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10月30日消息(記者 費權)2024年“全國網路普法行·安徽站”活動於10月29日在安徽合肥正式啟動。作為本次普法行熱身活動,一場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網路普法節目展演,28日晚在合肥大劇院精彩上演。鳳陽花鼓、情景劇、黃梅戲、廬劇、相聲等藝術形式,結合普法內容,創新上陣,讓網路普法走“新”更走心。
黃梅戲《共建清朗人人行》(央廣網發)
近年來,安徽大力創新網路普法形式,將網路普法與大眾文化相結合,以文藝涵養法治,讓法治浸潤人心,為建設更高水準的法治安徽注入新動力。
“文藝+普法”推動法潤人心
“觀看的時候,很驚喜。”年近60歲的王先生,是一個戲曲愛好者,在看完演出後有點意猶未盡,“沒想到黃梅戲還能和普法相結合,效果很好,朗朗上口”。
王先生説的是由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團表演的《共建清朗人人行》,該節目以黃梅戲表演唱的形式,表演了網際網路“秦朗的作業本”“上海外賣小哥高彩禮”“菜農500斤白菜虧本銷售”幾個網路輿論亂象,呼籲健康綠色的網路生態文明。
“原來戲曲也能那麼好聽,和網路熱線事件結合,把相關法律法規講清楚,很不錯的跨界,肯定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黃梅戲的同時,感受到法治溫度,”對於這種創新,安徽大學的王同學也是讚不絕口。
情景劇《紅線》(央廣網發)
除此之外,王同學對於情景劇《紅線》也是印象深刻。作品講述了一位女大學生因網路戀愛而陷入以理財産品為誘餌的網路投資詐騙陷阱。女孩的扮演者用細膩的演技,將一個由網戀開始、到被騙結束的善良天真女孩演繹得淋漓盡致,“情節緊湊、貼近生活,引導我們學生提高安全意識,抵制不良誘惑。”
除了黃梅戲、情景劇,此次網路普法節目展演還將相聲、廬劇、鳳陽花鼓等傳統藝術表現與網路安全知識巧妙地融入其中,通過串詞講述及網路安全知識問答等方式,加深了觀眾對網路安全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現場觀眾沉浸在精彩的表演中,被每個節目的內容所牽引,為法律帶來的溫暖和力量所觸動,紛紛給演出報以熱烈的掌聲。
實現網路普法與大眾文化有機融合
此次網路普法節目展演是本次普法行熱身活動,由安徽多個專業藝術團隊創作,是安徽網路普法方式的一次創新。
“開展網路普法是建設更高水準法治安徽的重要一環,”對於此次創新,安徽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群眾在哪,普法宣傳就應該延伸到哪。
網路作為億萬網民的精神棲息地,網路普法必須堅持以網民關注的事為藍本,找到網民最需要的法律知識,融入各種法律服務,通過創新傳統藝術表演形式,讓大家在觀看演出中學習到法律知識,學會用正當的方式維護自身權益。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今天,黃梅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何運用現代化手段進行傳播與演繹,成為了創新的重點。《共建清朗人人行》編劇週密表示,“此次將網路普法融入黃梅戲藝術之中,加快了戲劇節奏,強化了故事性,實現劇目創作與生産的多元化,更貼近人心,可以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且讓法治文化賦予地方傳統藝術新的時代內涵,不斷滿足和契合人民群眾的文化和法治需求。”
情景劇《E網直前》(央廣網發)
《E網直前》編劇張宏舟則表示,“情景劇是一種輕喜劇,此次與網路普法相結合,將法律知識變得立體直觀,生動有趣,觀眾在沉浸式錶演中化被動為主動,將法治精神內化於心、外化于行,自覺成為法治精神的踐行者、傳播者。”
“一次創新,一場好演出,實現了網路普法與大眾文化的有機融合,讓網路普法宣傳更接地氣、更有溫度、更具共鳴。”不少觀眾都對此次演出予以肯定。
開啟安徽網路普法新模式
“此次演出的成功,開啟了我們網路普法的新模式。”安徽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説,與擺攤設點、發放傳單、開辦講座等傳統的法治宣傳教育方式相比,這種形式更加新穎,內涵更加豐富,宣傳更有針對性、更具實效性。
相聲《騙中騙》(央廣網發)
王同學在看完演出後表示,希望這些有意思的網路普法節目可以走進學校和年輕人喜歡去的地方,更大範圍進行演出,增強大家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意識。
而她的希望也將變成現實。安徽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安徽全省積極推動開展網路普法“七進”活動,通過網路普法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軍營、進網站,打通普法“最後一公里”,而這些創新網路普法文藝節目將是“七進”活動的“排頭兵”。
此外,還將依託常態化舉行的“法治文藝基層行”“廣場文藝天天演”“送法進萬家”“戲曲名家走基層”“村民法治春晚”等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和流動宣傳車、村居大喇叭、“兩微一抖”、主流媒體等平臺陣地,使得這些法治文藝作品傳遍江淮大地。
同時,鼓勵全省文藝單位根據自身條件,將“中國網路法治三十年”“網路安全”“數據安全”“未成年人網路保護”“反網暴凈網行動”“個人資訊守護”等內容編入到藝術作品,既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又推動網路法治觀念深入人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正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