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月6日訊 (記者 楊俊康)2024年1月6日,第21屆中國文化産業新年論壇在北京啟動。本次論壇以“新起點:文化強國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主題,向政産學研各界同仁發起經驗分享與思想碰撞的邀約,從政策制定、理論研究和産業實踐等各個層面探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理論思考、産業創新,激發文化創新活力,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為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征程積極建言獻策。
中國文化産業新年論壇由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和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承辦,創辦于2003年,是以促進文化産業領域內政府、企業和學界之間溝通與交流為宗旨的高層次國際學術論壇。
當日,論壇對外發佈《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報告(2023-2024)》(以下簡稱“2024北大報告”),回顧中國文化産業2023年十大特徵,並預測2024年十大趨勢。2024北大報告由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向勇教授主持,分為2023年度文化産業十大特徵和2024年度文化産業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4北大報告通過文獻檢索、大數據分析、專家訪談和問卷調研等研究方法,徵集全國文化産業知名專家學者的相關意見,最終凝練成為年度學術主題。本報告由杜慧珍、于韻、張藝璇、鄭雨琦、張瑾瑜、裴慧恩、鄧源、馮敘園、王小溪、魏西笑撰寫。2024北大報告是“文化産業藍皮書”《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報告(2023-2024)》的階段性成果。作為文化産業研究院系列性、品牌性的智庫研究成果,文化産業藍皮書聯合了國內文化産業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從2003年開始,每年出版發行,在學界、業界與政界都産生廣泛的影響力,始終受到國內外讀者的好評與關注,成為文化産業領域中的重要讀物。
論壇現場發佈《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報告(2023-2024)》(活動方供圖)
2023年度文化産業十大特徵
1.AI賦能文化産業鏈條
由於ChatGPT廣泛産生影響,2023年也被稱為生成式人工智慧元年,AI(人工智慧)在文化産業中的多樣化、多面向地應用,正從創造蔓延到傳播、消費等不同環節。在創造層面,飛速進化迭代的AI不僅可以幫助人類創作者更加高效地創作出大量符合特定格式要求的文本、代碼、音頻、圖像,也可以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演算法來分析用戶行為和偏好,確定什麼類型的內容最有可能被閱讀和分享,給出具體的修改意見。除了文字創作,AI對影視行業在藝術指導、後期製作等關鍵任務上的創作輔助同樣展現了巨大潛力,如2023開年大作《流浪地球2》中的人物“返老還童”效果即運用了AI技術。傳播方面,AI技術通過分析用戶的行為、興趣和互動痕跡,可以預測用戶的喜好,提供個性化的文化內容,使資訊傳播更加精細化和針對性。同時,AI也豐富了文化傳播形式,推動虛擬偶像數字人等數字文化産品與用戶互動,成為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新使者。然而,這一新興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從年初推特上海外畫師集體抵制AI繪畫的“No to AI Generated Images”運動,年中持續百餘天的由AI作為導火索的好萊塢大罷工,再到年末ChatGPT之父康橋演講遭抗議,可以看到人們對AI之於文化産業乃至人類整體的作用依然充滿憂慮。為此,文化産業從業者需要不斷提高創新力,以應對AI可能替代的低品質文化産品。在面對這一變革時,從業者可以通過與AI的合作,創造更具深度和創意的作品,引領文化産業向著高品質發展的方向邁進。
2.“詩歌+旅遊”打造沉浸式文旅空間
中國作為古詩詞大國,具有豐富的詩歌文化遺産,而借由詩歌描寫的人文景觀和遺址遺跡已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原鄉,值得用一生去遍歷與探尋。2023年涌現出諸多將詩詞與旅遊相結合的新嘗試,對激發遊客興趣、提升旅遊産品品質産生顯著正向作用,有效實現了以詩促旅,以旅彰文,促進旅遊産業與文化産業的良性互動。如2023年熱映的《長安三萬里》通過呈現唐詩中描繪的壯闊場景拓展了人們對唐朝古都的想像空間,為傳統文化研學旅遊注入新的活力,曲江新區聯合電影官方、飛豬旅行推出的“娛樂尋遊記”同款暑期研學路線融合唐風背景與詩歌元素,深度還原了電影中高適、李白返回長安、直扣天子門的場景,上線當日即破百萬元,真正實現了“以詩為徑,暢遊長安”,美團數據顯示電影上映僅十天,西安全市各條線路遊及一日遊等度假商品預訂量環比增長165%,以“大唐不夜城”為代表的沉浸式街區同比搜索量增長347%。無獨有偶,電影的熱映也引發了觀眾對李白遊蹤的嚮往,四川省江油市舉辦的“讀李白,遊神州”主題旅遊宣傳推廣活動發佈的“李白的長江青春之旅、壯年仕宦之旅、北國漫遊之旅”三條主題文化旅遊線路,通過梳理李白的年表和作品,摸排四川、河南、湖南、陜西等30余個相關遺跡和景區串聯成文化線路,讓每一位遊客都能抵達詩仙李白“歌且謠,意方遠”的境界。
3.數據要素助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
