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合力才能有“治”
- 發佈時間:2015-05-28 09:33:51 來源:中國品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觀察家
□ 胡立彪
“六一”兒童節前後,全國各地、各部門都會開展兒童用品檢查。這種應節監管很重要,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節後效應”嚴重,即節後監管常會放鬆下來,致使一些老問題死灰複燃。
人們可能已經注意到,每年“六一”各地都會公佈一些兒童用品監督抽查數據,但這些數據與前一年甚至更早的數據相比,似乎沒有太大變化,而數據顯露的問題也大都是一些老問題。比如,前不久公佈的兒童傢具、玩具、童車、童裝、嬰幼兒紙尿褲等5種産品的專項監督抽查結果,其中兒童傢具不合格産品發現率為16.7%,童裝的不合格産品發現率為15%。這些兒童産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害物質限量超標、纖維成分含量不達標等。
有害物質限量超標、纖維成分含量不達標是不是看上去很眼熟?而“眼熟”的這些老問題一再出現,會給人造成它們不好解決、已成頑疾的感覺。老病確乎是老病,但真的是治不了的頑疾麼?答案是否定的。
舉例來説,按照《兒童傢具通用技術條件》的要求,兒童使用的櫃體類封閉傢具應當具有一定的透氣功能,可不少廠家出售的櫃子卻並沒有開孔,問之,則曰:“開不開孔無所謂,沒那麼嚴重。家長看好孩子才是硬道理,不能把希望寄託在傢具安全上。”這種對兒童生命健康“無所謂”的態度,暴露了一些企業“真不想治”的心理。
企業不想治主要是不想多花錢增加生産成本,而個別市場監管部門怕麻煩不想費工夫,懶於執法,惰性監管,則是一種“不想真治”心態的表現,這實質上同樣是對兒童生命健康的無所謂。調查發現,在日常檢查中,有的監管部門只選擇大商場、大超市這些便於檢查的對象,而且多是走正常途徑,而對於中低檔批發市場卻很少抽查。有的工作人員甚至明確表示那些地方不要去,去了肯定有問題,有問題也管不了,因為那裏大多是“三無”産品,追查、罰款、曝光都找不到人。相比于廠家的“真不想治”,個別監管部門的“不想真治”才是兒童用品市場老病常犯的病根。
企業“真不想治”的問題其實不難治,只要加強監管,嚴格執法,動真格、下狠手,讓違規企業付出真代價、大代價,基本可以立馬見效。當然,前提是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補齊各種短板,讓企業找不到法律漏洞,即使找到也不敢擅越雷池。對於個別監管部門“不想真治”的情況,則要從加強執法監督入手。古語雲:“不法法,則事毋常;法不法,則令不行;禁勝於身,則令行於民矣。”要想令行,必須首先“禁勝於身”,因此,確保行政執法走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治軌道,就必須建立一種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全方位的監督制約機制。一方面要抓好法制教育,構築一道自我約束的思想防線,一方面要防微杜漸,建立嚴密的內部監督機制,對執法過程中的不作為、亂作為行為必須零容忍,嚴肅處理。同時還要推行政務公開,接受社會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克服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傾向,不怕露醜,不怕批評,勇於認錯、改錯。
兒童是未來的希望,而這個希望,是從兒童用品的品質安全開始的。為了這個希望,相關行業企業、市場監管部門、兒童監護者及所有社會相關者都應該行動起來,從愛心和自身責任出發,為兒童們的健康成長構築一道安全防線吧。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