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媽假媽鬧不清
- 發佈時間:2015-09-29 19:32:04 來源:中國品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林鳴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産品也一樣。原材料、産地、製造商什麼的,就應該是它們的“媽媽”了。然而,當下有不少商品都陷於“找媽媽”的迷局。比如,“味精不好,改吃雞精”的觀念盛行,但很多主婦、“煮夫”卻不知一個事實:雞精的主要成分是味精。有人説,雞精的包裝上畫著一隻大母雞,給人的感覺好象雞精就是從雞肉中提取的精華。雞精中確有一些來自於雞的成分,比如雞肉粉、雞油等,這會産生一些雞肉的味道。專家卻告訴我們:雞精的核心秘密是增味核苷酸。增味核苷酸本身就能夠産生鮮味,神奇的是,它跟味精混合之後産生的鮮味會大大的超過兩者,1加1大於2。嚴格地説,由於來自於雞的成分比較貴,為了降低成本,有的小廠可能完全不用雞的成分。所以説,雞精的“媽媽”並不一定是雞。
不僅雞精難睹親容,土雞蛋也找不到“媽媽”了。如今,真正家養的“土雞”很少見,可市場上怎麼還會冒出那麼多的“土雞蛋”呢?在農貿市場和超市,堆放著各種品牌的“土雞蛋”,其價格幾乎超出普通雞蛋一倍。然而連超市人員也無法辨別誰洋誰土。一般市民買“土雞蛋”,當然是衝著“土”字去的,他們相信“土雞蛋”營養價值高、味道更鮮美。禽蛋專家卻表示:土雞蛋和洋雞蛋營養並沒太大差別。消費者在選購雞蛋時,最重要的是關注雞蛋的新鮮程度。所謂的土雞蛋只是個相對概念,其實就是一些地方雞種以及用這些本地雞種配種的雞、經過散放養殖後生産的雞蛋。如此説來,“土雞蛋”的媽媽不一定都是土雞。
那麼,耀眼奪目、金光燦爛的奢侈品呢?它們的“媽媽”就是奢侈品生産商嘍?也不一定。國際人士稱,那些耳熟能詳的一線時尚品牌,每年都會投入數百萬美元來打擊倣冒品和偽造品,但贗品的氾濫仍在迅速“繁衍”。目前全球倣冒品的交易額上升到600億美元以上。通常來講,倣冒品會以下列方式生産和運作:以倣冒名牌手袋為例,一張訂單均在上萬隻以上,製作部分由作坊裏的工人完成。當産品製作完畢,它們會被運送到偏僻處,之後再由送貨員將貨物分批運往批發商處。批發商則將貨物通過國際航運公司將其裝箱運送。倣冒品通常會與合法産品混在一起,以躲避海關人員的檢查。每次貨物轉手,價格都翻一番。由於公眾狂熱追捧,假“奢”常常壓過真“奢”的風頭。而吃虧上當的,只有奢侈品的購買者和它的“親媽”。
現實中這種“笑話”太多了。有人買了數萬甚至數十萬元買的進口傢具,卻發現産地是一個小作坊;老人和病人享用的燕窩營養品,大多是摻了鳥糞“精製”而成。沒營養不説,嘴裏還留下一股子“純正”的糞味兒;拉菲可以顯示尊貴吧?可真不知道那麼多次喝到肚子裏的是些什麼貨色,據統計中國酒客一年喝光人家10年的産量!由此可見,如果在市場上開展一場“找媽媽”的活動,其影響肯定非同一般,甚至可以拍一部“連續劇”了。有識之士稱,這部“連續劇”應該由執法部門“導演”,歡迎消費者自薦角色,大家一起深挖假冒偽劣産品的根源,找到假冒偽劣産品的“罪惡之母”,讓大家都來賞識一下它們的真面容。至於市場上為什麼會冒出這麼多“假媽”和亂認“母親”的現象,答案只有5個字:貪心和暴利。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