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這處中亞拉巴特古墓地為何匯聚七種文化因素?

發佈時間:2024-11-01 08:55:53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邊峰阿琳娜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西安10月31日電 題:這處中亞古墓地為何匯聚七種文化因素?

——專訪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教授、拉巴特墓地發掘現場負責人梁雲

中新社記者 邊峰 阿琳娜

月氏是曾經生活在中國西北的遊牧民族。西漢早期,月氏在匈奴和烏孫的打擊下,被迫西遷,成為文獻記載第一支從東方遷入中亞的族群。漢武帝時期希望聯合月氏共同對抗匈奴,命張騫出使西域。月氏西遷和張騫出使西域是絲綢之路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

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通過對烏茲別克拉巴特墓地的考古發掘和研究,證實其是月氏文化遺存之一。拉巴特墓地的發掘及月氏文化的認定,為月氏的考古學探索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已知點和出發點,在學術史上具有突破性意義。拉巴特墓地為何被認定為月氏文化遺存?拉巴特墓地包含了哪些文化因素?尋找大月氏文化遺存有何學術意義?近日,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教授、拉巴特墓地發掘現場負責人梁雲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作出解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在拉巴特墓地有何考古發現?

梁雲:2017年、2018年和2023年,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與烏方合作,對拉巴特一號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

拉巴特墓地出土文物帶有明顯的文化交流交融印記。在拉巴特墓地發現了蜻蜓眼玻璃珠。蜻蜓眼玻璃珠最早出現在古埃及,很快在地中海沿岸地區流行,並隨著人群之間的交流不斷向外擴展。在中原地區也發現了很多蜻蜓眼玻璃珠,被證實屬於春秋戰國時期。拉巴特墓地中發現蜻蜓眼玻璃珠也反映了古代絲綢之路地區間技術與物質的交流。

在墓地中還發現了高足杯,這種器物在中亞地區及更靠西的區域很常見,可能是用來飲用葡萄酒的。它不是中亞地區原有的器型,但是在西元前3世紀以後大量出現在這一區域,應該與亞歷山大東征及其後的希臘化進程有密切關係。

此外,發現了由13枚方形金飾片組成的金飾件,每個金飾片表面都錘揲有心形圖案,且兩側有穿孔。其圍繞墓主頭部分佈,可能是墓主發帶上的裝飾。月氏人十分喜愛心形圖案,在以往的發掘中多有發現。

圖為拉巴特墓地出土文物。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供圖

具柄鏡是當時此區域最常見的梳粧用具,集中出現在女性墓葬中。一般伴隨銅鏡出土的還有戒指、耳環、手鐲、串飾、髮簪等,可以體現出那個時代的女性對美的追求。

中新社記者:拉巴特墓地為何是月氏考古的重要突破?通過拉巴特墓地的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來看,該文化遺存有哪些文化因素構成?

梁雲:拉巴特墓地的存在説明當時在北巴克特裏亞地區分佈著一種共性很強、面貌特徵相當一致的考古學文化,這種文化遺存與其他地區同時期文化遺存區別明顯,可作為一支獨立的考古學文化來看待。這種文化遺存的時空範圍、文化特徵與西遷中亞後的大月氏較為吻合,應該就是古代月氏的文化遺存。

西遷後的月氏位於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加之月氏素來擅長從事商貿活動,分析其文化構成主要有七類不同來源的因素。

第一類是源自歐亞草原東段及中國西北地區的因素,如墓葬形制及葬式、心形首鐵短劍。

西元前一千紀以來,偏洞室墓在歐亞草原廣泛分佈,目前所見河西走廊沙井文化與拉巴特在墓葬形制、頭向葬式上最相似,而沙井文化被認為是“敦煌、祁連間”月氏的文化遺存,年代在西周晚期至漢初。兩者葬俗的相似性為探索人群遷徙提供了線索。

第二類是源自薩爾馬泰文化的因素,如新月形首、橫長方形或橢圓形首的鐵短劍,有鋌三翼鐵箭鏃,透雕雙峰駱駝紋的長方形銅牌飾等。

第三類是本地希臘化時期因素,如絕大多數輪制陶器都能在阿伊·哈努姆遺址找到相應器形,該遺址被認為是歐克拉蒂德斯一世的國都。又如戒面刻有希臘神祇的銅戒指。

第四類是地中海周邊地區因素,主要是各種費昂斯墜飾,其中斯芬克斯、荷魯斯像、聖甲蟲、蛙形護身符起源於埃及。

第五類是南亞地區因素,如半透明切角玻璃珠、絞胎波紋玻璃珠,以及石質動物形吊墜。此類珠子或吊墜在巴基斯坦的塔克西拉遺址有大量發現。

第六類是匈奴文化因素,為矩形、馬蹄形透雕銅牌飾或帶扣。其中透雕後肢翻轉的馬紋在寧夏同心倒墩子墓地、西安北郊戰國工匠墓有發現;透雕階梯紋牌飾屬匈奴文化特色;前圓後方的馬蹄形牌飾或帶扣也是匈奴代表性飾件。

第七類是漢文化因素,為漢式鐵劍,包括扁條形莖、折肩或斜肩的鐵劍。

從種類和數量看,前三類為該文化的主要因素,後四類為次要因素。北巴克特裏亞地區的月氏文化具有強烈的外來屬性,明顯不是本地文化的自然延續,與文獻中月氏是外來征服者的記載相對應。

月氏本是遊牧民族,遷入西亞後也以遊牧業為主,輔以農業。此外,月氏在西遷前,在中國西北以經營玉石貿易聞名,西遷後地處絲綢之路重要節點位置的月氏人,在絲綢之路貿易方面更是“如魚得水”,因此墓葬出土文物也體現出商貿交往和文化交融特徵。

中新社記者:拉巴特墓地考古發掘有何特別意義?

梁雲:尋找月氏的考古工作,對深入探究絲綢之路沿線古代人群遷徙、文化交流、貿易發展等具有特別意義。

西北大學考古團隊以找尋大月氏為目標,進行了長期的工作。在進入中亞地區之前,已在中國境內的河西走廊和東天山地區進行了多年的月氏考古,對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有了深入的研究。

在拉巴特墓地的研究中,結合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和北巴克特裏亞地區的多個考古發現,最終確認了中亞的月氏文化遺存,可以説,這是中國學者的重要貢獻。

以月氏為對象來研究絲綢之路,東西方視角結合,對絲綢之路的認識才更加全面。中國學者的中亞考古,也為絲綢之路考古提供了“東方視角”和“中國思路”。

從2009年第一次進入中亞地區開展考古工作至今,西北大學的中亞考古已持續多年,並與中亞五國均開展了雙邊或多邊合作,厘清了古代月氏、康居、貴霜的文化特徵和分佈範圍,在中亞考古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中亞月氏文化的確認,在學術史上具有突破性意義。但同時,圍繞月氏仍有不少“未解之謎”,需要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完)

受訪者簡介:

梁雲,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年在中國西北地區及中亞地區從事田野考古工作,主要圍繞“早期秦文化考古調查和發掘”“中亞西天山地區考古”等項目進行。2021年至今主持寶雞魏家崖遺址的發掘。對秦文化、古代中亞康居和月氏等民族的文化有深入的認識。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