數據是新時代重要的文化生産要素,是文化産業發展的戰略資源。2023年,數據要素價值挖掘建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從政策角度看,《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發佈,指出要加快提升數據資源規模和品質,有效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國家數據局發佈《“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徵求意見稿)》,將數據要素×文化旅遊作為重點行動之一;財政部印發《中央支援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明確支援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從大事件角度看,國家數據局正式揭牌、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成果展首次亮相文博會、首屆2023青島數字文化應用産品交易大會成功舉行、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成果展示中心在北京揭牌。隨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文化數據的採集、存儲、處理和應用能力將不斷提升。政府對於文化産業和數字化轉型的支援力度不斷加大,將為數據要素的挖掘與利用提供更好的政策環境和保障措施。國家文化大數據與其他領域的融合發展不斷深化,如與旅遊、教育、科技等領域的結合,催生出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
4.鄉村地方創生發揮連接效應
2023年,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壯大,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紮實推進,鄉村新産業新業態得到培育,農業現代化進一步提升,鄉村地方創生的綜合效益顯著。地方創生的核心要義在於營造傳統村落的現代生活美學,通過推動村落文化生活方式的重建,進而激活小鎮美學和村落美學的創意資本,培育鄉村文創産業,助推村落傳統經濟的轉型升級。其核心要素有“人、文、地、景、産”等不同表現形態,包括在地鄉民的鄉土認同和價值觀連接、地方文化傳統和資源分佈、土質結構和作物生長、獨特地景和山川風貌以及特色産業和手工匠作等。鄉村創生以激發公共參與、村民共建的方式,使農民內生動力得到充分激發、民主權利得到充分體現、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引導廣大農民用辛勤勞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逐步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對此,國家鄉村振興局、中央組織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于2023年1月印發了《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指南(試行)》,為廣泛依靠農民、教育引導農民、組織帶動農民共建共治共用美好家園提供了工作指引。這些地方創生者全面系統地提取鄉村地方創生資源內含的文化基因(文化DNA),將鄉土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結合在地特色的生態資源、農業資源、自然景觀、傳統景觀等,通過藝術介入的綜合手段,實現鄉村創生的整體效益。
5.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增益城市文化生態
作為一種新型文化業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新時代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産物,是由特定的環境規劃、建築風格、場景設計、服務項目、活動開展、內容供給等,打造的兼具人文性、功能性、開放性、社交性的新型空間。力圖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更高層次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和旅遊融合發展,從而揭示和傳遞地方精神、人文特質,培育文明新風、延續中華文脈。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戰略部署,開啟了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征程。文化和旅遊部《“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將創新發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納入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建設範疇,明確提出創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文化禮堂、文化廣場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初步統計,目前基層的分館和服務點數量已經超過10萬個,成為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的重要抓手。而顏值高、設計感強、內容豐富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已經超過3.35萬個,名副其實的成為老百姓身邊的“文化客廳”,並與傳統的六級公共文化設施一道構成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網路體系,日益成為城鄉人文精神和文化傳統的象徵與符號。
