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北方岩畫蘊藏著哪些史前傳奇?

發佈時間:2024-08-08 13:50:31 | 來源:中國報道 | 作者:王哲 | 責任編輯:秦金月

“經過多年野外岩畫調查,我們發現了大量珍貴的‘三皇’史前宗教岩畫、史前蹴鞠岩畫、祭祀火神岩畫等,‘翻譯’了一大批岩畫故事。”長期致力於北方岩畫研究的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院長周玉樹教授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

岩畫是原始社會先民繪製或磨刻、鑿刻于岩石上的圖形語言,封存著遠古時期的記憶,刻錄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軌跡,同時也留下許多重大的謎題,是文字出現之前的一部浩繁的百科全書。中國迄今已發現岩畫的省份有20多個,根據繪製材料與方式有南北之分。分佈在陰山、賀蘭山等地的岩畫作為中國北方岩畫的代表,因數量巨大、分佈集中、特色鮮明、內涵豐富、易於觀賞而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在國內著名岩畫專家陳兆復、蓋山林、李祥石等指導下,周玉樹與岩畫專家吳甲才教授帶領團隊承擔著學校人文歷史與岩畫藝術保護和鑒賞等教學任務,同時開展了“三皇”岩畫的發現研究、新石器早中晚期岩畫的分期研究,北方重要的彩陶譜係研究、火神等原始宗教歸類譜係研究等工作。研究團隊歷經十年寒暑田野調查,在中國最早的“三皇”體系研究、中國史前蹴鞠岩畫研究、中國火神岩畫交流傳承研究、新石器早期岩畫斷代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已經在國內主流期刊發表。

野外岩畫調查意義深遠

從中國考古學泰斗賈蘭波發現上窯舊石器遺址,到考古專家楊虎、劉國祥發掘華夏第一村興隆洼文化遺址;從日本考古者鳥居龍藏發掘紅山,到梁思永20世紀50年代提出紅山文化遺址概念,再到郭大順等發掘趙寶溝、小河沿、夏家店文化遺址,西遼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最早發源地之一已經為世人所公認。

“地下考古發掘出土文物的資訊是有限的,早期歷史文獻記載的西遼河流域史前時期資料嚴重缺乏。北方岩畫研究所名譽所長陳兆復、蓋山林兩位先生曾經多次講到,岩畫是記載古代不同時期人們生活、經濟、信仰、傳統、遭遇、心態、審美、世界觀和社會活動最直接的歷史資料之一,比起任何歷史書籍、實物資料都要豐富得多、生動得多、形象得多,應深入實地著實全面記載下來,以利於更好保護和研究。”周玉樹説。

2014年,周玉樹在“中國岩畫學之父”蓋山林先生倡導下,在文化主管部門支援下自籌資金創辦了內蒙古乃至中國北方第一家專門從事岩畫研究的研究機構——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中國北方岩畫研究所。吳甲才受聘北方岩畫研究所後,組織帶領一支精幹的田野岩畫調查小組,與地方文物管理部門一道,開始野外岩畫調查和復核工作。

“最初看到赤峰翁牛特岩畫是我上初小放寒暑假時,我父親趕著驢車到查幹諾爾看親戚,在路邊岩石上看到似文非文似臉非臉的東西,岩畫周邊還有散落的陶片和五光十色的箭鏃,當時也不知何物,父親講這是死人的東西,我們不敢觸碰。”年已七旬的吳甲才向《中國報道》記者回憶自己初見岩畫時的情景,“岩畫此前並無人做過系統調查,在一無設備、二無資金的前提下,我自費開展岩畫調查研究工作,利用8年時間跑完了赤峰地區重點岩畫遺址,2008年出了一本《紅山岩畫》,在1萬幅岩畫中選出360幅登記在冊,但並沒有系統整理。”

2014年,在周玉樹的倡導下,吳甲才開始有目的地進行系統普查準備,並圍繞翁牛特對周邊旗縣區進行地毯式普查,共走了369座山脈,在其中84座山脈上發現了岩畫群,總量個體岩畫達到12400幅。

