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中國的P2P到底違反了哪些原理?

  • 發佈時間:2015-05-21 17:07:10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戴曼曼  責任編輯:胡愛善

  □戴曼曼

  昨天,朋友圈裏轉發得最火的一條財經新聞就是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近日批評中國的P2P違反金融的基本原理,更有消息稱,黃奇帆還曾經提醒擔保公司不要為網貸P2P做擔保。一位政府官員為何公開批評中國的P2P發展亂象?中國的P2P到底違反了哪些原理?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與國外P2P大多一開始就充當單純的信用仲介不同的是,中國的P2P生來就違反了peer to peer的規則,資金並非點對點、人對人,用黃奇帆本人的話就是中國的P2P“匯集了老百姓的錢到平臺上,而平臺變成了集資的地方,又把錢借給客戶”。

  正因為中國的P2P平臺絕大多數時候充當的不再是單純的仲介,而是一個集資的平臺,所以P2P在中國的誕生之日就背上了一個“包袱”,即被要求剛性兌付,這似乎已經成為衡量內地P2P平臺是否靠譜的唯一標準,即在平颱風控出現問題時,借貸資金如果沒能按時回籠,平臺是否會為投資者墊付。如果平臺選擇了墊付,而最終選擇為風險埋單,那麼就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是好的平臺。

  事實上,真的應當這樣麼?按照金融市場上的理論,風險和回報應該成正比,即高回報對應的一定是高風險。被迫承諾剛性兌付的內地P2P平臺給出了投資者10%的年化收益率,投資者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的資金應該安全。但是換個角度看,如果要求自己的資金像銀行儲蓄一樣100%的安全,又不想要銀行3%左右的定期儲蓄利率,而希望得到超過10%以上的回報,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而這一悖論,恰恰被投資者奉為真理。

  投資者們的心態自然左右著平臺的運營,想要成為一個靠譜的平臺,在當前的中國就必須有著100%資金安全的承諾。恰恰是這樣的思想包袱,讓不少平臺自成立起就存在資金池的隱患。因為平臺運營者清楚,一旦出現壞賬,就必須通過新引入的資金來進行覆蓋,擊鼓傳花式的遊戲由此展開。一旦最終沒有找到新的接盤者,網貸平臺就極其容易出現兌付的危機。

  有第三方網貸的分析師近日表示,從2015年1月1日起至今年5月,共新增259家跑路平臺,為去年同期的6倍之多。為何今年的問題平臺尤其多?股市的火爆自然是一個方面,流入P2P的錢越來越少,有不少網貸運營者都抱怨,今年以來想要獲取一個新的用戶的成本相較于去年接近“翻番”。成本這麼高,又背負著剛性兌付的包袱,P2P的洗牌大幕自然即將拉開。

  不過也有人問,中國內地P2P真的可以回歸到單純仲介的位置上,而不對投資者負責任麼?這也很難,在社會徵信還沒有完全健全的環境下,連網路徵婚都存在騙局,更何況是真金白銀。

  那麼問題又來了,發展得不那麼健康的內地P2P規模為何是歐美國家的數千倍?當然,歐美國家的利率市場化已經完全形成,而居民的理財渠道也日益完善,P2P只是已經完全利率市場化的小額信貸市場上的有益補充。相反,中國的百姓存款巨大,而又缺乏更廣泛的投資渠道,有買賣自然有市場。

  説了這麼多,那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的P2P平臺發展前景就一片黯淡?那倒也未必,畢竟咱們離利率市場化只差“最後一公里”,社會徵信體系也逐漸提速,而往近處看,關乎網際網路金融的監管政策也即將落地,強者越強的局面在所難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