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給“中國製造”青春損失費
- 發佈時間:2015-12-15 09:32:50 來源:中國品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觀察家
□ 胡立彪
繼年初關閉東莞和北京工廠後,諾基亞日前再將位於蘇州的一座工廠關閉。對於為何要關掉這座為諾基亞奉獻了17年的工廠,諾基亞官方並不諱言這是形勢所迫,是行業熱點從硬體製造轉向研發這種市場需求變化及愈發殘酷的市場競爭的現實結果。
事實上,近兩年像諾基亞一樣為形勢所迫而關掉在華工廠,將它們轉移到東南亞、拉美等人工成本更低地區的外企有很多。有媒體將外企規模性的關廠之舉稱為“撤資潮”。撤資當然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外企們要忍痛放棄在中國深耕多年的産業鏈,忍著解散員工需要支付鉅額賠償的痛苦。然而,比它們更痛苦的,還是被它們丟下的工人,以及多年來靠代工模式支撐著的“中國製造”。
諾基亞關閉蘇州工廠時,有一些工人聚集在工廠門口,拉著“還我青春損失費”等字樣的橫幅維權抗議。工人們有這樣的權利,但整個“中國製造”因外資撤離遭受重創,又該向誰要青春損失費呢?答案是,沒有誰能給“中國製造”青春損失費。當下所經受的痛苦,既是必然的,也必須由自己承擔。
外資撤離除了撤走鉅額投資,它們還會將企業龐大的海外市場一併帶走,中國面臨著眾多製造業企業倒閉和大批工人失業的雙重打擊。對此,我們抱怨別人無濟於事,必須看清這種現實,並直面它。不少人用“寒冬”來形容當前“中國製造”面臨的困境,形勢的確如此,但更多的業內人士則表示,這是由於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減弱乃至消失引發的必然現象,停産、外遷將成為在華工廠的一種出路和趨勢,而這也是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為了向製造強國轉變,這樣的陣痛值得忍耐而且不可逾越。
“不可逾越”,指的是“中國製造”由低端向中高端邁進是個必然過程。發展中國家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必須經歷從技術引進到自主發展的過程,對引進技術的吸收能力越強,越有可能使製造業在模倣的基礎上實現自主創新。但由於市場經濟發展的時間較短,企業家精神不足等原因,造成我國製造業引進消化吸收和學習能力都不夠強,外資溢出效應未能充分發揮,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結合不夠緊密,製造業技術引進仍停留在原有水準,沒能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始終對國外技術存在嚴重依賴,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只能被動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
“值得忍耐”,指的是“中國製造”經歷這段陣痛,類似于破繭成蝶的過程,一旦闖過這段痛苦期,就會發生質的飛躍。近兩年中國製造業正處於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一批中低端的傳統製造業正在被迫轉型或遭到淘汰。這批被淘汰的企業退出市場,會使總體採購量短暫回落,但剩下的採購普遍較為優質,長遠來看對國內製造業發展有利。更重要的是,這種轉型認為已經進入到國家意志,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目前我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製造業,“一帶一路”和“中國製造2025”的政策佈局,正體現出政府對“中國製造”走出低谷實現升級的渴望和決心。
認識到沒人會給“中國製造”青春損失費,然後該怎麼辦?“中國製造”當自強。具體做法,説簡單點,就是努力讓“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和“中國質造”這3個方向轉變。
“中國創造”,著眼于技術創新,以此帶動傳統製造領域的生産率提高和産品性能提升,改變代工模式,向代設計模式轉變;“中國智造”,定位於衣食行等方面的智慧化,加快機械、航空、船舶、汽車、輕工、紡織、食品、電子等行業生産設備的智慧化改造,提高精準製造、敏捷製造能力;“中國質造”,注重突破品質瓶頸,堅持把品質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生命線,強化企業品質主體責任,加強品質技術攻關,建設法規標準體系、品質監管體系、先進品質文化,營造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