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中國製造業開藥方要有全球視野

  • 發佈時間:2015-11-30 08:30:4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柏可林 攝

  為中國製造業開藥方,要有全球視野。

  1984年,世界銀行派遣經濟學家考察中國。隨後,世界銀行出了一份百萬字的考察報告:《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論述了中國經濟重建和發展問題。但是該報告無法預測,人口第一的貧窮大國,能否成為“罕見”國家的一分子?路徑是什麼?

  21年來,中國製造成為拉動中國改革發展的最大引擎。當下,這個引擎陷入了一個複雜的境地。它迎來了一個好時機。2003年以後,中國重新啟動第二輪重化工業,時至今日,中國在裝備製造、造船、資源、鋼鐵、高鐵、核電、新能源等領域形成了與世界頂級企業抗衡的力量;它面臨著一個壞時機。2010年以來,在中低端製造業,中國企業不斷挑戰成本極限的難度越來越大,東南亞以及南美部分市場吸走部分中低端製造企業。

  中國的難題正是世界的難題。2008年以來,發達經濟體對高端製造業的重視前所未有,希望重新找回經濟穩定之錨。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也加大了對低端製造業市場的爭奪。在這張世界製造業坐標系裏,中國製造業的功能和定位,與21年前已截然不同。

  高端製造,是工業的一個分支,也是當下一門顯學。

  德國、美國、日本,先後提出發展宣言,拿出行動綱領,德國推行“工業4.0”戰略,美國制定了先進製造業回歸規劃,日本提出振興製造業計劃等,爭做新一代工業革命的領頭羊。

  國家發改委産業協調司副司長蔡榮華在例行發佈會上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一方面,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搶佔一些新興領域的制高點,同時也在積極吸引製造環節回歸本土;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普遍加快,許多國家以更低的成本優勢進入製造業領域,特別是一些中低端環節。”

  中國,作為高端製造業的後來者,正迎頭趕上,力爭成為製造業強國。那麼,在高端製造業的坐標係中,中國位居何處呢?

   德國:

  40%的企業已參與工業4.0

  德國“工業4.0”重視對整個工業流程的思考,項目主要分為三大主題:一是“智慧工廠”,二是“智慧生産”,三是“智慧物流”

  德國製造業被稱為“眾廠之廠”,是世界工廠的製造者,工業基礎就是“製造科技”。德國是世界第二大技術出口國、歐洲創新企業密度最高國家。造船、鑽探機械製造,到高速列車、地鐵、汽車、飛機等行業,德國一直穩坐世界前三名的位置,製造業地位難以撼動。

  “工業4.0”概念,是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的,以“智慧製造”為主導,將人、資訊、物體相連接,機器進入到智慧化網路中,自動調試生産流程、節奏,自動地修復故障,以更智慧、更個性化的方式製造産品。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數字化工廠集團業務拓展經理張明告訴記者,德國“工業4.0”重視對整個工業流程的思考。

  德國“工業4.0”項目主要分為三大主題:一是“智慧工廠”,重點研究智慧化生産系統及過程,以及網路化分佈式生産設施的實現;二是“智慧生産”,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産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産過程中的應用等。該計劃將特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力圖使中小企業成為新一代智慧化生産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成為先進工業生産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三是“智慧物流”,主要通過網際網路、物聯網、物流網,整合物流資源,充分發揮現有物流資源供應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則能夠快速獲得服務匹配,得到物流支援。

  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機器人與自動化部門相關負責人認為,工業4.0時代,機器人除了實現高度互聯以及借助物聯網技術靈活地與其他設備交流之外,機器人的移動能力和與人協作的能力也必須加強。

  據張明介紹,“工業4.0”戰略已經得到德國科研機構和産業界的廣泛認同,一些産業協會已在其下屬多個生産領域的研究所已經引入工業4.0概念,“西門子已經開始將這一概念引入其工業軟體開發和生産控制系統。”德國資訊通信和新媒體協會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40%的德國企業已經開始研究並參與“工業4.0”。

  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表示,“德國直接實施工業4.0,中國要實現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以及高端領域的跨越式發展。兩國有巨大合作空間。”

  德國是中國在全球第三大貿易投資夥伴。德國駐華公使呂帆透露,2014年,中德雙邊貿易總額超過1500億歐元,德國在華投資額達到450億歐元,中國對德國投資只有15億歐元,“這表明我們未來有著巨大的合作增長潛力。”

  今年以來,兩國在製造業方面的合作步伐明顯加大加快。長春合心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成功並購幾倍于自身規模的德國GRG集團,以1200萬歐元收購其54.98%的股權。並購成功後,德國GRG集團將對合心機械敞開所有技術和管理體系,並共用所有市場,並投資人民幣1.6億元在長春經開區建設中德機器人産業園。

