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這群00後,要接“黃梅薪火”

發佈時間:2023-11-22 09:14:1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王磊 王海涵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從學生成長為演員,她記不清全身上下受過多少次傷;從無人知曉的角落到舞台中央,她費盡心思尋找著傳統與潮流的交匯點……

在安徽安慶這座“有戲”的城市裏,在聚光燈照不到的地方,在台下戲迷和觀眾的期待中,有一群青年學子和青年演員正奮力前行,努力接捧前輩藝人用盡一生傳遞的那簇黃梅薪火。

青春期的孤獨反而讓他與戲中人靈魂對話

程旭報考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時剛滿16歲。

“我喜歡聽戲,很多戲詞都十分觸動我,戲中人物好像能和我的靈魂對話。”2017年,哪怕父親當面撕了他的戲校錄取通知書,他還是一門心思想成為有的人口中的“戲花子”。

彼時,因父母做生意常不在家,青春期的孤獨使程旭對黃梅戲産生了極大的興趣。聽戲排解情緒之餘,他發現聽戲的人越來越少,學戲在有的人眼裏更是件“丟人現眼”的事。“以後黃梅戲怎麼辦?我要為黃梅戲做點貢獻。”於是他堅定地選擇了這條路。

壓腿、抻腰、擴胸、勾腳……數十個基本功動作,每天重復練習上百遍。基本功老師李敬何告訴他:“肢體需要刺激,疼痛才能記憶。”程旭記住了這句話,此後別人叫苦叫疼時,他不再埋怨一句。正是在這樣嚴厲的教學環境下,程旭的基本功突飛猛進。

然而17歲那年,一次嚴重的韌帶拉傷差點阻斷了他的學戲之路。“很難熬,每天只能看著師兄弟訓練,自己卻連走路都困難。我開始懷疑到底值不值得。”程旭直言。

那段時間,將程旭拉出陰霾的仍是李敬何,“學戲沒有不受傷的,臺前的光鮮都是台下的傷痕換來的”。

“程旭是我帶的第一屆學生,看到他就像看到十來歲時學戲的自己。”李敬何説,很多學生學戲吃不了苦半途而廢,我希望程旭能堅持下去。

“清晨6點多練早功,晚上常常練到10點多。”就這樣,經過日復一日的勤奮學習,2020年,程旭和6名同門憑藉優秀的成績和紮實的戲曲基本功考入安慶師範大學黃梅劇藝術學院。

進入大學的他們在堅持鍛鍊基本功的同時,開始注重塑造戲中人物的能力。剛進大學的程旭覺得很難理解劇情,以致無法調動情緒。“好在劉國平、郭宵珍這些專業演員每次上課都會親自示範,他們要求很嚴格,舉手抬足的高度都要分毫不差。”

大三下學期,程旭被選中參演全國首部青春版《女駙馬》。為了呈現最佳的舞臺效果,他和同學們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從最初坐排開始,學習唸白,苦練唱腔,背臺詞,摳動作……一週3次,每次3節課,一遍遍糾錯,一遍遍強調情感運用和舞臺調度,他們完全按照專業劇團的標準來排練。

半年多的緊張排練換來了兩個半小時的精彩演出,7年的學戲之路總算有了階段性成果。今年國慶期間,青春版《女駙馬》公演結束,程旭在謝幕後淚流滿面。他對7年前的自己説了聲:“我做到了。”

“小紅樓”有個“奶奶功房”

和同學程旭不一樣,青春版《女駙馬》的主演徐越中職學的是學前教育,2020年通過對口高考考進安慶師範大學黃梅劇藝術學院,是典型的“半路出家”。

“感覺差距很大,很累,也時常灰心。”就在她多次對學戲的前途感到迷茫時,朱奶奶出現了。

79歲的朱學清是安慶戲曲界經驗最豐富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之一。從梨園轉入杏壇後,她教了40多年黃梅戲,培養了幾代黃梅戲著名演員。韓再芬、劉國平這些國家一級演員也曾向她請教過。徐越是她近年來見過的最有靈氣、最刻苦的學生。“學戲先學做人,我最看重德行,品行不端的人演戲眼神都不對。”朱學清第一眼就看中了徐越善良的品性和勤奮好學。

安慶師範大學菱湖校區有一棟被師生稱為“小紅樓”的紅色建築,那是黃梅劇藝術學院的練功房,學生路過時,常常能聽見婉轉的戲腔飄出。“小紅樓”的208教室是朱學清教身段和劇目的地方,它被徐越起了個外號叫“奶奶功房”。

平日裏,“奶奶功房”總是“小紅樓”第一個亮燈的教室,清晨天剛濛濛亮,學生就會早早到此練功。朱學清總是步行來此上課,每當上她的課,學生至少會提前半小時來拉伸身體。“來晚了奶奶要罵人嘞。”在朱學清的指導下,徐越的專業水準快速提升。

頭髮花白,儀錶端莊。光外表,就能看出朱學清表演藝術家的精氣神。可誰能想到,平時她還是一個愛追劇、會玩手遊、陪學生們嬉戲打鬧的時髦老太太。

黃梅劇藝術學院不僅幫徐越這些熱愛黃梅戲的學生找到了良師,還提供授課、參賽和演出等大量實踐機會。從大一起,徐越就被學院推薦到安慶師範大學團委,給學校公共藝術教育俱樂部上黃梅戲公選課。“每週一次,一次兩節課,持續了3年。講課既能鍛鍊我們的基本功,又讓更多其他專業的同學了解黃梅戲,喜歡上黃梅戲。”

在青春版《女駙馬》排練中,飾演主角馮素珍對徐越是個挑戰,後半場時,花旦女扮男裝演官生角色的難度很高。徐越在排練中遇到了很多難題:如何用女生的身段演出傳統的官范兒?怎麼調整不同行當的精氣神?怎麼把唱腔提上去?