6.人文經濟學指導文化高品質發展
人文經濟學是對文化與經濟互融互動的敘述探究,是一種創新的探索領域,其核心是以文化為支點創造新需求,尤其強調文化的體驗價值與轉化能力。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稱讚了蘇杭的城市發展模式,並指出可以研究其中的人文經濟學。2023年12月,新華社發佈《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智庫報告,指出了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推動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融合互動、共建共用共贏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本特徵。可以説,該命題的提出是2023年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一個重要學術事件,圍繞人文經濟學的具體內涵、思想理念展開的研究文章、學術會議、講座沙龍等不斷出現,充實著這一理論的具體構成。總體來看,文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能為高品質發展提供一種“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系統研究並充實人文經濟學不僅有助於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還能充分發揮文化在激活發展動能、提升發展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從而實現我國文化産業的高品質發展,彰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
7.年輕人回歸理性文化消費
2023年,中國年輕一代對文化消費呈現出回歸理性的趨勢。他們不再盲目跟風,而是更注重文化産品的內涵和價值。這一趨勢有幾個顯著特徵:首先,他們追求個性化體驗,尋找與自己審美和興趣相契合的文化産品。他們追求獨特、個性化的文化體驗,並開始關注可持續消費觀念,重視文化産品的生態性和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更傾向於支援環保、社會責任感強的文化品牌和活動。在後疫情時代,線下文化體驗得到升級,線下文化消費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觀影、購書等方式,更多結合互動、體驗式的文化活動受到追捧。與此同時,對本土文化與地方特色的關注也日益增加,年輕人更願意支援和參與地方特色文化活動,體驗當地獨特的文化氛圍。特種兵式旅遊作為一種新的旅遊方式在年輕遊客中興起,即用盡可能少的時間、費用遊覽盡可能多的景點。這種方式的興起並非僅因疫情特供,而是年輕人對於旅遊方式的理性思考。同時,情緒消費成為一種以消費者情感為主導的消費行為。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動如寺廟遊、村BA村超、City walk等,都強調情感共鳴和情緒釋放,情緒已經成為強大的消費動力,影響著消費者的選擇,甚至重塑他們的旅行方式。
8.數字版權保護促進與平衡數字文化産業發展
版權在文化和經濟等領域中具有巨大的價值,重視版權保護既符合社會利益,也是政府應盡之義務。做好版權保護工作不僅能夠激勵創作和創新、促進文化傳承,還能促進經濟增長與國際貿易交流。隨著2023年數字技術的全面發展,版權保護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網際網路使數字內容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傳播到全球各地,為創作者提供了將作品傳播給更廣泛受眾的機會。另一方面,數字化和網際網路使版權侵犯更加容易,從而損害了數字版權擁有者的權益。在數字媒體環境下,數字版權的存在是為了保護創作者和版權擁有者的智慧財産權,涉及數字內容的創作、分發、共用和使用。數字版權在當今的資訊傳播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能夠平衡智慧財産權保護與公眾權益獲取之間的關係,從而促進文化創造和數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數字經濟時代下數字作品侵權行為頻發、數字版權歸屬模糊、數字作品著作權人維權不易等問題引發了數字版權保護新危機。為維護數字市場秩序,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必須加快推進數字版權保護工作,構建完善的數字版權保護體系,從而促進與平衡數字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
9.文化IP跨媒介改編躍遷
“文化IP跨媒介改編躍遷”指的是將特定文化作品中的智慧財産權(IP)內容,包括但不局限于小説、漫畫、遊戲、電影等,通過不同的媒介形式進行改編、續寫和再創作。成熟的IP往往是跨媒介的,粉絲可以在不同平臺和不同創作方式中構建IP的立體形象,這包括數字與實體兩種IP呈現方式。IP跨媒介生産與傳播的流行展現了日漸增加的智慧財産權保護意識和開發能力,有助於延伸和拓展IP的文化影響力和商業價值。文化IP跨媒介改編已經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新渠道。隨著全球市場對文化IP的需求不斷增長,漫畫、遊戲IP的跨媒介改編為文化産業提供了更多優質的內容。這種增長體現在電影市場對文化IP的票房價值,以及多元媒介的增加。在2023年的票房表現前三中,有兩部電影都是基於IP改編創作的,分別是位列第一的《芭比》和《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芭比最早為實體玩偶,通過長期的動畫續寫與2023年的真人電影創作將“Barbie”打造成了全球知名IP,其智慧財産權全球影響力不斷增加。據統計,《芭比》電影票房約為14.42億美元,其電影成功又帶動了芭比有關3C産品聯名熱潮,成為IP跨媒介改編的成功典範。這一案例表明,IP的跨媒介改編可以在版權經營和衍生品開發上進一步實現IP的商業價值與市場影響。
