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全國工商聯發佈2018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其中,在500強榜單中,華為與蘇寧再次攜手榮登前兩名。
而能夠穩坐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頭兩把交椅,華為和蘇寧究竟憑藉什麼?這兩家企業身上有什麼共同之處?
仔細研究會發現,華為與蘇寧這兩家企業,在氣質上多有相似之處,兩位企業的掌門人,也有頗多神似的地方。
任正非與張近東同樣低調,40後的任正非幾乎從來不接受媒體採訪,而60後的張近東雖然偶有露面,卻也是低調異常,他帶領下的蘇寧奉行做了再説、多做少説的原則。不過儘管如此,江湖上關於他們的傳説卻從來不少。
任正非與張近東,他們沒有顯赫的家世,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都毅然開始創業,可以説,他們都有一種敢為人先的氣度。
任正非早年投身軍營,後來轉業後被騙200萬,最終被迫創業,創立了華為公司,開始是買賣各種電器,華為意在“中華有為”;這一年,是1987年,任正非43歲。而張近東當年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摔碎國企的鐵飯碗,在南京寧海路上租下一個面積不足200平方米的小門面,成立了一家專營空調批發的小公司“蘇寧交家電”;這一年,是1990年,張近東只有27歲。
(圖為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受邀在世界500強與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圓桌會議中發言)
格局與視野:張近東主動求變,任正非著眼全球
正如張近東2013年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提到,“一個沒有前瞻性和大格局的企業,往往會在大變局中迷失方向,遭遇大潰敗。”蘇寧的成功離不開張近東的大格局和對趨勢的判斷。
張近東在28年的創業經歷中,經過專業化經營、綜合連鎖、智慧零售的三次創業、兩次轉型,經過數次自我革命,才使蘇寧進化為一家技術領先、充滿活力的科技公司。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張近東砍掉了蘇寧佔50%營收的批發業務,奠定了轉型綜合連鎖零售成功的基礎。
2005年左右,當同行在全國大規模跑馬圈地時,張近東在那段時間卻避其鋒芒,修煉內功,他甚至決定投入一億上線SAP/ERP項目。這筆錢如果用來擴張,可以新開幾十家的門店,佔領幾個區域市場。這一項目讓蘇寧與同行拉開差距,也為之後蘇寧的網際網路轉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而2012年前後,當電商作為新經濟模式如火如荼時,他卻明確提出,“未來的零售企業,不獨線上下,也不只線上上,而一定是要線上線下完美融合的O2O模式。
在2017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張近東提出“智慧零售”的概念。2017年底,張近東在南京幾乎把中國地産圈裏的“半壁江山”都邀請了過來,向他們闡述了自己的大開發戰略,並且定下了“2018年新開5000家店;未來三年,新開15000家店,使蘇寧的店面總數超過20000家”的目標。
(圖為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
當外界還在驚訝甚至懷疑張近東的這個數字時,蘇寧已經按計劃在半年時間裏完成了一半的任務:今年上半年蘇寧一共開出了2000多家門店,其中最多的一天新開店300多家。
外界訝異,張近東為什麼總是踩對點?當下對於很多中國企業來説,“變是找死、不變是等死”,轉型之路不亞於一片沼澤地。但張近東卻説,蘇寧選擇了在自己業績最好的年份,主動陷入“轉型焦慮症”。、
而華為成長的過程,經歷了從“農村包圍城市”到“差異化的全球競爭”,再到“三大經營業務單元劃分”的三次戰略轉型。每一次也體現了任正非的格局之不同。
華為公司最初的業務是倒買倒賣。在公司活得很舒服的時候,任正非卻非要自己搞研發,做自己的産品。1990年,幾十個年輕人跟隨著任正非來到南山一個破舊的廠房中,重新開始了他們的創業之路。
任正非曾自我解嘲説,無知使他跌進了通訊設備這個天然的全球力量競爭最激烈的角力場,競爭對手是擁有數百億美元資産的世界著名公司。這個角力場的生存法則很簡單:你必須首先擁有一支全球力量。
為此,十幾年如一日,還在剛剛能吃飯的時候,華為就義無反顧地把大量的資金投入研發,一直拿出銷售收入的10%作為研發投入。投入強度之高,當屬中國公司之最。這樣的眼光,在中國商界當屬少見。
戰略聚焦:任正非“一根筋” ,張近東堅持“零售的本質”
專注是一種很強大的力量。在戰略規劃方面,任正非提倡“不做多元化業務,永遠聚焦主航道”。《華為基本法》第一條規定:“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將永不進入資訊服務業。”
任正非反覆説,華為實際上是一群傻子,所謂的傻就是他們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
任正非只做自己認準的事,當年廣東沿海熱衷於圈地上房産撈熱錢、快錢的時候,他不為所動,“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只是專注于通訊産品研發。這些年,任正非為了不受資本市場打擾,華為甚至至今堅持不上市。很多人都覺得任正非是“一根筋”。
張近東則堅持同心多圓,以零售為核心,零售是1,其他産業是0,要用零售的“1”,串聯起多産業的“0”。
如今的蘇寧,早已不是28年前那個空調銷售商,而是一艘多産業融合發展的巨輪,搭載零售、物流、科技、金融、地産、文創、體育、投資八大産業遠航。不過,所有的生態最終都指向零售。張近東表示,蘇寧全産業的發展都要聚焦零售,反哺零售,成為智慧零售的組成部分,“各産業如同條條河流,而智慧零售如同江海,條條河流最終要匯聚于江海。”
在張近東看來,從傳統零售時代到網際網路零售時代,行業的本質並沒有變,為用戶創造價值的目的不會變,産業經營的核心仍然是産品經營和商品經營。零售的核心是服務,服務是蘇寧的唯一産品。
商業是一門洞察人性和趨勢的藝術。也許,正是因為多年在商場的摸爬滾打,讓張近東和任正非把握到各自領域的本質,讓他們有了戰略的定力和創新的動力,也讓華為和蘇寧走到了今天,成為了中國最優秀的兩家民營企業。
除了在格局和戰略上,任正非和張近東的管理思想也有頗多相似之處。任正非曾寫下《華為的冬天》,而張近東説蘇寧主動陷入“轉型焦慮症”。這其中,都體現了主動求變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在對創新的看法上,任正非主張“先開一槍,再打一炮”,“讓子彈飛一會”。而張近東則提出“先開槍,後瞄準”,“創新肯定會有錯,但不要有顧慮。”
而對實踐出真知這一點上,任正非信奉戰略是打出來的,總結出來的戰略沒意義;張近東則提倡,做了再説,多做少説。
這些相似之處背後,都是當下中國最稀缺的企業家精神。而這樣的企業家精神,足以在30年左右的時間內,讓一個技術的模倣者,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也足以讓一個粗放管理的空調批發商,成為智慧零售領域的領軍者。
我們期待,下一個10年、20年、30年,中國會涌現出更多如任正非、張近東一樣的開拓者與革新者;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出現更多中國企業的名字。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