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8日訊(記者張世福 張紫祎)2021年全國兩會正在召開。由於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政府工作報告不僅對今年主要工作進行部署,還明確了“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
相較于“十三五”,“十四五”發展目標的“新變化”有何深意?對此,中國網財經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
“十四五”經濟增長目標強調“視情” 靈活應對不確定性挑戰
中國網財經:“十四五”時期的經濟增長目標,我們提出“各年度視情提出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而不是像“十三五”那樣給出具體的年均經濟增速任務,對此您怎麼看?
趙錫軍:對於“十四五”時期的目標,我們提到了“經濟運作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經濟增長預期目標”。首先説,我們現在一直講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就是説變化非常的快,非常的大。
第二,我們現在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在構建國際國內雙迴圈這麼一個新的格局,這都是新的。環境變化很快,然後我們要做的事情又很新,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把以後每一年的目標非常明確的給它固化下來,非常難,難度非常的大。
但是我們有一個相對來講比較明確的考慮,就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裏頭,我們有這麼一個相對來講還是比較具體的目標,就是到2035年我們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那麼具體到經濟指標來看的話,到那個時候我們要實現每人平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
實際上“中等發達國家水準”,我們還是有一定的要求的。那麼根據這個要求,我們來測算從2021年開始到2035年總的一個增長的情況,所以有這麼一個安排。
但是每一年,由於情況現在變化很快,特別是現在開局的這幾年,很多的工作是準備期,在制度安排、制度建設的時期,那麼需要等待(一段時間之後),才能夠明確地看這些制度推進到什麼程度了。所以我個人覺得在“十四五”期間,這麼一個目標的表述還是比較恰當的。既明確了要有個合理的區間,同時又給了一定的靈活性,就是看每年的情況怎麼樣,我們可以到時候每年再來確定具體預期增長目標。
建設高品質勞動力市場需要深化戶籍改革
中國網財經:城鎮化率方面,“十四五”發展目標中提到“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沒有像“十三五”那樣提出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目標,您怎麼看這一變化?
趙錫軍:我覺得這個是跟我們現在提到的,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入到新的時代以後,體現了新的一些特點,和我們改革方面的新的要求有關係,實際上在“十四五”期間我們要進行很多的改革,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高標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體系。
在這個市場經濟體系中,包括了各種各樣要素市場的體系,其中一個重要的要素就是勞動力。那麼我們希望在全國形成一個相對統一的勞動力的市場,但是有些傳統的這種制約不利於這個市場形成,一個很重要的制約就是戶籍制度。
戶籍制度使得人口的流動,特別是勞動力的流動,受到很多的約束和限制。
很多的地方,因為有戶籍制度,例如在招工、就業待遇方面,需要當地的戶口等等,這個會影響勞動力市場的統一的形成,不利於我們形成一個高標準的統一的市場體系。所以我們現在提城鎮化率,我們不再説非要強調城鎮的戶籍人口達到多少,目的就是為後邊高品質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和我們要進行的戶籍制度的改革,奠定一個比較好的基礎。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需配套出臺約束性措施
中國網財經:對於碳達峰和碳中和,各界都在期待具體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十四五”提出了一個量化目標“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今年的工作安排中也提出了“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你覺得推進“30.60”碳減排目標的總體節奏應該是怎樣的?在具體實施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趙錫軍:我覺得這一約束是一個比較強的約束,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明確提出來了,2030碳達峰目標, 2030年我們要達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也就是説從現在到2030年10年期間,根據我們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如果我們放開了去做的話,排放的增速就沒有辦法得到控制了。它會對我們的環境産生很大的影響,對我們的生活産生很大的影響。
所以我們要控制,而且控制的難度是很大的,因為我們現在還是處於一個相對比較高的速度的增長。今年6%以上,6%以上的增長速度就意味著很多包括能源消耗在內,很多的方面都會有增長。
你的排放怎麼來控制?到2030年是否能夠控制到達峰了。因為從2031年開始我們要往下走了,到2060年是碳中和,所謂碳中和就是總的來講排放是0,壓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必須得有很明確的非常強有力的措施和行動方案。我覺得在這個方面,現在制定行動方案應該是説非常迫切的一件事情。同時,除了行動方案以外,還需要配套各種各樣的約束性的措施——因為這是個約束性目標,我們必須得有強有力的約束性的措施,同時還有一些鼓勵性的措施,不能説光是不讓他去做那個,有些時候要引導他去做別的,不能多燒石油了、多燒煤炭了,繼續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在哪兒?你就要給他有個鼓勵。
比如新能源方面一些激勵性的措施,要有約束,有引導,這些措施要不斷的加強,不斷推出來。同時,這更重要的就是要形成一個全國,包括企業、包括居民在內,這種思維方式、這種生産生活的方式,要發生新的變化。你不能再依賴於傳統的這些高耗能的這些生産的方式,過度的、不考慮環境忍受能力的生産生活的方式,那是不行的。
所以必須得有很多的要改進的地方,要提升的地方,當然也包括了我們需要在環保、能源、低碳、綠色等等這些領域裏頭,要進行各種投入,來研發新的技術。依靠這些新的包括新能源在內的新的技術,來化解掉由於環保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這種矛盾帶來的壓力,我覺得這是要在往後要做的很多的工作,也包括跟一些發達國家進行國際合作來共同推動這件事情。
(責任編輯:李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