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 以質取勝
- 發佈時間:2016-03-14 09:32:15 來源:中國品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孫 圓
對於一個生産重型汽車的企業來説,品質意味著什麼?
對於一個擔負著中國民族汽車工業真正實現強國夢的企業來説,品質、創新又意味著什麼?
從1960年,中國第一輛重型轎車在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重汽)的生産線上駛下,到2015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情況下,其成為國內重卡行業中運營品質效益最好的企業之一,幾經市場風雲變化而始終屹立潮頭,究竟有何制勝法寶?
近日,記者走進中國重汽,一探我國重型汽車工業排頭兵背後的故事。
沉下心來做産品
“建百年基業,創國際一流”。在中國重汽的每一個工業園區裏,最顯著的方位都矗立著這樣的標語。這不僅僅是一個宣傳口號,在重汽人眼裏,這是一份對“中國製造”沉甸甸的責任,更是對“中國創造”精益求精的追求。而這一切,都要靠産品品質本身説話。
對於這一點,曾在德國曼公司參加過汽車性能比對實驗的中國重汽卡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于瑞群感觸頗深。“以前確實有差距,但通過學習,我們現在已經很好地改進了整車生産釋放流程和標準,大大提高了品質管控水準。”
品質管控水準的提高,不僅體現在先進的數字化工廠和高度自動化的生産線上,也體現在每一個一線工人的標準操作上。
“以前一條生産線需要120-150個工人,現在只需要11個,産量還是原來的3倍,自動化、智慧化水準的提高,對産品品質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在章丘工業園MC發動機生産線上,中國重汽濟南動力部執行董事、黨委副書記李忠清一邊向記者介紹先進的生産設備,一邊指著一個零部件上的二維碼説:“你看,我們生産的每一件産品都有‘身份證’,一旦品質出現問題,都可以追溯到源頭。”
這樣的追溯體系,對於90後的一線工人韓師傅來説,更是一種崗位擔當,雖然他每天的工作只是檢查氣缸套表面有沒有磕碰、銹蝕和劃痕,但是他深知,對於整車製造企業來説,對裝備細節的把控是産品品質的重要保障,“我要確保自己的工序不出問題。”他説。
“確保自己的工序不出問題。”在商用車生産線上,記者同樣感受到了重汽人對品質的嚴苛追求。53道工序、11個品質門、成百上千個零部件,一輛整車裝備的全過程,每一步都離不開對品質的把控。
在經過的一些品質門上,記者發現都張貼了工段裝配焦點問題分析表,在這張表上,用圖片的方式詳細記錄了每個工段發現的問題,並提出了解決方案。同時,每一個品質門上都貼有員工裝備品質評價表,“不僅是這些,我們還設置了現場培訓工作站、先進操作法展示區以及不合格産品通緝區。”該生産線相關負責人説。
品質是企業的生命線,正是因為一直堅守並踐行著這種理念,中國重汽很早就意識到沉下心來做産品的重要性。從2011年開始的優化産品結構、全面提升産品品質水準的“二次創業”工程,到2012年,相繼建成曼發動機生産線、車橋生産線、駕駛室生産線和整車裝配線,讓一度抱有懷疑態度的德國專家連連發出“萬萬沒想到”的驚嘆,再到2013-2014年間,曼平臺T系列重卡以及曼TGA的國産化車型——汕德卡全面進入市場,中國重汽用産品向國內外市場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放眼國際促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以及新常態下,究竟是做行業發展的“搭車人”,還是積極進取的“推車人”?中國重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到“十三五”末,在效益水準始終保持行業前列的前提下,把中國重汽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化水準的、有自主研發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營業收入過千億的商用車企業集團。
“用改革創新貫穿全年工作、用國際化帶動企業現代化。”重汽人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
創新,對於一個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中國重汽緊扣時代最強音,建設了“智慧重汽”平臺,該平臺是商用車領域首先將“網際網路+”應用於移動互聯網、車輛網、物聯網及大數據管理技術的平臺。它將實現被動售後向主動服務行銷的轉變,貫穿重汽産品全生命週期,及全産業鏈的綜合服務。
國際化的步伐也同樣精彩。中國重汽在國際市場上已從簡單的賣車到售後銷售服務網路的建立,再到如今當地組裝、産能合作的轉變。實際上,這僅僅是個開始。在中國重汽黨委書記、董事長馬純濟勾畫的藍圖中,國際化始終是中國重汽的發展重點。他指出:“當前,國際市場在中國重汽産銷結構中的佔比已經達到了1/3,將來還要超過1/2,甚至更多。”在這一征程中,不僅可以倒逼管理、品質進行提升,同時也帶動經營水準和人才素質的提升。
千川匯海闊,風好正揚帆。重汽人正在用自己的實力向世界證明“中國製造”的價值與魅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