10.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文化産業導向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佈局上的部署要求,以“明體達用、體用貫通”作為這一思想的意義總結。在習近平文化思想引導下,中國文化産業的發展方式和途徑強調文化自信、文化創新以及文化自覺。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倡在文化産業發展中,注重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傳承中華文明,以自信的態度推動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以強信心為重點加強正面宣傳,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文化創新對文化産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應當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進創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在發展文化産品、文藝創作等方面,鼓勵創新思維和原創力,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創意人才。提倡文化與科技、經濟等領域的融合發展,提高文化産品的品質和國際競爭力。此外,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宏闊的國際視野,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文化交流,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鼓勵在國際舞臺上發表中國聲音,加強文化外交,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習近平文化思想為中國文化産業的發展提供了指導思想,強調文化自信、創新、融合、國際化等方面的要求,以推動中國文化産業朝著更為健康、有活力的方向發展。
2024年度文化産業十大趨勢預測
1.生成式人工智慧助力創意內容生産
生成式人工智慧是一種基於大模型生成廣泛內容的人工智慧技術。通過機器學習以及自然語言處理等演算法,涌現出理解力和創造力,可實現對腦力勞動的代替,創作出諸如文本、圖像、音頻、視頻、辦公等多種應用形式的內容,提高了創作效率,也突破了創作邊界的限制。目前,市面上已經涌現了一批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應用,如OpenAI的多模態GPT-4.0,Midjourney的AI繪畫、百度的文心一言、網易天音等,憑藉著強大的內容生成能力已逐步應用於創意內容生産以及傳播領域中。2023年12月“AIGC賦能影視産業創新”主題沙龍舉辦。國家文創實驗區正在加快佈局生成式人工智慧賽道,引導技術企業與文化企業的實際需求相匹配發展,提高我國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的競爭力和應用範圍,鼓勵該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創新應用,賦能文化産業發展。與此同時,生成式人工智慧的風險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其真實性與準確性、版權問題、演算法歧視問題以及濫用問題也成為不同忽視的重要面向。2023年7月國家網信辦聯合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廣電總局聯合發佈《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旨在促進生成式人工智慧健康發展和規範應用。未來,生成式人工智慧助力創意內容生産應是在一個可靠和可控性的範圍內發展。
2.數字行銷重視與消費者的情感連接
在過去的2023年裏,人工智慧技術不斷進軍文化産業的各個領域,在給文化企業帶來巨大機遇與風口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壓力和挑戰,需要其積極調整並迎合市場的需求。對於智慧産品來説,它不僅需要高度的運算思維力,同時也需要逐步增強對受眾的情緒感知力,進一步提升消費者體驗。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文法,情感計算旨在創建一種能感知、識別和理解人的情感並做出相應智慧、靈敏、自然反應的計算系統,包括情感信號採集、情感分析、多模態融合、情感生成等多個步驟。隨著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的持續發展,基於情感計算的賦能領域日益廣泛,已成為數智時代公共話語的一個重要特徵。因此,從技術到情感的轉變,將成為數字行銷未來一年中發展的關鍵趨勢之一。儘管人工智慧本身不具備人類的情感,但卻可以嘗試觸達和感知人類的情感,並與之建立互通的橋梁——這種情感連接建立在海量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深度分析消費者在網際網路端對於文化産品的各種選擇、轉鑒、評論等行為特徵,把握他們的總體偏好與情感需求。基於和消費者建立更強的情感連接,企業能夠形成更有針對性的行銷策略,從而積極提升中國的文化品牌力。
3.新消費者群體的崛起以及需求多元化
