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前三季度全國營業性演出場次、票房收入同比大增

發佈時間:2023-11-21 09:20:33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鄭海鷗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營業性演出場次達34.24萬場,較去年同期增長278.76%;演出票房收入315.4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53.74%。

今年以來,演唱會、音樂節熱度不斷升高,新業態、新空間演出明顯增多,旅遊演藝市場佔比逐步攀升。演出市場表現活躍,為消費市場帶來新的活力。

“2023年以來,全國演出市場延續上行趨勢,供給需求旺盛,市場活躍。”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潘燕分析,大型演唱會、音樂節和小劇場、新空間共同發力,推動演出消費及演出拉動的關聯消費顯著增長。

演唱會、音樂節熱度不斷攀升,跨城觀演成為消費趨勢

門票熱銷、演出場場爆滿,今年以來,大型演唱會和戶外音樂節的熱度持續攀升。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大型演唱會、音樂節演出場次1137場,觀演人次1145萬,平均跨城觀演率超過60%。

潘燕説,從市場總體看,音樂節、演唱會強勁的綜合帶動效應突出。據測算,僅今年中秋國慶假期,演唱會和音樂節等大型演出活動帶動交通、食宿、遊覽和周邊購物等綜合消費超過20億元。

潘燕介紹,二季度以來,演唱會和音樂節進入相對密集期,僅“五一”假期,北京就匯集了3個大型音樂節。5月底至6月初,新疆還先後舉辦了3個音樂節。

跨城觀演成為消費趨勢。“一些知名歌手在北京等地舉辦的演唱會中,觀眾跨城觀演比例較高,凸顯該類演出對文旅消費的拉動作用。”潘燕説。

新業態、新空間演出日漸火熱,演出聚合效應日益凸顯

以多藝術品類、多表現形式為特點的演藝新業態,成為演出市場的活躍要素,既豐富了演出産品供給,又拉動了綜合消費。今年以來,小劇場、新空間演出場次和票房收入同比大幅增加,表現格外活躍,吸引眾多觀眾。

演藝集聚區成為消費熱點場所,演藝集聚效應明顯,在拉動節假日經濟等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劇場內外消費空間持續拓展,使得演藝新空間觀劇不僅僅局限于觀劇本身,消費體驗更加豐富和多元。

今年以來,天津和平區積極培育民園廣場、先農大院、民園西裏等“酒吧+演藝”集聚區。上海舉辦大世界演藝消費節,聯合入駐商家、駐場劇目等推出了系列優惠活動。上海黃浦文旅發佈“演藝産業領軍計劃”,演藝大世界區域內數十個小劇場、新空間為豐富的音樂、戲劇、舞蹈等提供新型演出場所。

“演出聚合效應日益凸顯,直接帶動區域客流增長。依託演藝消費,融合新場景,成都、濟南、武漢等地也都出現能讓消費者一邊就餐、逛文化集市,一邊觀賞沉浸式戲劇演出的活動,深受年輕人喜愛。”潘燕説。

遊演藝屢屢“出圈”,不斷擴大消費基礎

跟著演出去旅行,成為文旅消費新風尚。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發佈了一批全國旅遊演藝精品名錄,據數據監測分析,《長恨歌》《文成公主》《又見平遙》《宋城千古情》《知音號》等入選項目在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市場成績亮眼,演出場次和觀眾人次佔比分別達到假期旅遊演藝市場總量的20.64%和26.59%。

潘燕介紹,“自今年春節起,旅遊演藝熱度依託旺盛的出行需求一路升高。”今年以來,全國旅遊演藝項目基本全部恢復營業,一些熱門地區的熱門項目多次加場且場場爆滿。為應對大量客流,大型歷史實景舞劇《長恨歌》在節假日將演出場次增加至每天4場;情景體驗劇《又見敦煌》假期場次增加至每天6到8場,門票幾乎場場售罄。而除了“老牌”旅遊演藝項目外,各地主題樂園也紛紛在假期增加演出內容。

旅遊演藝體現出的強效文旅融合,使得更多地方特色文化紛紛圍繞演出進行“打包”和整合。

河南隋唐洛陽城推出一系列國風沉浸式體驗活動,國風達人“西湖賣貨郎”“神都賣貨郎夫婦”“長歌”等齊聚景區;山東臨沂推出省內首個大型古風沉浸劇場《瑯琊風雲》,濰坊十笏園文化街區推出非遺DIY、文藝巡演、古玩大集等;寧夏賀蘭小鎮以演藝體驗為核心,匯集沉浸式演藝、西北美食、非遺街區、藝術小店、特色民宿等多種內容;新疆烏魯木齊大巴扎步行街集合民族音樂、舞蹈、雜技等,讓遊客近距離感受絲路文化。

“涵蓋劇場、新空間、大型場館和各類景區、園區、街區的演出活動,在推動文化消費、促進經濟復蘇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今年的整體情況看,這一作用也得到越來越多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推動,演出機構也在積極豐富演出産品品類、增加內容供給。”潘燕指出,不斷擴大消費基礎,吸引多層面消費需求,演出市場大有可為。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21日 07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