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産能與供給側改革應有機結合
- 發佈時間:2015-12-24 09:32:16 來源:中國品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熱點關注
□ 徐建華
作為我國快速發展和迅速崛起的産業代表,家電産業成為了“中國製造”在全球消費品市場一張名片。不過近年來,轉型升級一直是家電業熱議的話題。近日有媒體報道指出,處在快速變革和發展中的中國家電産業面臨著淘汰落後産能、加快技術創新、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壓力。諸多問題當中,産能過剩一直是最近幾年家電業揮之不去的夢魘。
工信部的數據顯示,今年1~10月,中國家用視聽行業低速增長,銷售産值同比增長4.4%,低於1~9月0.4個百分點,低於全行業平均水準4.1個百分點。家電的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中國家電産業的産能並不單單是過剩,準確來講應該是巨大過剩的問題。中國的家電産能並沒有優勝劣汰,而是在粗放擴張的狀態,由於産能的過剩造成了産品的過剩。
不僅家電業,鋼鐵、水泥等産業目前都存在産能過剩的問題,産能過剩也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明年的經濟工作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去産能,要積極穩妥化解産能過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包括家電、鋼鐵、水泥等産業在內的眾多行業存在産能過剩的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與我國的經濟結構密切相關。正如家電行業的專家所指出,家電行業本質上的問題其實不是産能過剩,而是有效産能不足,一方面龐大的産能沒有對接消費需求成為無效産能,另一方面消費端的需求卻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這在傳統意義上看是産能過剩,而本質上是市場形勢的變化帶來的産能與需求的錯位。
換言之,我國現在很多産業所謂的産能過剩,其實是一種無效産能或者説落戶産能的過剩,尤其是很多的産能由於處在産業鏈的低端,品質不過硬,無法有效滿足市場需求,結果帶來了大量的産能甚至是産品的過剩。另一方面,高品質的高端産品很缺乏,引發海外搶購。
要有效地去産能,就必須對症下藥。事實上,去産能之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有效供給,是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佈置的另一項重要舉措。由此可見,去産能與供給側改革應有機結合,二者相輔相成,密切相連。去産能可以推動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能夠很好地實現去産能。
供給側改革,其關鍵和核心是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益。對於製造業來説,就是要提升供給産品的品質,從而更好適應和滿足消費的需求。什麼是品質?按照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給出的定義,品質是“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這裡的“要求”,其實是消費的需求,“固有特性”,其實可以看做産品供給的效益水準,由此可見,無論是供給還是産能,都需要與消費緊密相連,組成一個有機整體,才能不斷提升“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
新常態下,我國的消費市場也進入的新消費時代。正是由於對消費品質有了更高要求,産能過剩的問題也就更加凸顯,供給側改革也就更加緊迫和必要。從長期來看,在製造業層面,國家正在通過政策影響加快轉型升級和去産能。新近出臺的“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開展品質品牌提升行動,支援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桿推進技術改造,全面提高産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準。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化解産能過剩,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完善企業退出機制。而今年5月出臺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也提出要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推進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等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並明確智慧製造、工業強基、綠色製造、高端裝備創新等5項重大工程。加強品質品牌建設,努力實現製造業品質大幅提升,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製造整體形象。
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實際上已經指明瞭方向。重要的是,無論是企業還是地方,一定要有決心和勇氣,以“壯士斷腕”的方式告別過去“量”的增長轉入“質”的發展,從而真正將去産能和供給側改革有機結合,務求實效,推動中國經濟邁向“雙中高”。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