《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指出,當面臨“新消費”浪潮時,數字化一直在為文旅行業帶來不斷的推動力。這種數字化趨勢將線上線下完美融合,創造出全新的文化體驗。文旅行業亟需緊抓“Z世代”、新興中産階級以及老年群體這三大核心市場,通過創新路徑來推動該行業的高品質發展。文化消費的個性化需求體現在對文化産品和服務個性化、定制化的追求上。這種需求涉及到多樣性、獨特性和個性化定制等方面。包括對定制化體驗、參與感與互動性、個人情感共鳴以及文化身份認同的追求。隨著數字化時代的發展,數字原生代消費群體將成為主要的消費力量,他們對數字娛樂、虛擬現實體驗和線上文化內容的需求將大幅增長。與此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銀發群體的消費潛力也將成為釋放新活力的引擎。他們可能會對傳統文化、藝術品和文化教育等領域表現出更多的興趣和需求。不僅如此,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鄉村地區的消費者可能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他們可能更注重本土文化、鄉村旅遊和傳統手工藝品等消費。社群文化消費者更偏向於以社交平臺為導向,通過分享文化産品和體驗來影響消費者的選擇、評價和體驗。
4.智慧財産權保護激勵更多優質原創內容的生産
智慧財産權法是保護作者權益的重要法律制度,也是維護文化産業利益的重要方法。因此智慧財産權法的加強與完善對於中國社會文化産業的保護與權利的保護十分重要。新媒體時代,傳播平臺的多元化對傳播內容特別是優質原創內容産生了旺盛的需求;與此同時,媒介融合技術的發展又便捷了內容的複製與再次傳播。旺盛的傳播需求與媒介融合技術的契合,在活躍現代傳播活動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智慧財産權糾紛問題,增加了新媒體視域下智慧財産權保護研究的迫切性。保護原創內容的權,維護權利人利益,不僅是我國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自主創新的需要,也是樹立國際信用、開展國際合作的需要。要進一步完善智慧財産權法,營造尊重和保護智慧財産權的法治環境,促進全社會智慧財産權意識和國家智慧財産權權管理水準的提高。為適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啟動數字版權保護技術攻關,實現核心技術整合創新與跨越,實施重大産業技術開發專項,通過加大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加強公民智慧財産權意識,健全智慧財産權保護體系,建立智慧財産權預警機制,依法嚴厲打擊侵犯智慧財産權,積極發展網路文化産業,鼓勵扶持民族原創的、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産品的創作和研發,拓展民族網路文化發展空間,激勵更多優質原創內容源源不斷的生産創造。
5.文化跨界融合創造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為我們描繪人文與經濟共生共榮、共用共融的“圖景”。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文化+科技”融合已經成為趨勢。一是加快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步伐,促進資源的數字化開發和轉化;二是大力推動數字技術應用,培育發展新型業態;三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內容供給,提升文化服務的數字化服務能力;四是以數字化助力文化藝術的傳播效能提升和旅遊發展。“文化+旅遊”的深度融合生發出一種可持續的新型旅遊形態——創意旅遊。創意旅遊在地方創生實踐中,發揮地方賦權實現地方居民、社會企業等地方力量的主導作用,將本土的創意資本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其休閒本質和審美原則即是要求開發地方文化資源、挖掘地方文化內涵。“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以黃河文明為創作根基,以沉浸式戲劇藝術為手法,用全新的觀演模式;1600多年前的《洛神賦圖》借助全息成像、全彩2D屏等數字技術,帶給遊客沉浸式的光感體驗,以文化與科技融合促進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文化的跨界融合促進消費持續恢復,需求加快升級,創新業態場景,優化供給品質,激發市場活力,“文化+商業”的融合成為未來趨勢。
6.數字文化産業人才培養的重視與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數字經濟、數字中國和文化強國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同樣發佈多篇關於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重要指示。政策文件的相繼出臺,為我國數字文化産業的快速發展指明瞭發展方向和路徑方法,其中最重要的舉措之一便是對於人才的培養。數字文化産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而高水準的數字文化産業人才是創新的核心。通過培養具備先進技術、創意能力和行業洞察力的人才,有助於推動數字文化産業的創新發展,提升國家在全球數字文化市場的競爭地位。2023年,數字文化産業專碩試點工作積極有序的推進,在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山大學先後成立了數字文化産業專業碩士學位,為數字文化産業專碩學位點在全國範圍內設立並進入學科目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接下來的一年中,以教育部在2023年底發佈的《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為標誌,對於數字文化産業人才的培養在2024年必將得到進一步的重視與發展。