  美國:

  製造業回歸促經濟反彈

  一方面,銷售額在10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中有一半以上正在積極考慮把生産搬回美國,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中也有13%有此打算;另一方面,以科技創新引領的美國生産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是美國産業發展的主方向。2014年美國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再增長 7.1%至6.15萬項,居各國之首

  2008年以後,美國意識到過度依賴虛擬經濟、經濟金融化、製造業空心化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基礎。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資訊産業最發達和資訊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也是裝備製造業最強大的國家。全球最大的500家工業企業中,美國佔據31%的份額,綜合競爭力居世界第一。2012年2月,美國發佈《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提出“製造業回歸”,踏上了新一輪工業革命征途。

  為了保證在新一輪産業革命中依然保持領先地位,美國先後提出“再工業化”、“重振美國製造業”、“先進製造業”等戰略目標,推出頗具吸引力的優惠政策,鼓勵投資製造業,推動高端製造業回流,加大對先進製造業的投入,採取促進先進製造業發展的重大政策舉措,從而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

  “‘再工業化’包含高端製造業的發展和中低端製造業的回歸兩個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製造業的快速復蘇並非源於中低端製造業企業的回歸,而是以耐用品製造為代表的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增長。”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專家趙碩剛撰文中提出,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經濟的結構性改善成為推動美國經濟持續復蘇的重要因素,“這種結構性改善主要體現在産業結構中,服務業向高級化方向發展,以及製造業佔GDP比重扭轉了持續下滑的勢頭。”

  波士頓諮詢公司近期對美國大公司展開的調查發現,銷售額在10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中有一半以上正在積極考慮把生産搬回美國,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中也有13%有此打算。

  從目前形勢看,美國力圖通過“製造業回歸”重振本土工業,一方面是防止製造業萎縮失去世界創新領先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是要通過産業升級化解高成本壓力,尋找能夠支撐未來經濟增長的高端産業,而不是僅僅恢復傳統的製造業。

  “美國製造”最突出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産品承載的科技含量與創新能力、智慧財産權優勢。以科技創新引領的美國生産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是美國産業發展的主方向。

  美國製造業的研發投入強度遠遠高於德國、南韓等國家,並且研發活動集中在高科技領域。例如制藥、電子設備等高端行業的研發優勢領先於其他發達的製造業強國。

  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VDMA)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前3個季度,美國超過中國,在過去6年裏首次成為德國的最大機械出口市場。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WIPO)數據顯示,繼2013年國際專利申請數量超過國際金融危機前水準後,2014年美國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再增長 7.1%至6.15萬項,創歷史新高,居各國之首。不僅如此,從研發投入看,目前美國研究和開發投入增速僅為1%左右,遠低於危機前3%-4%的水準,處於歷史上的低位,未來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近年來,美國製造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高新技術、新興産業領域。美國還出現了矽谷、南加州、波士頓等微小技術領域的六大經濟中心。所謂微小技術産業,是由奈米技術、微機電系統等尖端技術開闢出的全新産業領域,是多種學科交融並具有戰略意義的前沿高技術産業。

  無疑,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就是在加快傳統産業更新換代和科技進步的過程中,實現再一次依靠工業化來推進實體經濟的轉身與復蘇。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建立在智慧財産權優勢基礎之上的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和以新興産業為核心的結構轉型。

   日本:

  危機意識推智造業發展

  除了要大力發展機器人、新能源汽車、3D列印等的政策之外,要積極發揮電子資訊的作用,建議轉型為利用大數據的“下一代”智慧製造業

  全球最大的500家工業企業中,日本佔了29%。無論是在工業經濟時代還是在知識經濟時代,製造業的創新能力和智慧財産權優勢,都被看作一個國家經濟的重要基礎,這正是日本製造的強項。例如模具,美國造的模具軋製壽命為3萬次,而日本製造的模具可以軋製6萬次到10萬次,美國三大汽車巨頭使用的都是“日本製造”。

  擁有數量、品質領先的智慧財産權的日本製造的精密儀器和品質控制也居上乘,日本國民總産值的49%來自於製造業。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副教授張玉來卻認為,在製造業不斷轉型的智慧化時代,日本仍是技術的“領跑者”,日本製造業的發展受到環境發展的限制,不得不向外擴大市場。

  今年以來,日本經濟産業省公佈的《2015年版製造白皮書》(下稱“白皮書”)認為,倘若錯過德國和美國引領的“製造業革命”的機遇,日本的製造業難保不會喪失競爭力,有感於德國“工業4.0”和美國的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對“日本製造可能落後”顯示出強烈危機感。

