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剁手族”好説話 會被假貨“盯”上?

  • 發佈時間:2015-11-12 08:14:23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某公司客服告訴王海,他已被電商平臺列入黑名單。

  專業人士稱用大數據售假並不難 職業打假人直言電商也有“黑名單”

  今年“雙十一”迎來電商狂歡節的第七個年頭,七年來關於電商的是是非非屢見不鮮。

  在今年雙十一前,一篇名為《大數據之下,電商會把假貨賣給誰?》的帖子在朋友圈瘋轉。在這篇帖子中,作者稱利用電商平臺所掌握的大數據資料,銷售系統會自動分析消費者的購買能力、消費水準以及對瑕疵品的容忍程度等,從而判斷應該發送什麼樣的貨品——真貨?假貨?瑕疵貨?高倣貨?

  此言一齣,立即在網路上炸開了鍋。有專業人士表示,從數據分析的角度來看做到看人“下刀”並不難。而職業打假人則直言,大部分電商都有黑名單,上了黑名單的消費者,有錢也不賣給你。

  大數據曾被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寄予厚望,能夠成為遏製造假的有力工具。然而,近日,一篇在朋友圈瘋轉的文章卻透露,大數據同樣可以被電商利用成為發售假貨、次貨的利器,而這種看人下單送貨的售假行為也得到了職業打假人的印證。

  電商“看人下刀”

  網文揭秘引瘋轉

  這篇名為《大數據告訴你 電商把假貨發給誰》的文章最早出現在11月5日一個名為“BiThink”的微信公眾號,很快閱讀量就突破了10萬次。隨後,這篇文章還被各大微信公眾號轉載。記者在搜索平臺上搜索,起碼有超過450個微信公眾號轉載了這篇文章,其中不少閱讀量都在10萬以上。記者隨即聯繫最初推送這篇稿件的微信公眾號,公號的責任小編告訴記者,他們是專門從事大數據諮詢方面的公號,文章是通過在網上蒐集的資料整理而成的,沒想到居然這麼火。因為文章內容對於不少熱愛網購的消費者來説真是石破天驚。

  根據這篇文章,電商在網上售賣假貨、次貨並不是隨意發送,而是有精細的數據支援,電商會根據後臺抓取的消費者購物數據進行分析,了解你平時購物的均價,常購品牌,以及退貨率。如果你多數購買的是低價品牌,系統就會判定你沒用過大牌真品,在後臺將你備註為低風險用戶,那麼向你發送高倣貨和次貨的幾率就會達到30%。相反,如果在你購買記錄裏多次購買該品牌,系統就自動分配真品。

  此外,根據文章,退貨和投訴記錄也會洩露你的消費習慣讓賣家有空子可鑽,綜合退貨率低於電商平均標準的消費者,系統會認定你是“好説話”、“能將就”的客戶,次品或包裝破損品將優先“照顧”你。退貨率低於10%的用戶,會收到更多垃圾産品。

  此外, 你的付款方式是先付款再接貨還是貨到付款,以及你所在的城市是不是利於投訴和對比貨品真假都會成為賣家的參考資訊,考慮要不要將假貨或次品發給你。

  總而言之,根據這篇文章,消費者在網上買到假貨、次品和破損品的幾率並不是隨機的,而是有大數據在背後支援,並被賣家精準地計算著的。

  消費者恍然大悟

  何以退貨特別“爽快”

  不少消費者看到這篇網文後回憶起自己的一些網購體驗,居然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廣州的郭小姐一直希望喜歡買化粧品,最近遇到了一件“怪事”。今年3月,她趁著某電商週年慶優惠活動時,第一次下單買了瓶兩百多元的卸粧水。因為平時一直在使用這個品牌,所以她自信有能力辨識真偽。收到貨後,她嘗試著用化粧棉沾了點涂在耳朵後,當即感覺火辣辣的。這讓郭小姐大吃一驚,連忙找客服退貨,整個過程非常順利。

  令她疑惑的是,第二天快遞打電話告訴她,包裹發生泄漏,裏面的物品可能已經損壞了,問她還要不要寄出。“雖説感覺是假貨,但是現在損壞了,還真擔心客服不讓退貨。”她一邊讓快遞照常寄送,一邊心灰意冷地想著“就當兩百元買了個教訓”。結果過了兩天,手機短信提醒她銀行賬戶有一筆進賬,匯款方正是自己前不久光顧的那家電商。

  “如果是正品,物品損壞為何還能退貨?該不會是心虛吧!”郭小姐憤憤地説道。

  東莞的馬先生是一家商業地産的項目經理,他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專門就電商售賣的高檔商品進行過調研,“我們當時選了六家電商,有大品牌直營的,也有入駐平臺的第三方商家,結果30個樣本裏面,24款被判定為假貨,2款不能確定,4款為正品。”馬先生告訴記者,其中一款在某電商平臺購買的品牌手錶,比市場價格大抵便宜三分之一,貨品拿到手後,他們根據品牌的客服電話去核實貨號,結果證明是一款貨號對不上的假貨,“我們找客服溝通,剛説了一句這個東西不對勁,客服立即回復,那我給你辦理退款吧!”馬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就24款貨品跟賣家協商退款時,只有一家電商平臺糾纏了很久,非要出示假貨證明,越是品牌平臺退貨越爽快,絲毫不解釋自己的貨源到底是真是假。

