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中國製造業品牌建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 發佈時間:2015-12-14 11:18:0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光明述評】

  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

  ——中國製造業品牌建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無論是在西伯利亞寒冷山區、還是在南美洲莽莽雨林,都有華為生産的電信設備,幫助那兒的居民接收穩定的通信信號;從智利礦難到日本福島核危機,三一重工的大型裝備為救援提供支援;在非洲一些地區的軌道線路上,行駛著中國中車為其“量身定做”的火車機車。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大力發展製造業,對我國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百年強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全球産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機遇,使中國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大幅增長,裝備製造業技術水準和生産能力大幅提升。2010年,中國已經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然而,在快速增長的同時,中國製造業在發展品質、創新能力、品牌塑造上仍有較大差距,大而不強仍然是中國製造業亟須突破的瓶頸。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國製造業已經開始在全球視野下謀篇佈局,踏上尋求品質增長、塑造中國品牌、邁向中國製造的新征程。

   創新驅動: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2013年,聯想集團首次登頂世界電腦業,成為全球個人電腦行業最大製造商。這一步,聯想走了10年。聯想在全球擴展市場,也把中國製造的印記帶到全世界。

  塑造中國製造的世界領先地位,是無數企業的夢想。如今,我們離這一夢想越來越近了。

  2013年,我國製造業産出佔世界的比重達20.8%,連續4年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在聯合國工業大類目錄中,我國是唯一擁有所有工業門類製造能力的國家。目前,我國500種主要工業品中有220多種産量位居全球第一。華為、海爾、聯想,一批中國製造業品牌已經揚帆出海,成為國際市場上閃光的“中國名片”。

  然而,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由於創新研發能力較弱,創新創造不夠,“中國製造”總體處於國際分工和産業鏈中低端。

  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癥結所在。為此,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全力推進自主創新。

  今年5月,國務院發佈了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提出堅持把創新擺在製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於創新的制度環境,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促進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當前,隨著中國經濟走向新常態,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將更多依靠創新驅動,並將出現更多的新業態、新模式,在“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等戰略激發下,我國製造業創新發展迎來一個新時代。

   轉型升級:從中國速度到中國品質

  只有放眼全球,才能走得更遠。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製造業競爭新優勢。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佈局,積極參與全球産業再分工,承接産業及資本轉移。我國製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

  新的挑戰面前,以往那種以勞動力成本低,資源、能源消耗大,甚至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在這種形勢下,我國要搶佔製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必須以品質發展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重塑中國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優勢。

  對此,《中國製造2025》也提出了“品質為先”的基本方針,提出品質要貫穿于建設製造強國的整個進程,要成為部署和落實各項任務的出發點和重要內容。

  當前,“中國製造2025”與“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製造業轉型升級時不我待。中國製造業亟待走出一條智慧轉型、綠色發展之路,從而實現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品質效益競爭優勢轉變、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向綠色製造轉變、由生産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

  製造強國,人才為本。雖然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規模大、科技人力投入增長快,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人力投入強度不高,科技人才隊伍品質不高,嚴重缺乏創新型人才成為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突出瓶頸。未來,應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職業教育和企業職工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製造業員工素質,為製造業從速度型擴張走向品質型增長提供動力。

   走向世界:從中國産品到中國品牌

  過去,中國製造一度與“低質低價”畫等號,隨著中國企業憑藉優質産品和服務在世界舞臺站穩腳跟,中國製造也逐步化身“品質”的代名詞。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品牌已成為製造業乃至國家核心競爭力的象徵,代表著一個國家的信譽和形象。提升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的形象,離不開中國品牌在關鍵領域的崛起。

  數據顯示,在國內消費品市場,自主品牌佔據較大的市場份額,彩電、空調、服裝等産品的市場佔有率達到80%以上。在國際市場,高鐵、核電等産品已成為中國製造的“國際品牌”。在世界品牌500強名單中,我國品牌從2006年的6個增長到2014年的29個,增幅名列前茅。

  然而,與國際先進水準相比,我國製造業品牌建設依然相對滯後,存在品牌數量多、市場認可度較低的矛盾,品牌附加值低、競爭力弱等問題依然存在。

  當前,推進製造業品牌建設已成為業界共識,相關配套政策正逐步完善。《中國製造2025》明確將加強品牌建設作為9項戰略任務重點之一,指出要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品牌産品。在具體實踐中,工信部還通過制定發佈品牌管理體系國家標準、組織開展品質標桿活動、完善品牌培育工作制度等舉措推進工業品質品牌建設。

  除了相關政府部門的努力外,通過加大産品研發力度、積極佈局“走出去”來提高品牌影響力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自發的選擇。作為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品牌建設將促使中國製造由“量變”到“質變”,實現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的轉變。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楊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