7.多模態文化大模型的開發與應用
2023年末以來,谷歌發佈人工智慧大模型Gemini,具有複雜多模態推理能力,並能夠識別文本、圖像、代碼、音頻、視頻等資訊。美國AI初創公司Pika labs發佈視頻生成應用Pika1.0,用戶通過簡單的文字輸入即可生成和編輯3D動畫、動漫、卡通和電影,在視頻擴展、區域修改、視頻風格切換等方面都具有優異表現,極大推動了全球AI大模型向多模態方向升級,能夠明顯降低視頻創作門檻,廣泛賦能音樂、影視、遊戲、動漫、短視頻等細分行業內容生産的降本增效和創意輸出。此外,在蘋果2024年即將發佈的混合現實産品VisionPro的空間算力加持下,AI+3D生成大模型將帶來全新維度的人機交互和感官刺激方式,為擴展和增強博物館、劇場、旅遊景區等文化空間的遊客體驗打下堅實基礎。
8.立足文化服務需求、推動文化供給提質增效
2023年,疫情積壓的文化消費需求的快速釋放,使文化與旅遊行業恢復速度明顯,各類文化新業態頻現:春節檔電影票房火爆非常;旅遊業迅速復蘇,以淄博為代表的網紅城市令人矚目;各地博物館人氣飆升,假期“一票難求”;線下演出市場精彩紛呈……2024年,公眾的文化服務需求呈現追捧新興業態和消費傳統文化傾向。數字內容服務、夜間遊等新型消費模式迅猛發展,以女性群體、新中産、下沉市場等為代表的新消費群體逐漸崛起,文化市場迎來新的消費審美觀,推動文化和旅遊消費市場走向多元細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是另一大特徵,近年來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更多樣、更迅捷、更廣泛地走入大眾生活之中,人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消費需求持續走高。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加強高品質文化供給提出了新的要求:實現文化産業繁榮發展是堅定文化自信、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的具體表現;加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滿足文化需求、增強精神力量的有力保障;文化數字化戰略穩步實施是提升文化服務的數字化能力,滿足人民多元需求的重中之重。
9.大健康文旅與養生消費年輕化
這一趨勢指的是大健康文化旅遊與養生觀念與消費融入生活方式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在旅遊與文化體驗、健康生活方式上投入。這包括提供健康文化體驗、養生科普、運動保健相關的文旅活動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産品和服務。隨著年輕人對健康生活方式的關注不斷增加,旅遊業與康養醫療、文化體驗進行了有機結合。在年輕用戶居多的社交媒體上,健康生活方式産品和內容逐漸增加。由文化和旅遊部産業發展司指導的首屆2023健康文旅産業發展大會順利舉辦,聚焦推進健康産業與文旅産業融合發展,圍繞中醫藥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各地健康文旅産業發展實踐、旅遊全産業鏈助力健康文旅多元化發展、健康服務與文旅深度融合、全齡旅居生活方式展開探討。一些旅遊目的地開始推出結合文化體驗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旅遊産品,如文化養生之旅、文化健身之旅等。此外,一些健康生活方式品牌也開始與旅遊業進行合作,推出結合文化元素的健康旅遊産品,以滿足市場對健康生活方式旅遊的需求。河北阿那亞通過建設美術館、露營地、咖啡廳等配套文化休閒場所,提供戲劇節、音樂節等優質文化內容,致力於打造全齡旅居的生活方式品牌,創造一種年輕化新型康養生活方式,頗受年輕遊客的喜愛。在這種趨勢下,大健康文化旅遊與生活方式將成為未來旅遊的熱點,文化産業和旅遊業的有機結合有助於滿足年輕化客群需求,推動健康理念在旅遊和文化體驗在年輕群體中的傳播。
10.中華文化全球化提升國際影響力
回顧2023年,文化交流日益成為國家間互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作為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傳統的國家,通過積極推動本土文化的國際傳播,加深了國際社會的印象。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全球化進程的加深,本土文化進入國際市場,這不僅是文化自信的展現,也是文化交流和國際合作的重要途徑。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諸如傳統文學、戲劇、音樂、美術、手工藝及哲學思想等,這些都是具有國際吸引力的文化資源。通過傳播這些價值觀念、文化內涵和藝術形式,中國在全球樹立自己的文化形象,為國家建設正面的軟實力基礎。近年來,以現代傳播手段和創新表現形式,傳統文化得到新的詮釋和傳播,吸引更多國際受眾的關注。技術的發展和全球化媒體網路的建立使中國本土文化産業在電影、電視劇、動漫、網路文學等領域的創新與發展,更易被國際觀眾所接觸和消費,展現了中國故事和中國美學,也促進了文化理解和國際交流。再者,中國積極利用新媒體和數字技術推廣文化和創意産業。社交媒體平臺、線上視頻網站、數字博物館等新興渠道使中國文化的傳播更為便捷和廣泛。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速,中國正積極塑造其文化軟實力。推動本土文化走向國際,在展示自身文化的魅力的同時也為全球文化多樣性的維護和文化交流的深化作出了貢獻。展望未來,隨著這一進程的不斷深入,中國文化將在全球文化版圖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