“經過碳14和彩繪染料構成檢測發現,這些彩繪岩畫繪畫時代不同、畫風迥異。例如,位於克什克騰旗萬合永鎮裕順廣村北白岔河西岸的岩畫點,在懸崖底部、距離河床4米高的地方,立著一塊長300釐米、高300釐米的立體平面玄武岩,其中64幅彩繪岩畫可辨析,有人物、動物等不同形象。這處彩繪岩畫是我國北方彩繪岩畫中面積最大、個體符號最多的史前彩繪岩畫之一。不同時期的彩繪岩畫,讓我們了解了古代氣候、生態環境的變化,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徵。”吳甲才介紹説。

周玉樹、吳甲才團隊購置了8萬多種各類考古、岩畫、歷史等圖錄著作,逐一按照地區類型分類,得出的結果令人吃驚,史前沒有記載的宗教藝術、圖形符號在岩畫中大量顯現出來,通過多地岩畫實地調查,發現紅山文化區域內的岩畫形制獨特、年代跨度大、岩畫刻製涵蓋了北方各地岩畫的方法,而且有很多岩畫的形制與出土的陶器紋飾、玉器造型相匹配。

“我們在分類研究中發現,掌握整座山岩畫群和周邊岩畫群的全面清晰完整的第一手資料十分必要。”周玉樹告訴《中國報道》記者,紅山文化區域形態各異的古代岩畫遺存,為揭示史前社會初始形態,初始文字、宗教、美學、工藝等的産生、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周玉樹、吳甲才團隊對紅山岩畫遺存進行了全面精準調查,在田野調查基礎上,組織專業人員精心繪製線描圖、精準復核一線的測量數據、準確撰寫配圖文字,岩畫形制不作解讀,一切保留原生態。這些來之不易的一線基礎資料,極大地豐富了學術界所知的紅山岩畫的內容,野外岩畫調查工作,受到了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度重視並給予了大力支援,各旗縣區文博管理部門也積極主動配合,使岩畫拍照、數據採集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並按照預期完成。

內蒙古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把《赤峰岩畫》三卷本彩繪大型圖錄列入內蒙古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省級項目,2023年3月15日,凝匯了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北方岩畫研究所田野調查結晶的《赤峰岩畫》在內蒙古首發,其中大部分資料為首次公開,為學術界深入研究北方岩畫乃至早期人類生産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與遷徙、文化藝術形態的演變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為更多國內外專家學者深入研究紅山文化區域中華早期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提供翔實的第一手基礎資料,也為文博部門全面精准保護這些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遺産提供了寶貴資料。

鴻德文理學院北方岩畫研究所特別重視國際交流,作為世界岩畫組織成員,多次應邀參加世界岩畫大會,與世界岩畫組織以及各國岩畫專家圍繞世界各地岩畫保護、發現、研究進行深入而廣泛的國際交流,並且翻譯出版了多部國際岩畫研究著作。世界岩畫組織聯合會執行主席羅伯特·貝德納裏克、印度岩畫協會會長庫瑪爾以及諸多國內外中國岩畫專家也都多次到訪鴻德學院北方岩畫研究所。

岩畫中發現“三皇”圖騰崇拜

“我們攀登上了一處峭壁,在山頂上驚喜地發現了這些神秘的‘三皇’岩畫。”2014年,周玉樹、吳甲才帶領研究人員在田野調查內蒙古狼山地區數千幅史前岩畫時,發現罕見的“史前‘三皇’體系岩畫”,這一組圖中有清晰的描繪“天皇”“人皇”“地皇”早期形象的人面像岩畫,周邊沒有發現戰爭和狩獵的場面,只有和諧的體育、祭祀、慶典等內容,反映出史前時期這裡可能存在較完備的宗教活動體系。

在史書記載中,中國史前時期先民的“三皇”原始宗教圖騰崇拜體系具體包括天皇、人皇、地皇。司馬遷的《史記》中用“古有天皇、泰皇(人皇)、地皇,唯泰皇為尊”記述了“三皇”信仰的存在。

