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11日訊(記者 李春暉)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全國兩會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簡稱“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出爐,提交人代會審查。
如何理解“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中的新提法?如何推進新任務、實現新目標?對此,中國網財經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
以下為文字實錄:
“産業基礎高級化”是製造強國的關鍵問題
中國網財經:“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産業基礎高級化”對於我國“十四五”製造業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黃群慧:要想真正理解産業基礎能力高級化和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的深刻含義,需要從我國企業和産業的價值鏈來談。價值鏈理論是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的基礎理論。
産業基礎能力是産業和産業體系形成發展的基礎性支撐的保障條件和綜合實力,尤其是在基礎核心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技術、基礎動力和基礎軟體等方面的生産研發條件和力量。建設現代産業體系,必須不斷提高産業基礎能力、促進産業基礎高級化水準提升。在全球價值鏈分工時代,産業基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國和地區的企業整體上參與全球價值鏈産業分工中所處地位,以及對構建全球價值鏈所擁有的治理權力或者控制能力。由於價值鏈地位決定了産業鏈供應鏈水準,産業基礎能力高級化水準進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建設現代産業體系,需要持續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和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這種全球化過程。但我們大多數是引進可複製、可模倣的技術,結果我們産業基礎能力很多都是屬於模倣型的。而原創型的、核心關鍵的技術能力,其實是並不具備的。這種産業基礎能力的相對薄弱,就決定了我們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中低端的地位。
這次“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把它作為製造強國戰略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提出來了。實際上2019年以來,中央文件裏也在反覆提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提升。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衝擊的大背景下,基於已有比較優勢和産業基礎形成的中國産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和地位也受到了極大挑戰。我們需要從工業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産業共性技術基礎等方面進行突破,最後實現産業基礎能力的高級化。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最終提高我們在整個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所以説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的提升,是製造強國戰略的最關鍵問題。
實現産業基礎高級化,企業為創新主體
中國網財經:誰是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的核心力量,企業和政府在其中分別扮演什麼角色?
黃群慧:産業基礎高級化的核心,還是一個創新能力問題。現在看來,我們必須把政府和企業很好地結合起來。首先,政府要發揮它的規劃、引導作用,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的作用。但是技術創新的主體還是在企業,尤其是像工業“四基”,還是要通過企業創新來推進我們這種産業基礎能力的提升。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方面,“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也給予了很重要的篇幅,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實際上我們要創造一個政府、科研機構、企業都能協同發揮作用的創新生態。政府發揮引導規劃的作用,企業發揮創新主體的作用,他們共同存在於一個融洽的創新生態當中。這種創新生態是有利於我們實現産業基礎能力改善和提升的。
按照“三化”要求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
中國網財經:對於戰略性新興産業,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應該怎麼理解這“三化”?
黃群慧:“融合化”實際上是指製造業和服務業,也就是現代製造業和先進服務業之間要融合。融合的結果就會産生戰略性新興産業。實際上現在我們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大部分都是這種融合的産物。製造業只有和服務業創新結合在一起,尤其是和科研創新結合在一起,才會誕生所謂的戰略性新興産業。
所謂的“生態化”,是借鑒了自然界的生態概念,是指科技創新、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須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這裡的“生態”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説各個主體或相關方是互相依存的,二是説他們是逐步演進的,有一個演進的路徑的。
還有一個“集群化”。産業集群就是把一個産業成長的各方面要素和各個相關産業,在一個地區按照一定的結構進行集中,我們叫産業集聚。這也是産業經濟學裏經常分析的産業集聚現象。這種産業集群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有很多例子,像溫州“鞋都”,就是一個生産鞋的産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産業將來發展也是有這麼個道理。要想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需要把這些相關的要素和産業在一個地方集聚從而為作為配套相互支撐,這會極大促進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
所以提出這“三化”(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正是符合了戰略性新興産業自身發展的三方面規律。
從“未來産業”中孵化更多戰略性新興産業
中國網財經:“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出“前瞻謀劃未來産業”。未來産業是指什麼呢?為什麼要在這方面作出部署呢?
黃群慧:“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把未來産業放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而且專門為未來産業包括的領域列了一個表格,比如類腦智慧、量子資訊、基因技術、未來網路、深海空天開發等。
對於未來産業的定義,我們可以這樣想,把我們最初的科學研究和最終的産業作為一個連續的光譜。很多我們生活中常接觸的市場化的産業,其最初的創意是來自於一種基礎的科學研究原理。從原理到真正産業化,到市場接受,這中間有個無數個過程。
我們常説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從現在來看,它是很具有戰略意義、很重要,而且對經濟有支撐作用的産業。但是這些戰略性新興産業在最初,也是從一些基礎科學的前沿性創新發展而來的,也就是説在這個連續的光譜中,未來産業應該是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前期産業。
所以我們要預測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以後,那時的科技會怎樣?會有什麼樣的重大的變革?這些重大的變革又會形成什麼樣的新産業?