  此外,一些超低價貨品也成為假次殘的高發區,今年雙十一前,長春的鹿女士在網上搶到了一款標價為超低價1.1元的錢包,但是運費要25元。結果她拿到手一看,錢包比街邊10元的地攤貨還不如,雖然價格是1.1元,但是運費花掉了25元,如果要退貨不但要自己出運費,退貨款只有1.1元,結果讓人哭笑不得,只能自認倒楣。

  專業人士釋疑

  數據分析並不難

  大數據曾被看作遏制假貨的有效工具,也有技術人員向記者透露,現在各個電商都在高薪挖數據分析方面的專才,消費者的消費數據整理和建模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塊業務。

  “一般電商都關心幾個非常核心的指標,比如獨立訪客、轉化率、毛利率、消費者重復購買率。一般電商會要求自己的技術團隊在這些核心指標的基礎上,做出數據分析,同時用於管理、運營績效進行監控,這些數據可以幫助電商了解消費者,但是不是拿來售假全看電商的職業道德和良心。”某網站産品總監秦明(化名)説。

  一名專門從事電商供貨渠道分析的專業人士舒雅(化名)告訴記者,B2C電商背後實際是非常複雜的渠道體系,正軌應該是品牌商授權給電商,這是正品的保證,也就是自營模式。但實際情況是,每個電商平臺都有開放平臺,招募第三方賣家。這些第三方賣家分兩種,一種是僅作為供貨商向電商供貨,由電商負責物流、售後服務,對消費者來説,看上去它的購物品質和電商自營沒有太大差別,但實際情況是電商通常沒有足夠能力來監管每一筆供貨的來源,電商對真假也缺少鑒別能力,很多時候賣了假貨電商自己都不清楚。另一種開放平臺是電商只負責流量,備貨、物流、售後全是第三方賣家自己做,這種就非常不可靠,好壞全憑良心。

  不應退貨了事

  應該立即舉報

  記者隨後聯繫了某電商安全方面負責人林濤(化名),他表示,對於這種按數據售賣假貨的情況表示高度懷疑,但同時表示“如果這個情況屬實,我們的平臺一定會對商家進行處罰。希望消費者能夠給平臺提供線索進行調查。”

  他告訴記者,一般來説,電商平臺並不能掌握商家的後臺數據,如果商家可以拿到別人的數據,這就是非常嚴重的網路安全事故,目前並沒有出現這種情況。一些數量達到一定級別的商家,確實可以通過自己後臺大量的數據對消費者進行甄別和分析。“我們建議消費者碰到這種情況不要僅僅是退貨了事,應該向平臺提供線索。”

  職業打假人王海揭秘:

  “看人下刀”絕對有可能

  職業打假人王海這些年一直在關注電商售假方面的情況,而且也多次和網上售假的商戶有過交手記錄。他表示,“看人下刀”是絕對有可能的。

  他告訴記者,大部分電商尤其是一些大品牌電商都會對消費者進行分級,在進行消費交易的時候根據消費者不同的級別做出不同的動作。王海説,一般商戶對消費者的分級是正向分級,比如你是VIP,就可以享受一定的優惠,這個是公開透明,大家也能夠理解的,但是在電商的後臺,有一個反向歧視的分級,同樣是將消費者按A、B、C、D這樣的方式進行分級,級別越高或是越低就意味可以接受假次殘貨品的容忍度和成功率。而一些消費記錄顯示比較難搞的消費者甚至會被列入消費‘黑名單’,一旦你出現過索賠、退貨等記錄,下次完成交易的難度和成本就會增加,“有些訂單可能會事後通知你沒貨或是很長時間不發貨等你自動要求退款。”

  “有時候掌握了消費者數據的平臺甚至會通知商戶,你這一筆交易風險很大,對方曾經在其他地方出現過多次退貨索賠的記錄,你最好不要賣給他,並告訴商戶應該怎麼回絕消費者。”王海説,因為相對於單一的商戶來説,平臺所掌握的數據更全面,這樣會讓很多第一次和某商戶做交易的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被商戶所掌握。

  王海表示,電商根據後臺的消費記錄進行發貨已經是業內的潛規則。除了根據你的購買記錄、客戶評級、消費水準來劃分消費者外,消費者和客服的溝通記錄也會被視為一個甄別你身份的過程。

  “這個過程很微妙的,如果你是一個一上來就問價格能不能再便宜一點,是不是包郵的消費者,對方立刻就能判定你退貨或是退款的幾率會大大降低,因為郵費對你的心理影響很大,所以你收到假次殘品的機會就會增加。”

  王海説:“退款成了免死金牌,只要你質疑就給你退款,有很多人沒有發現,或者選擇自認倒楣了。”

  至於商戶到底從哪獲得這些消費記錄和數據,王海告訴記者,“據我所知,消費者的數據來源有兩塊,一部分是電商平臺出售給商家的,而一些大的電商由於消費記錄量足夠,也會自己做這一類的分析和記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