“很迷茫,很崩潰,曾多次想過換角,老師們始終耐心指導和同學的安慰才讓我堅持下來。”徐越記不清自己受了幾次傷,也記不清崩潰了幾次,每次都是擦乾眼淚,接著練。

11月25日,首屆全國藝術院校黃梅戲專業“明日之星”嘉年華決賽將在合肥舉行。原以為可以休息一段時間的徐越被學院推薦參賽,11月7日通過初賽後,她又進入到每天從基本功練起,不斷打磨身段、唱腔的緊張備演的狀態中。這次她將飾演《謝瑤環》的主角。

“這部戲是朱奶奶從京劇改編成黃梅戲的,她抽出了很多休息時間來指導我。”徐越説。

在這裡“人人都能當主角”

進入大四後,程旭和徐越選擇了安慶市再芬黃梅藝術劇院作為實習地,他們選擇劇院的原因很簡單——在這裡“人人都能當主角”。

“人人都能當主角”不只是説説而已,它是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院長,同時也是安慶師範大學黃梅劇藝術學院院長韓再芬提出的一項青年演員培養計劃。“每個演員都有一個站在舞台中間當回主角的夢,所有人都有機會。”韓再芬説。

程旭和徐越懷揣著做主角的夢想初進劇院,原以為一來就能直接學戲,沒承想一個幹起了服務生,一個搬起了道具。“這是劇院的規矩,哪怕是國家一級演員,剛來劇團也得先幹3個月雜活。”負責劇院人才培養的國家一級演員李萍説,這麼做的目的是鍛鍊年輕演員吃苦耐勞的精神。

“打雜後還得跑龍套,從沒有詞的丫鬟侍衛到一兩句詞的小角色,這還得是表現好的才能獲得的機會。”程旭表示,雖然目前上臺的機會不多,但是每天都能夠旁觀優秀演員們的排練和演出是很難得的學習機會。

“想要成為再芬劇院的演員不是一件容易事,實習期通過後還需考核。”回憶起劇團招收的第一屆青年演員王懿佳的故事,李萍説,“王懿佳是個高個子、有靈氣的女生,基本功很紮實,由於嗓音不適合唱旦角,韓院長就讓她改唱小生,這在戲曲中並不常見,對青年演員來説更是極大挑戰。”

李萍説,劇院有著嚴苛的考核傳統,“轉正考核王懿佳整整考了13次,每個月一次,考了一年多。劇院的老師們沒有打一分感情分。”

再芬劇院有一個專注培養青年黃梅戲演員的青年劇團。2011年,在韓再芬的組織下,劇院吸收了安慶師範大學黃梅劇藝術學院當年的優秀畢業生,就此組成再芬青年團。在青年團裏,老輩藝術家們負責教,年輕演員們每人都有嘗試扮演主角的機會。經過10多年的發展壯大,團裏匯集了以新時代“黃梅之星”汪晨晨、安慶市“青年英才”王澤熙、曾參與錄製中央電視臺元宵戲曲晚會的馬騰等為代表的全國各地的黃梅戲精英。

從小喜歡黃梅戲的汪晨晨,嘗試過多種角色行當,15歲開始接受黃梅戲的專業系統訓練,2016年從安慶師範大學黃梅劇藝術學院畢業後進入再芬劇院,2022年獲得第五屆中國(黃河流域)戲劇紅梅大賽二等獎。

她和身邊00後演員一樣,業餘時間喜歡聽流行歌、追劇、看新聞。她被國內外説唱作品熱烈、自由的韻律所吸引,也欣賞説唱和傳統戲曲風格的強烈反差感。“戲曲是綜合性藝術,年輕人多了解影視、音樂、美術、國風等知識,能提升審美認知,反哺戲曲表演。”工作近5年的她觀察到,00後更關注傳統藝術的守正創新,更在乎演出的戲劇“和以往有什麼不同”。

她捕捉説唱歌曲快節奏的韻律,和戲曲中節奏類似的二行、三行唱腔融合;傳統戲曲藝術講究“三打七唱”表演形式,她將其中的打鑼鼓改成特效音樂,或是融入架子鼓等搖滾元素;傳統戲曲的情緒表達大多是固定、程式化的,她在表演中增加喜極而泣、欲哭無淚、苦笑等多元、複雜的情緒。

除了戲劇形式和內容創新,汪晨晨和劇團同事在網路上註冊賬號,引入直播形式,發佈短視頻宣傳黃梅戲。

如今,不管是正忙於實習的程旭,緊張備賽的徐越,還是參加演出的汪晨晨,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守正創新的作用。“作為年輕人,要學習不同角色身上的品質,學習故事中傳達的精神,學習前輩對藝術的熱愛,用一生去體會傳統文化,做出有思想、有品格的藝術作品。”今年當選團十九大代表的汪晨晨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 通訊員 汪傲 張啟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