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行銷講堂 > 正文

字號:  

便利店業態漸成零售巨頭遊戲

  • 發佈時間:2014-12-03 08:4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邵藍潔  責任編輯:謝淩宇

  便利店越發成為零售巨頭的遊戲。在家樂福、麥德龍、大潤發等超市巨頭紛紛涉足便利店業態之時,業界驚呼,小業態時代來臨,實際上,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外資超市在國外早有便利店業態。從國內的便利店情況看,多數便利店品牌背後都有大型零售母企支撐,單一的便利店品牌很難生存。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靠拼爹不一定能成功,甚至還可能將便利店發展成一個毫無便利可言的小超市,相對獨立和專業的便利店反而運營得更好。

   小業態爆發

  在家樂福、麥德龍雙雙曝出跨界便利店後,大潤發也研究開設便利店,其品牌暫定為“喜士多雲超市”。加之便利店在整體零售環境中的出色表現,小業態時代已經來臨成為業內共識,而其市場空間也極富想像力。按照便利店業態的發展規律,每3000人就應該擁有一家便利店。例如日本東京有近3700萬人,幾大便利店品牌的總數超過了4萬家。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在2008年就已經突破了2000萬人,照此計算,北京至少需要7000家便利店,而目前的數量僅千家。

  在物美集團COO許少川看來,大賣場跨界小業態做便利店並不是一時而起的趨勢,而是業界在不同時段進行的嘗試。“家樂福在國外已經有便利店業態,包括沃爾瑪它們都做過便利店。”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2008年,Tesco在上海啟動便利店業務Tesco Express;2009年,沃爾瑪便利店“Smart choice(惠選)”在深圳低調試水;此後不到兩個月,永旺集團宣佈,該集團首家便利店“迷你島(ministore)”將在山東亮相。

  與普通的單體便利店相比,大賣場做便利店在供應鏈上和議價談判上都有明顯的優勢。“比如説,以便利店的進貨規模,可口可樂在價格上肯定沒有大賣場彈性大。”許少川認為,時下興起的100多平方米甚至200平方米左右的便利店,嚴格意義上説,並不能算是便利店,更像是社區超市。在其看來,這種業態更適合稱為“開小店”。

  大賣場護航

  在上海尚益諮詢總經理胡春才看來,企業都是想要做大做強的,只要有機會自然會去嘗試。從國內便利店品牌看,除了有品牌背書的“賣場版”便利店,如物美便利店、EASY家樂福、麥德龍的“麥闔家”、沃爾瑪的“惠選”、華潤萬家VanGo等,7-11、快客、全家、喜士多等規模性便利店也並非單槍匹馬。7-11連鎖便利店母公司為Seven&I,而後者旗下不僅有便利店品牌7-11,還有連鎖超市伊藤洋華堂(Ito-Yokado)、西武百貨和SOGO百貨。快客便利店背後是聯華超市,全家便利店隸屬頂新集團“便利餐飲連鎖”事業群,頂新旗下有康師傅、德克士、味全等品牌,喜士多則是在大潤發庇祐下。從這個意義上看,儘管零售進入“小時代”,但小業態的蛋糕並不是誰都可以吃到。

  “根據自己的特點,尋找合適的時間,進行不同的嘗試,流通業本身開大店開小店都很正常,因需而建。”許少川認為,表面上看是大賣場開便利店,但實際上,大賣場和便利店是平行的隸屬於同一家零售集團,而大多數零售集團本身就既做大店又做小店。

  運營難度高

  胡春才認為,雖然國內很多便利店有大賣場背景支撐,有採購和供應鏈上的支援,但兩者的運營完全不同,而大賣場經常將其原有的運營規則潛移默化地“複製”到便利店上,從而使得便利店慢慢變成一個小超市,而失去了便利店的應有之義。“7-11和全家其實算是比較單獨的便利店,與原有的母公司交叉不多。”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物美大賣場和物美便利店在集團內部是兩條線運營,互不干涉,家樂福大賣場和新開的EASY家樂福也是兩個獨立的部門。

  在業內人士看來,與傳統超市高度重合缺乏特色服務是國內“賣場版”便利店的常見問題,除了天氣和生活習慣的原因,提供便利服務的成本過高,使便利店無法區別於超市而難以形成競爭力。據業內人士介紹,“日本便利店從繳費、訂票等增值服務中獲得的提成能達到1%,中國台灣地區也能達到0.6%,內地便利店獲得的提成可能只有0.1%”。

  “便利店因為業態小,對日常運作要求非常高,其主要不是靠商品價格,而是商品本身,和供應商一起開發合適的有特色的商品。”胡春才表示,大賣場和便利店之間從運營上看呼應並不多。便利店有兩個支撐,一個是商品,另外一個是加盟,前者包括即食性商品和服務性商品,後者簡單地説就是賣牌子。在上述人士看來,大賣場的供應鏈並不能維持一家成功的便利店,同時便利店運營所需要的支撐力量也不是大賣場所擅長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