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龍貸深耕三農金融 債權成交額突破50億關口
- 發佈時間:2015-05-21 22:20:56 來源:中國網財經 責任編輯:孫毅
2014年下半年以來,A股市場繼續牛氣沖天,但根據多個P2P平臺公佈的一季度數據,此前市場預期的對P2P平臺大幅度抽資的情形並未十分嚴峻,且幾家“老牌兒”P2P平臺仍舊保持較高的成交增速。在今日召開的“2015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大會春季峰會”上,涉農平臺翼龍貸的董事長王思聰透露,其債權成交額在當日突破50億關口。
P2P能夠高效服務三農人群及小微企業,極大程度上緩解民間“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已成為各級政府及各業界所共識。但從行業結構上看,多數P2P公司更傾向於為大中城市的中小微企業以及有抵押消費需求的群體進行服,能夠為三四線地區及偏遠地區的三農群體提供服務的只有極少數量的平臺。原因有三:第一,三農人群貸款需求雖然旺盛,但是額度偏低,平臺盈利較少。小規模的種植、養殖業主通常所需要的貸款金額在10萬元以下,而城市中的中小微企業貸款則動輒百萬至千萬級別,而在單一業務上所用到的人力物力可能是相似的。第二,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如果想深入農村腹地,在人員投入和營業部設立上花費巨大,這不僅會將利潤嚴重攤薄,而且存在耗時過長的問題,需要巨大的資本支撐。第三,三農人群徵信薄弱,隨著社會進入大數據時代,“用數據説話”已經成為一些新興行業特別是P2P行業進行展業依據。據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佔比27.5%,規模達1.78億。但與7億農村人口的龐大基數相比網民數量偏少,導致數據資訊不足,實現在數據上的多維度徵信困難重重。
翼龍貸董事長王思聰曾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從2009年進入三農金融領域到現在已經有6年時間,翼龍貸的創業初衷就是看到中國三農金融服務的疼點和難點,旨在通過網際網路金融開創新的金融服務模式,解決三農、小微企業融資難貴問題。”他還表示,“我的父輩都是農民出身,我知道他們需要什麼。雖然三農人群的徵信數據不夠多,並不代表他們的信用不夠好。恰恰相反,農民一直是最有誠信的群體。這種誠信建立在中國傳統的宗族文化、鄉村文化、儒家文化和皇權文化的融合。是農村祖祖輩輩遺傳的信用傳統。但是,在城鎮化和工業化時代,中國農村原有的賴以存在的封閉信用體系完全崩潰。7億農民因為沒有商業信用而又沒有抵押和擔保,就難以獲得金融服務。
翼龍貸開闢了重新構建農民商業信用體系的創新實踐。根據中國三農和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和融資特點,在全國首創“同城O2O”借貸模式,將“線上資訊撮合”與“線下風險防控”相結合。翼龍貸首先以加盟模式吸收熟悉當地風土人情的網貸經紀人深入線下實地調查,收集農村用戶家庭財産、收入來源、銀行信用、婚姻狀況,家庭關係、親友關係、住房條件裝飾水準等等個人信用憑證。其次,以可靠的IT系統將視頻、照片和文書登記等方式提供給投資者,供投資者放貸決策。最後,這些資訊構成了一個個家庭的原始信用數據庫。”
翼龍貸選擇深度挖掘三農金融領域不單單因為這是一片藍海,還因為農業對推動國家經濟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巨大作用。從農業的宏觀投入産出效果看,1986-2002年間中國農業基本建設投資累計5467.2億元,全國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累計1617022億元,農業固定資産投資與農業增加值的投入産出比為l:29.58。同期,中國全社會非農産業固定資産投資額累計295,936億元,非農産業固定資産投資與非農産業增加值的投人産出比為1:2.34,農業固定資産投資的農業增加值産出率遠遠高於非農産業固定資産投資的增加值産出率,前者為後者的12.64倍。在2002年至2015年的13年時間裏,工業、製造業及房地産業經歷了從大規模繁榮到衰退的過程,而農業一直保持著非常高的回報率。
從農業投資的微觀經濟回報情況看,根據對中國東部南北各地區涉及農林牧漁業幾十個産品項目的規模化投資分析研究及其生産經營活動的長期跟蹤,即使不考慮農業項目所內涵的宏觀經濟效益即其外部的經濟性,只是就其項目內部的投資回報(即微觀經濟改益)情況而言,項目投資的年資金回報率在進人相對穩定的經營階段後一般都在30%以上,投資回收期在3到4年(林業項目除外),遠遠高於一般的工業項目。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農業的突出特點是其産品具有極強的公共物品性及其産出效益的外部經濟性,而現有的經濟計量指標所計算的僅僅只是農業産品的直接價值收人,而對於農業的外部經濟性收益包括農業向其他産業部門直接和間接轉移與傳遞的收益,以及農業在環境保護、國土整治、美化生活等方面的經濟效應及其效益等等都並末納入農業産出的計量範疇。因此,按照現有經濟計量指標及其方法計量的農業價值量及其産出效率實際上是遠遠低估了的指標值。
在投資收益率方面,翼龍貸表示,自己在第一梯隊中處於中上等,但放眼整個P2P行業,或許並不是最高的。但對於投資人來説,手中富餘資金所能夠創造的社會價值將實現最大化。據悉,目前翼龍貸的“同城O2O”模式覆蓋全國上萬村鎮,債權成交額突破50億人民幣,平臺97%以上的借款涉農,近48.5億元流入三農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