當然這個風險很大,因為不確定性很高。現在的一些未來産業,只是從實驗室技術,甚至只是基於一些原理、一些想法,推導出它們在未來有可能形成重大的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現在判斷它能形成,但將來未必一定能形成。
但是現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了,尤其新工業革命到來了。在這種技術變革的大潮中,我們須對未來技術發展的趨勢有一定的把握。比方説類腦智慧、基因技術、量子資訊等等,雖然現在還沒有突破,但是現在能判斷出未來應該會有突破。那麼圍繞這些突破形成的産業,就是所謂的未來産業。未來産業比戰略性新興産業更前沿。
因為這次規劃草案中我們甚至要規劃到2035年的遠景目標,把未來産業提到重要位置,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前瞻性的,尤其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至關重要的舉措。
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 創造經濟增長新動能
中國網財經:在服務業發展方面,規劃綱要草案對“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提出了要求。生産性服務業的繁榮,對製造業高品質發展起什麼作用?
黃群慧:生産性服務業要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發展。實際上我們經常把産業分類為製造業、服務業或者第一産業、第二産業、第三産業。這是人們為了研究需要而做出的一種分類。但是從産業發展的趨勢看,這些分類逐漸在融合。有很多産業很難説清是歸為第二産業還是第三産業。也就是説,産業融合發展是現代産業體系發展的大趨勢。
現在有兩個比較流行的詞,一個叫做製造業服務化。就是説把製造業裏很多內容都已經轉成了服務。以價值鏈為例,起初研發設計、生産製造、銷售是價值鏈的不同環節,以前的製造企業常説“我只做中間製造的環節”,但是現在來看,領先的製造企業可以提供包括從研發到售後的“全生命週期”的服務,這就是製造業向服務業去融合、去延伸。
還有一個詞叫服務型製造。它的內涵與製造業服務化是一樣的,只是站在不一樣的角度。製造業服務化相當於把製造業往服務方向去推。服務型製造則是把那種做服務的、圍繞製造業的服務,融到製造業裏頭。如果説製造業服務化可以歸到第三産業,服務型製造又可以歸到第二産業,但實際上它們所做的事情是一樣的,都是製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
現在我們要把製造業和生産性服務業進行更深度的融合,融合以後會産生很多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即我們經常提的“三新”。“三新”佔我國GDP的比重已經越來越大。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時“三新”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經達到16.3%。
未來我們還要進一步推進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首先就是把生産性服務業和製造業融合。只有融合了才能實現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如果沒有這種深度融合,製造業高品質發展也很難實現。
而且融合以後,製造業企業直接向終端消費者提供服務,加上當今資訊化和智慧化的背景下,可以利用資訊化平臺更好地服務消費者。同時産生一系列的新的商業生態、商業模式。
另外從價值鏈理論看,價值鏈上的一些高附加值環節,也可以跟製造業融合。以前認為製造環節是低成本、低附加值,現在看來不是這樣。我們把製造環節和價值鏈其他各個環節都融合在一起,慢慢地製造企業也會創造很高的附加值。這樣有利於實現整個製造業的高品質發展。
以技術創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中國網財經: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黃群慧:我們這次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應該説是對我們産業綠色化發展的一個很高的要求。畢竟中國擁有如此龐大體量的製造業和工業。
而我們要求自己完成這樣一個很高的目標,是基於我們對現代産業發展趨勢的把握。綠色化是産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中國經濟轉向高品質發展和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的必然要求。
當然碳達峰、碳中和對很多産業來説是非常大的挑戰。最重頭的應該是能源。能源行業面臨著一場轉型、一場革命。只有加快這種轉型和革命,才能保障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如期實現。
這一方面要通過技術創新去適應這種綠色化的發展要求。把綠色化和智慧化結合起來,通過這種資訊技術的融合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把各種技術應用起來去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企業也需要從自身發展戰略上,給予它高度的重視。如果不從長遠發展戰略上高度重視,認為碳達峰和碳中和是未來幾十年的事情,只顧眼前問題,企業就很難適應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另外從國家政策層面,為了保證我們的經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一方面提出這種高要求,另一方面要為了實現這種高要求,準備好各種相應的政策工具,包括深化科技、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很重要也的確有挑戰的目標要求。從産業到企業都會面臨相應的難題。但是我們必須面對這些難題,解決這些難題,最終實現我們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