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古街區、一項老手藝、一場歷史展陳,吸引遊客奔赴一座城——
文化軟實力,如何錘鍊文旅硬功夫(深閱讀·文旅新觀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産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要持續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産傳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從蘇州對古城進行整體性保護,到景德鎮以八方來匠傳承創新制瓷技藝,再到西安緊跟市場脈動創新博物館展陳……在對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和利用中,文化軟實力錘鍊出文旅硬功夫,煥發出更持久的魅力。
隨著人們的旅遊需求從觀光遊覽轉向更深度的旅居體驗,歷史文化遊持續升溫。文化遺産凝結了歲月印跡與深厚內涵,獨一無二。但它與旅遊的融合,卻並非能一蹴而就的易事。如何讓文化遺産散發持久魅力,如何將文化軟實力錘鍊成發展旅遊的硬功夫,是許多歷史文化古城面臨的問題。記者走進江蘇省蘇州市、江西省景德鎮市、陜西省西安市,看一個古街區、一項老手藝、一場歷史展陳怎樣吸引遊客奔赴一座城。
蘇州——
讓完整“蘇式生活”照進現實
暑假的週末,位於蘇州姑蘇區的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熙來攘往。大儒巷38號,一座佔地1000多平方米的老宅裏,在非遺傳承人的講解下,許多遊客正在製作桃花塢木版年畫。
石板小路,小橋流水,這裡基本延續了南宋《平江圖》中的整體佈局。漫步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評彈聲聲婉轉雅致,蘇繡精美匠心獨具。世界文化遺産耦園連同20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同構成一座“沒有圍墻的江南文化博物館”。遊客來到這裡,看到的不是零散的古跡、片段的遺存,而是可以體驗“食四時之鮮、居園林之秀、聽崑曲之雅、用蘇工之美”的完整“蘇式生活”。
這裡也是蘇州古城保護的縮影。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在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完整保存了古城的格局肌理和生活風貌,而這,正是古城蘇州保持持久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實現整體性保護並不容易。
這離不開以《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為代表的地方性法規帶來的剛性約束。姑蘇區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顧東懷介紹,從2014年開始,蘇州總結古城保護的經驗,于2018年頒布實施《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對古城保護的對象、範圍、具體做法等予以明確。
實際上,自1993年獲得地方立法權以後,蘇州先後制定了保護古建築、園林、古樹、崑曲、大運河文化等10多部地方性法規,形成了古城、古鎮、古村3部專項立法,體現出對古城進行整體性保護的思路。
“保護是活化利用的前提。在平江路,老房子怎麼修、能開什麼店、店怎麼裝修,都有規範的要求,要經過嚴格的論證。”蘇州城市規劃學者阮湧三介紹。
以大儒巷38號為例,這座老宅始建於元代,清代進行了重建,2005年進行了保護性修繕。2022年老宅再次進行了全面的保養性維護,修繕儘量按照原有形制、使用原有工藝。在進行了“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的修繕之後,才有了如今這座古色古香、人來人往的老宅。
據了解,在蘇州古城所在的姑蘇區,經過修繕保護具備活化利用條件的古建老宅近300處,已活化利用96處。2024年上半年,姑蘇區已接待遊客3058萬人次。
景德鎮——
讓老手藝吸引有創意的年輕人
今年34歲的李傑,從重慶交通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後,就來到景德鎮。他融入敦煌壁畫九色鹿元素的瓷器設計,已經成為很受歡迎的作品。“受歡迎是因為有創意,我把傳統經典元素和當下審美情趣結合起來設計青花瓷,比較新穎。”李傑説。
在景德鎮,像李傑這樣的年輕巧匠有6萬餘名。他們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以迸發的創意,給景德鎮的陶瓷藝術和産業帶來新想法和新技法,使陶瓷文化保護傳承與文旅産業發展實現良性互動。
八方來匠中,有人創新藝術設計,有人打造新穎場景。
在景德鎮陶陽裏歷史文化街區,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柴窯徐家窯復建以來第六次復燒。燒窯師傅一聲令下,騰騰窯火燃起。熱鬧壯觀的場面,吸引了眾多前來學習的年輕手藝人和遊客。
在景德鎮陶溪川陶瓷集市,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創意陶瓷擺滿了一排排攤位。“各具特色的創意陶瓷集市,吸引海內外遊客‘上鎮趕集’。”景德鎮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局長盛璟晶介紹。
遊客不僅想看、想逛,還想動手體驗。來自江蘇的年輕手藝人楊能吉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市場需求,在景德鎮開辦了藝術工作室,面向想學習、體驗制瓷技藝的人們,提供陶瓷成型、繪畫、裝飾、燒制等課程。
“來到景德鎮的年輕陶瓷從業者們,在傳承老手藝的過程中,一邊更新設計理念、燒制工藝,一邊營造傳播陶瓷文化的新場景,讓景德鎮傳統制瓷技藝在傳承中‘活’起來、‘潮’起來,從而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趙蘭濤説。
西安——
讓歷史展陳緊跟市場脈動
怎樣讓更多人愛上博物館?這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以下簡稱“秦漢館”)在設計展陳時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進行深入調研後,我們發現,觀眾參觀博物館不再滿足於拍照打卡,而是希望用更沉浸、可互動的方式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與文化。這就要求博物館在深入研究文物特點與價值的基礎上合理布展,以深入淺出、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文物故事。”陜西歷史博物館陳列展覽部主任任雪莉介紹。
了解觀眾需求,緊跟市場脈動,秦漢館運用重現技巧與裝置設計,大大提升了展館吸引力。
展櫃中的樂舞俑投影上墻,幻化成身著漢服的麗人翩然起舞;而對面圓鏡中,現代舞者的身姿悄然浮現,讓觀眾不由沉醉其中。
這是秦漢館“技與美”展廳中的一幕,將古老的視聽盛宴重現在觀眾面前。博物館參考文獻中的漢代樂舞情景,借助多媒體技術讓文物“舞動”起來,觀眾得以直觀感受漢代樂舞魅力。
有些文物背後的歷史知識相對枯燥,秦漢館則運用裝置,讓歷史具象化,讓展陳更有意趣。“例如某一互動裝置中包括若干窗扇,配以強力的阻尼設計,象徵列國變法的艱難和遇到的阻力。唯有代表秦國變法的窗戶可以完全推開,象徵變法成功。”任雪莉説。
在秦漢館,有許多這樣的多媒體互動裝置,與文物相配合,將龐大的主題闡釋得可觀可感。
瞄準觀眾需求,感受並緊跟市場脈動,運用多樣手段創新展陳設計,今年5月開館以來,秦漢館已吸引觀眾45萬人次。
本報記者 姚雪青 周歡 張丹華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4日第 04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