  《白皮書》認為,日本製造業要積極發揮電子資訊的作用,建議轉型為利用大數據的“下一代”智慧製造業。

  與德、美的製造業相比,日本雖然在勞動效率、節能等改善生産效率方面較為擅長,但不少企業都對進一步發展數字化智慧製造持消極態度,尤其是對物聯網的關鍵軟體技術和相關人才的培養十分欠缺。另外,日本製造業企業之間的合作不充分,比如工廠使用的製造設備通信標準繁多,許多標準並存,沒有得到統一,需要跨越企業和行業壁壘,強化“橫向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是機器人生産、研發和使用大國。二戰後,日本的勞動力不足,從美國購買了大量的機器人來替代人工,後來日本又在這些機器人上進行鑽研和改進,從而使本身的機器人産業快速發展起來,而且由於日本的地少人多,人口老齡化嚴重,長期以來日本對機器人比較重視,特別是在服務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方面,都在世界遙遙領先。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期在視察日本一家製造業工廠時宣稱,日本將把機器人作為經濟增長戰略的重要支柱,希望通過發掘機器人的可能性實現日本經濟的增長,並會出臺放寬限制的政策來大力促進機器人使用。

  《白皮書》認為,除了要大力發展機器人、新能源汽車、3D列印等的政策之外,日本應發揮電子資訊的作用,推動智慧製造業發展。另外,白皮書認為,日企赴海外發展今後仍將持續,但新技術研發基地仍有留在日本國內的傾向,此舉便於率先集納優質的智慧財産權。

   中國:

  爭做産業分工“高精尖”

  載人航太、載人深潛、大型飛機、北斗衛星導航、超級電腦、高鐵裝備、百萬千瓦級發電裝備、萬米深海石油鑽探設備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取得突破,中國已具備建設工業強國的基礎和條件

  北汽集團研發基地的一間普通車間,沒有熱火朝天的工作場景,沒有揮汗如雨的汽車工人,安靜整潔的車間裏,全自動化的機械手臂在靈巧地上下翻飛,將一個個模具雛形變成嶄新的轎車。這是中國高端製造業正在前進的縮影。

  《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中國從製造大國轉變為製造強國“三步走”的戰略:第一個十年進入世界強國之列,第二個十年要進入世界強國的中位,第三個十年、即2045年進入世界強國的領先地位。最終在建國一百週年時,要實現中國成為製造強國。

  作為C919國産大飛機項目主要的軟體方案供應商之一,達索系統大中華區總經理王皓峰告訴記者,非常看好中國高端製造業的未來。如今的中國在眾多行業尤其是製造業的自主創新正在快速發展,達索系統對此充滿信心。

  載人航太、載人深潛、大型飛機、北斗衛星導航、超級電腦、高鐵裝備、百萬千瓦級發電裝備、萬米深海石油鑽探設備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産業和骨幹企業,我國已具備了建設工業強國的基礎和條件。目前在亞洲已經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性的製造業地區供應鏈,13億人的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不僅是中國製造得以持續發展的動力,也是吸引歐美發達國家製造業留住腳步的重要原因。

  國際經濟顧問公司環球透視(IHS)首席亞洲經濟學家Rajiv Biswas持相同觀點,在某些高端製造領域,中國製造業已經初露鋒芒。

  國家發改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7大類重大工程包累計完成投資3.3萬億元。其中,製造業領域的重大工程包將瞄準六大高端製造業的重點項目,發揮了穩增長的關鍵作用。值得關注的是,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的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達到10.5%,比規模以上的工業高出4.2個百分點,而且這樣的增長勢頭已延續7個月。

  以華為、振華重工、三一重工、中國南車、中國北車、中船重工、江南造船、寶鋼等為代表的中國企業頻頻向國際市場輸出高端産品,世人正在改變對中國製造的固有認識。

  截至目前,中國製造業年産值超過2萬億美元,儘管從規模上已是全球第一,且在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排名中也位居全球第一,然而,如果站在全球産業分工視角來看,剛剛嶄露頭角的中國製造業如何在老牌製造業強國環繞下佔有一席之地並擺脫過去“大而不強”發展模式,無疑是一場硬仗。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研究助理Jost Wbbeke認為,中國強勁的發展活力能夠極大推動工業創新,未來中國將能夠生産可與領先技術提供方相媲美的技術。

  匯豐亞洲經濟研究部門聯合主管Frederic Neumann曾斷言,發達國家很快就會發現,他們將面臨來自中國勢均力敵的競爭,這些傳統的工業化強國會為此大傷腦筋。(吳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