高投資效率。只有滿足消費需求的投資才是有效投資。這就要求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加快投資體制改革。核心是使企業回歸投資主體的角色,淡化政府對投資的行政干預。
3. 改善消費環境
(1)消費環境因素制約消費需求釋放
近年來,重大消費安全事件頻發,嚴重挫傷了國內居民對本國産品的消費熱情。以奶粉消費為例。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消費者對國産奶粉存在“信心赤字”。我國每人平均奶消費量不斷提高,但進入2015年以後一些地方卻出現大面積的奶農倒奶、奶農賣牛等情況。這既有價格的因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國內奶企尚未消除社會的“信心赤字”。
(2)改革消費市場監管體系,打造安全的消費環境
一是形成強有力的消費監管體系。未來幾年需要進一步形成強有力的消費監管體系,形成法制化的市場監管環境。對於造成消費安全重大事件的企業,實施“即查即關”等最嚴厲的處罰。
二是完善消費市場監管的法律。法制化的市場監管,需要有相應的法律保障。需要儘快制定並出臺《消費者安全法》,將消費品標準和監管上升到法律法規層面。同時,加快修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加大對消費者人身財産安全保護的力度。例如,經營者不僅要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産安全的要求,而且要對於經營場所服務設施採取相應的安全保障措施。
三是形成有效的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例如,在司法方面建立健全有利於消費者維權的立案程式、舉證分配責任、賠償制度,使消費者權益損害案件可訴訟、可維權、可追究。
(3)儘快形成高標準産品與服務品質體系
一是提高品質標準。“十三五”關鍵在於儘快制定符合國際標準的産品與服務標準,使國內消費品質檢標準提高到與歐美國家相近的水準上,以此約束國內外廠商,也以此作為消費品市場監管的重要依據。
二是建立消費品的溯源體系。一旦發現産品出現品質問題,可立即倒查産品生産的各個環節,並且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4)大力發展電子商務
從我國資訊消費需求釋放大趨勢出發,適應電子商務大發展的客觀需求,加快寬頻網路升級改造,統籌提高城鄉寬頻網路普及率。尤其是重點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同時,加快全國性物流系統建設,降低電子商務的物流成本,爭取到2020年物流成本佔GDP比重下降到15%,到2030年進一步下降到10%以內。
(本篇執筆:匡賢明係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