“北至西伯利亞、東到黑龍江流域、西至賀蘭山、南到連雲港都有‘三皇’岩畫的存在。”周玉樹表示,從內蒙古格爾敖包溝和默勒赫提溝到寧夏賀蘭山,從烏海市與鄂爾多斯市交界處桌子山岩畫區到赤峰地區,周玉樹、吳甲才帶領的岩畫考察團隊發現了大量珍貴的“三皇”早期形象的人面像岩畫、史前蹴鞠岩畫、祭祀火神的岩畫等。

在多年研究陰山岩畫、賀蘭山岩畫、大麥地岩畫、紅山岩畫,綜合對陶器、玉器等的研究,又對“三皇”圖像分佈進行了統計與分析,周玉樹表示,從考古氣候學來看,新石器時期的內蒙古區域,尤其是遼河地區,氣候宜人、雨水充沛、自然條件優越。農業文明有長足發展,生産工具、技術也有極大提高,社會文明迅速發展對於早期宗教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中國的遼河一帶和黃河上游這一線大約在北緯四十度左右。這兩個地區有一些共同地形地貌特點:高山、大河、沙漠、草原。人們在高山、大河、沙漠、草原面前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與無力,從而産生思考:世界上一定存在著某種神秘的力量支配著人和萬物,從而形成了早期的宗教。”周玉樹認為,“三皇”原始宗教可能主要源於內蒙古區域,而赤峰地區可能是“三皇”圖騰崇拜體系的發源地。

岩畫中蘊含最古老文字?

文字是人類用於記錄語言、傳播文化、擴大交際、促進思維的符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在此之前,中國有沒有系統的文字?周玉樹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刻在岩石上的岩畫文字——“岩文”與在陶器中發現的大量初始文字符號——“陶文”。“象形文字一般具有4個特點:符號的抽象性、符號的大量重復使用、文字組合形成一篇文章、廣泛流傳。按照這些標準來判斷,中國史前時期的岩畫中很多已經具備了文字的功能。”周玉樹表示。

2018年,周玉樹、吳甲才帶領團隊對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哈騰套海蘇木阿貴溝進行岩畫考察時,挖掘出一個洞穴,發現了一個石枕,這個石枕表面刻有一個十字符號與兩個弓箭。經過北京大學對其刻槽內花粉樣本進行碳14測試,測試結果為12000—10500年。周玉樹認為這可能是中國目前有時間斷代的、最古老的文字符號。

周玉樹、吳甲才團隊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高日蘇大黑山發現了一些繪有原始文字符號的岩畫。這些岩畫經過考證距今6500—5000年,屬紅山文化時期。周玉樹、吳甲才認為紅山文化晚期的陶器符號、岩畫符號都已具備了文字的功能。

“自從有了原始宗教信仰和祭祀制度,人類通過貢獻祭品、舞蹈、吟訴等各種方式與神靈溝通,人和神之間的關係複雜而微妙,為了把這種複雜的感受、情景記述下來,教育並影響後人,便逐步形成了文字……”周玉樹告訴記者,他們通過對紅山文化時期的岩畫符號進行釋讀與深入研究,目前已“翻譯”出190多篇。在黃河上游、中上游的岩畫中,“翻譯”了60多篇。

“紅山文化時期原始宗教祭祀活動已經非常廣泛,在赤峰市松山區康家灣子發現的岩畫的‘三觀論’,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南溝52號墓出土的陶器記錄的‘雷電劈死青年記’,其表述的系統性與嚴密性同1500年以後的甲骨文相比並不遜色。”周玉樹説。

但如何精確判斷這些歷經漫長歲月的古老岩畫的創作時期,迄今為止仍然是一個待解難題。周玉樹介紹,通過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學習,他們正採用學術界廣泛認可的微腐蝕斷代分析法,通過對岩石的細小顆粒進行觀察、分析和計算,推斷出岩石在自然界中的腐蝕程度從而達到斷代目的,輔以其他方法進行岩畫的斷代研究,與微腐蝕斷代分析法得出的結果進行比對、印證,以解開這些岩畫的精確年齡等謎團。

“岩畫對於助力中華文明溯源與探尋早期文明化進程,研究最早宗教與文字的形成、演變、傳承與發展有著重大意義,我們團隊會繼續努力,也希望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支援與幫助。”周玉樹説。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