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1日 星期二

財經 > 消費 > 快消品 > 正文

字號:  

“酸鹼體質”靠吃保健品調節是誤導消費

  • 發佈時間:2015-07-03 14:20:3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金瀟

  你聽過這樣的説法嗎?

  “人體體液的pH值處於7.35~7.45的弱鹼狀態是最健康的,但大多數人由於生活習慣及環境的影響,體液pH值都在7.35以下,這些人就是酸性體質者。酸性體質,它導致百病叢生。當pH值降低0.1(即體液偏酸)時,胰島素的活性就下降30%,免疫細胞功能降低,神經的敏感性下降,內分泌及機體許多重要功能將發生紊亂。因此,有醫學專家認為,當今許多慢性病、癌症等都與酸性體質有關。要避免酸性體質,就要多吃鹼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更有效的做法是吃一些具有‘排酸功效’的保健品。”

  血是鹼性的,人就是鹼性的?

  然而事實上,人體有酸鹼性這麼一説麼?

  人體內分佈著大量體液,包括細胞內液、細胞外液,還有人體各種消化液、淚液、汗液、尿液等等。這些液體各有各的酸鹼度,比如在正常生理狀態下,血液的pH值精確保持在7.35~7.45之間,為弱鹼性。而胃的中下部存在大量胃酸,則表現為強酸性,pH值在1.0~2.0之間。

  可見,“酸性體質”學説是以偏概全地將血液的正常pH值當成了人體的pH值。實際上,血液中存在著多種緩衝系統,確保血液的酸鹼度不會輕易受到代謝産物的影響,穩定地維持在一個極小的波動範圍內。

  除此之外,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在維持體內酸鹼平衡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以消化系統而言,小腸可以根據食物的成分來調節鹼離子(例如鎂、鈣、鉀等)的吸收,從而維持酸鹼平衡;大腸也能調節對含硫氨基酸以及有機酸的吸收。

  各種調節機制決定了血液pH的穩定,這種穩定狀態不是多吃幾口“酸性食物”就能改變的,當然也不是服用“排酸”的保健品就能糾正的。

  不同的食物確實有著不同的酸鹼度,有的偏酸性,有的偏鹼性,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把食物分成酸性食物、鹼性食物。但是這種區分沒有意義,因為不論是什麼食物,吃到胃裏,與強酸性的胃液混合,都變成了“酸性食物”。食物從胃進入腸道,被鹼性的腸液中和,又成了“鹼性食物”。

  “酸性體質學説”宣揚者説,他們説的“酸性食物”“鹼性食物”並不是根據食物本身的酸鹼度來劃分的,而是根據食物在體內的代謝産物對體液酸鹼度的影響來劃分的。比如含有大量檸檬酸、呈現較強酸性的檸檬,通常被歸為鹼性食物。

  但食物內的成分非常複雜,代謝産物各異,而且正如上文所説,由於人體記憶體在著強大的酸鹼平衡調節機制,食物幾乎無法對人體的酸鹼平衡産生影響,所以這樣的劃分根本就是沒有依據的想當然。更何況不同“專家”的説法往往互相矛盾,根本無法形成行之有效的飲食指導。

  體質變酸易生癌?反了!

  醫學上確實存在著“酸中毒”“鹼中毒”的概念,這是指在某些病理狀態下血液的酸鹼平衡機制偏離了正常範圍——pH值低於7.35時稱為酸中毒,pH值高於7.45時稱為鹼中毒。

  事實上,酸中毒和鹼中毒都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嚴重病理狀態,往往是呼吸系統、泌尿系統或者代謝系統發生了狀況,必須積極進行干預和治療。不論是酸中毒還是鹼中毒,都不是靠保健品就能輕易糾正的。

  而“酸性體質學説”所宣揚的“酸性體質引起各種疾病”,其實是顛倒了因果關係,利用看似專業的醫學名詞製造恐慌,誘導消費。

  癌症與“酸性體質”的關係也類似。科學研究發現,實體腫瘤周圍微環境的pH值確實比正常組織和器官要低。這是因為腫瘤細胞比正常細胞生長快,而腫瘤組織氧氣和養料的供應相對不足,腫瘤細胞總是在缺氧的微環境中生長,新陳代謝過程也與正常細胞不同,生成了更多的乳酸等酸性代謝産物,使得腫瘤組織周邊的組織液pH值降低。

  不過,實體腫瘤對體液酸鹼度的影響只局限于腫瘤組織周邊的微環境,目前尚無證據表明實體腫瘤會導致整個身體的體液都“變酸”。號稱“酸性體質者易得癌症”,同樣是顛倒了因果關係。

  在國內,“酸性體質學説”最早是在2001年由保健品製造商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推銷保健品。如果真的根據它來指導日常飲食,則有可能對身體健康産生危害。如穀類、魚、肉、蛋等都被列為應該避免的“酸性食物”,而實際上它們都是營養豐富的優質食品,如果長期不吃,反而會導致營養不良。

  健康的飲食應該是均衡的飲食,各種食物應該適量、合理地攝取,而不必在意其酸鹼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