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2月24日訊(記者 王擎宇)21世紀以來第19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日前發佈。文件指出,做好2022年“三農”工作,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紮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昨日(23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提出,從實踐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兩個中心詞:一是在工作理念上,鄉村振興是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二是在工作方法上,數量服從品質,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
那麼,2022年將如何合理保障農民種糧收益?如何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産業?如何加強兜底性民生建設?相關部門負責人對這些問題做出了解答。
“讓種糧農民不吃虧、有錢掙”
我國糧食産量已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供給總量充足、庫存充裕。在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漲、疫情災情疊加影響的背景下,我國糧食價格保持基本穩定,市場運作平穩。
唐仁健表示,這並不意味我們在糧食問題上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從吃飽到吃好,從米麵油到肉蛋奶,消費結構還在不斷地升級,糧食需求仍然呈剛性增長的態勢,結構性矛盾又不斷地凸顯,緊平衡的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變,同時資源環境的約束也在加劇。糧食歸根結底要靠農民去種,農民種糧能賺錢,國家糧食就安全。
唐仁健介紹,今年將推動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力爭做到政策保本、經營增效。政策上,適當提高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穩定玉米、大豆生産者補貼和稻穀補貼政策,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産省産糧大縣全覆蓋;經營上,聚焦關鍵薄弱環節,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提高種糧綜合效益。
“總之,就是要讓種糧農民不吃虧、有錢掙,而且還盡可能多得利。”唐仁健強調。
“不能富了老闆、忘了老鄉”
堅持産業富民,讓農民多增收、有奔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吳宏耀介紹,鄉村“五大振興”第一個就是産業振興。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聚焦産業促進鄉村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文件提出,著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鄉村産業要姓“農”,要在做優做強種養業的基礎上,積極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的多元價值,重點發展農産品加工、鄉村休閒旅遊、農村電商等三大鄉村産業。在縱向上,要打造農業的全産業鏈,推動産業向後端延伸,向下游拓展,由賣原字號向賣品牌産品轉變,推動産品增值、産業增效。在橫向上,要促進農業與休閒、旅遊、康養、生態、文化、養老等産業深度融合,豐富鄉村産業的類型,提升鄉村經濟價值。
著力發展縣域富民産業。大力發展縣域範圍內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産業,推動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要立足統籌縣域富民産業發展,科學佈局生産、加工、銷售、消費等環節,宜縣則縣、宜鄉則鄉、宜村則村,形成縣城、鄉鎮、中心村分工合理的産業空間佈局。同時,發揮各類産業園區平臺帶動作用,引導農産品加工業更多向縣域、主産區轉移,打造城鄉聯動的優勢特色産業集群。
著力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農村産業發展的目的是要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不能富了老闆、忘了老鄉,更不能把農戶從産業鏈中擠出來。
吳宏耀表示,歡迎工商資本到鄉村投資興業,發揮資金、技術、管理、品牌等方面的優勢,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一起幹、一起賺,形成産業鏈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也支援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訂單農業、加工物流、産品行銷等社會化服務,讓農民更多分享産業增值收益。
“為農民而興,為農民而建”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和抓手。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劉煥鑫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總結各地做法的基礎上,對鄉村建設的實施機制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
文件提出,堅持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劉煥鑫表示,鄉村建設一個基本的目標,就是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努力讓農民就地逐步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在目標和標準上調門不要定得太高,水準、標準、檔次可以因地而宜、高低有別,重點是保證基本功能,解決突出問題。加強農村道路、供水、用電、網路、住房安全等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特別是對於那些既有利於生産,又有利於生活的設施,比如農村道路、倉儲冷鏈和物流設施等要優先安排,加快建設。
堅持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推進鄉村建設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農民期盼幹的抓緊幹,農民願意幹的帶著幹,農民不願意幹就先放一放、緩一緩。充分認識鄉村建設的長期性、複雜性,把握好工作的時度效,堅持數量服從品質、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立足村莊基礎搞建設,注重保護傳統村落,保留村莊風貌、形態、肌理,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不盲目拆舊村、建新村,不超越發展階段搞大融資、大開發、大建設,嚴格規範村莊撤並。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