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6日訊(記者 李春暉 張紫祎)在2020年這個“特例”之後,2021年中國經濟恢復“慣例”,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了具體的年度經濟增長目標:6%以上。
不過這一目標要明顯低於此前市場機構的預測。由於去年基數較低,國內分析機構普遍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望達到8%左右。國際機構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的最新預測是8.1%。
那麼,將今年GDP增速目標設為“6%以上”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呢?這一目標是否過於保守?
淡化速度論 避免釋放“經濟過熱”預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對中國網財經表示,增速目標設為“6%以上”有深刻的政策含義。“2021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是‘高品質’,主線是供給側機構性改革,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增長)速度對我們並不是最關鍵的。”他表示,“我們不希望把預期的經濟增長目標定得很高,致使大家仍然把注意力都放在速度上,而不是品質上。”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中國網財經表示,此舉有穩預期方面的考慮。“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防止給社會形成不良預期,進而導致經濟過分波動、大起大落。”他稱。
自2016年以來,除了2020年因疫情原因未設經濟增目標,我國各年度經濟增速目標都分佈在6%-7%區間。如果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如機構預測的那樣設為8%,相當於“跳”上了一個臺階。
郭田勇表示,市場機構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望達到8%,主要是因為基數原因。而如果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增長目標定為8%,社會上可能會誤以為又要“經濟過熱”了,進而影響到微觀主體的決策。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資深宏觀分析師劉學智對中國網財經表示,“6%以上”目標與疫情之前的增長目標基本一致,回到中高速。這一目標低於國內外大部分市場機構預測,表明要淡化經濟增速指標,促進走高品質發展道路。同時也表明不會延續大幅度政策刺激,要防範泡沫風險、系統性風險。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中國網財經表示,之所以設一個較低的目標,主要考慮到經濟發展的品質比速度更重要,避免因為追求過快的經濟增長速度而影響經濟增長的品質和可持續性。
曾剛還表示,由於海外疫情還在蔓延,我國在設定經濟增長目標時仍然要考慮這一不確定因素。此外,今年開始重點推進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可能短期內會對經濟增長産生一些影響。設定相對較低的經濟增速目標,也是為碳減排工作創造一個好的外部條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對中國網財經表示,設定這一目標既考慮到很多困難、堅持底線思維,又預留了比較大的發展上升空間。“‘6%以上’説明6%是底線,但是沒有提一個上限,所以我想這樣一個指標安排是比較合理的。”張立群表示。
銜接“十四五”後續年份 避免增速目標忽高忽低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為了給“十四五”開好頭、起好步,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是題中應有之義。
張燕生表示,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的設定,也是考慮到了與“十四五”後續年份的銜接。
在3月5日國新辦就《政府工作報告》解讀等情況舉行的吹風會上,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郭瑋表示,要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在確定今年GDP預期目標時,我們不僅要考慮今年的情況,也要統籌考慮明後年,盡可能做到預期目標在年度之間不要忽高忽低,能夠保持經濟長期平穩運作。”郭瑋稱。
劉學智也表示,制定今年經濟增長目標,要考慮到未來五年經濟指標制定的可持續性,不應該把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制定得很高,明年再顯著下調。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不僅對全年經濟工作作了部署,還明確了“十四五”時期主要經濟發展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沒有像“十三五”那樣設定具體的年均增長目標,而是提出“經濟運作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經濟增長預期目標”。
曾剛表示,這反映出在新發展階段,我國更加重視高品質發展,而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淡化GDP增速考核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程度,提升對經濟發展品質的關注,更加注重結構優化和綠色發展等。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