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消費 > 行銷講堂 > 正文

字號:  

大賣場為何“押寶”便利店? 要盈利並非易事

  • 發佈時間:2014-12-08 03:29:22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孫超逸  責任編輯:謝淩宇

  冬日寒風裏,位於海淀彰化南路北側的回遷小區工地已經放慢了建設速度,但馬路對面頤慧佳園小區一層的一間商鋪裏,十幾名工人卻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裝修施工,電鑽的打孔聲此起彼伏,商鋪門口藍白相間的招牌已經挂起。“這裡馬上就要開一家物美社區便利店,有食品、日用百貨,聽説還有蔬菜。”小區居委會的負責人透露。

  離這家店面向東不到500米就有一家京客隆超市,向西南方向3站地有一家家樂福大賣場,向北易初蓮花超市也同樣不遠,然而在這些大賣場的“圍剿”下,物美卻出人意料地選擇開出一家社區便利店。

  是因為便利店更有競爭優勢?眼下不少大賣場似乎正是這樣認為,並紛紛下注“押寶”。上個月底,家樂福在上海開出了自己的首家社區便利店,並即將在京“落子”。大潤發集團昨日也向記者證實,其將在京滬等大城市加速社區便利店建設。

  被看好的“商業藍海”

  事實上押注便利店的大賣場並非只有家樂福、大潤發,就在上個月,德國麥德龍宣佈佈局建設“合麥家”便利店。而再往前追溯,近一年時間中,物美、華潤、天虹百貨,甚至快遞企業順豐都紛紛進入便利店市場。在超市、大賣場、購物中心、商業綜合體等熱潮之後, 便利店似乎正成為國內零售商業市場中一股洶湧的潮流。

  “我們之所以選擇建設便利店,是因為這種零售業態的增長情況最好。” 家樂福中國區總裁唐嘉年向記者表示,目前國內的零售行業中多種業態並存,大賣場有貨品種類豐富、價格優惠等優勢,便利店也有距離近,購物方便的特點,兩者間並不存在“取代”關係。他透露,根據家樂福最新的調查顯示,便利店目前在各個零售業態中增速最快,因而家樂福正在研究試驗這種新的業態模式。

  “其實,現在零售企業拼的已經不是誰的商品價格低、品種全,而是誰離著消費者更近。”麥德龍中國總裁席龍的觀點則更為直接。他表示,目前距離消費者更近的社區市場正成為商業的藍海,在很多消費選擇因素中,距離因素正變得更為重要,離居住地步行10分鐘內的社區商業正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在這種情況下,便利店自然也就成了零售企業必須擁有的業態。

  電商衝擊下被動選擇“小而美”

  大賣場跨界“小而美”的便利店,真的就是為了開拓社區市場?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這最多只能算是一個“誘因”。

  “轉做便利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大賣場本身已經沒有了競爭優勢。”一家跨國零售企業市場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種選擇其實是被動選擇,並非出自大賣場本身意願。

  眼下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大賣場的優勢正在失去。如果比較商品品種,網上賣場可以是實體賣場的幾十倍甚至是幾百倍,價格上實體賣場也相對“更貴”,除了蔬菜、水果、鮮肉、熟食等少數幾個門類的産品外,大賣場對於電商的衝擊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然而,對於蔬菜、水果、鮮肉、熟食這些産品,大賣場的競爭力又不如普通的社區門店,在上下的雙重擠壓之下,眼下大賣場的毛利率和客流量出現明顯的下降,進入微利時代。“絕大部分的大賣場毛利率不足10%,部分可能只是保持賠本運營的狀態。”他透露,正是這個原因讓沃爾瑪等大賣場頻頻通過關店止損。

  與之相對,在電子商務的衝擊下,社區商業卻因其接近性的特點而活得有聲有色。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顯示,2013年,百強企業中大型綜超和超市業態的銷售額整體增長僅為8.7%,而便利店則以18.2%的增幅在整個零售業中位居榜首。

  “在北上廣,上班族可以在等車的片刻在便利店買個熱包子吃,但少有選擇去大賣場,排隊結賬就要耗很長的時間。”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一位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與大賣場相比,便利店的建設成本低且運作靈活,利潤率也相對較高,即便嘗試失敗,“調頭”也不難,因此不少大賣場試圖跨界開出“小而美”的便利店來彌補利潤。

  高成本下要盈利並非易事

  然而“小而美”的便利店就真的那麼好做嗎?記者採訪多位業內專家發現,大賣場要做便利店還要過不少門檻。

  “大賣場要想做好便利店首先要過營利關。”尚益諮詢總經理胡春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普通便利店的毛利率約在20%左右,一家80平方米左右的臨街商鋪目前在北京四環路內的月租金都在3萬元以上,加上3至4個員工的人工成本和水電費用,一家便利店要做到日營業額在8000元以上才可維持盈利。如果不採用加盟形式,普通的社區便利店很難做到。而如果採用了加盟的形式,擺在大賣場面前的又會是管理複雜,商品品質難以控制的問題。

  除了盈利,大賣場做便利店還要過物流配送關口。除了華潤等少數幾家設置了物流中心的企業外,諸如家樂福、沃爾瑪都是由各家供貨商自己負責物流配送,定期把自己的商品送到超市,超市本身並沒有專門物流配送團隊。這種模式,大賣場可以運作無礙,但換作便利店卻行不通,為了保證各個分散便利店的貨源,超市必須自建物流中心和配送團隊,這不但意味著成本增加,也意味著大賣場必須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專家洪濤説,大賣場跨界開“小而美”的便利店還要做不少功課,能不能開進社區、如何應對經營成本上漲、提供什麼樣服務、怎樣與線上電商相融合……這些都要一一給出答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