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別把網購者逼回實體店

  • 發佈時間:2015-12-22 09:32:56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觀察家

  □ 胡立彪

  台灣《中時電子報》網站日前報道,儘管近幾年大陸電商發展迅速,但在假貨不斷、民眾消費意識提升的情況下,有數據證實,電商銷售額仍不及傳統零售行業的一半。而且,因為消費者在過往的假貨消費經驗下,對廉價品有更高的警覺性,而對價格不敏感的顧客也開始重回實體店,回到消費體驗的懷抱。

  談到網購必提假貨,這不能不説是電商的一種悲哀。如果網購假貨真的嚴重到把網購者逼回實體店的程度,那電商的前途真的就堪憂了。

  事實上,假貨問題早就引起電商平臺及相關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他們也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進行打擊治理,但效果似乎並不理想。而在網上流行的“網購秘訣”“防假絕招”之類網購警示,多是消費者自己的網購體會,對個人網購而言或許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這不足以遏制網購售假,更談不上從根本上消滅假貨了。那麼,網購假貨打而不絕,根本原因在哪兒?

  我們知道,假貨是商業市場的一種寄生蟲。而網購這種新興的商業模式出現後,假貨們仿佛發現了新大陸,很快就把它當成了一個最佳寄主。因為網購市場具有非真實性、隱蔽性、遠距離性等特點,這就為假貨的生存提供了天然的溫床,而隨著網購市場的繁榮,假貨也加速繁衍,其滲透性和侵蝕性不斷增強。網購市場利於假貨生存的天然屬性決定了網購打假治假要比線下困難。近幾年網購打假實踐也證實了這一點。現在網購平臺多已建立起比較好的保障體制和承諾機制,採取全額賠付、7天無理由退換貨、假一賠幾和買家申訴賣家舉證、30天維修、機器人24小時排查、人工排查、買家舉報等遠比線下實體商超多的方式來打擊欺詐和售假商戶,但似乎每種方式的作用都有限。

  然而,效果上的“有限”可能正意味著實際投入的“有限”。有限即不足,也就是説,在打假治假上,網購平臺還沒下足功夫,沒用真心。這樣看,大概就觸到了根兒上。道理很簡單,打假力度太大,除了會增加平臺成本,還會損失平臺店舖人氣,而後者與前者有利益捆綁關係,打假屬於自家人打自家人,下手當然不會太狠。於是,本應該作為抵制假貨第一道防線的網購平臺,卻因自己的消極縱容了假貨,而這也對生産企業打假增加了不少壓力。有一部分原本對網路打假信心滿滿的企業,在屢次遭受了來自網購平臺的阻力後,最終採取了消極的態度。

  即使網購平臺真的用心了,但由於逐利本性的存在,某些看似有效的監督機制也有被利益左右的危險。某電商平臺為了加強品質監督,曾嘗試推出“雙向盲檢”制度。這種制度于打假當然有利,但問題在於,平臺作為利益相關方,其檢查的公正性如何保證卻成問題。儘管有第三方參與,但其受雇于平臺的身份,必難免牽涉利益,有瓜田李下之嫌。有人指出,即使查出商家有問題,平臺基於保護自身品牌考慮,肯定會用不良商家的罰款來補償美譽度損失,這樣一來,平臺不可能成為純粹的旁觀者,而所謂“公正的第三方”也不會存在。

  而另一道防線——監管部門,其用心亦有不足。有學者認為,網購假貨雖然依託于網路存在,但它們並非由網路生産,也就是説,網購假貨源不在網路而在現實市場。而事實上,網購平臺上的售假商販很大一部分是從實體市場轉机移過來的。想想看,實體市場的假貨尚能大量存在,虛擬市場有假貨也就不足為奇。而搞清了假貨的存在根源,怎樣進行網購打假也變得思路清晰了。

  因此,在電商因利益參與而打假不力的情況下,市場監管部門就應該更加用心,改變監管電子商務的模式,重點放在加大對實體商戶制假售假的打擊力度上,並配合網購平臺共同研究應付網上售假行為的查處措施和打擊方法。與現實市場打假一樣,肅清網購市場假貨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需要商品生産企業和網購企業、市場監管部門、消費者組織及包括廣大消費者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共同努力。人們當然希望網購市場能夠健康發展,而不是被假貨壞了聲譽,把消費者逼回實體店。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