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典集百匠神韻,復刻千年盞脈——訪《中國建窯建盞大觀》主編陳吉

發佈時間: 2020-09-21 14:55:34 | 來源: 閩北日報 | 作者: 蔣雪嬌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一本全面介紹建窯建盞的新書——《中國建窯建盞大觀》近期將與讀者見面。


當代建窯建盞·金油滴建盞


這本書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編著,通過全方位視角,使讀者深入了解建窯建盞的興衰和復興過程,揭開建窯建盞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的神秘面紗,讓建窯建盞走向公眾。


為了幫助讀者了解這本新書的基本情況,近日,記者專訪了該書的主編——福建省藝術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福州大學非遺研究首席專家,原福建省文化廳副廳長陳吉。


記者:為什麼編著《中國建窯建盞大觀》?它與以往介紹建窯建盞的書籍有什麼不同?


陳吉:建窯建盞作為中國黑瓷代表,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追本溯源,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從宋朝的歷史輝煌,到中間的失傳數百年,再到今天的技藝恢復,歷經數次跌宕起伏的變化,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而遺憾的是,以往市面上關於建窯建盞的相關書籍比較雜,都是局部的、碎片化的資料,不利於建窯建盞文化的普及和傳承。


《中國建窯建盞大觀》是一本全面、系統、具體地介紹建窯建盞的權威性著作。自2017年7月起,在原福建省文化廳統一領導下經過兩年多的編撰工作,《中國建窯建盞大觀》于2019年12月由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刊印第一版。


宋代建窯建盞·曜變盞


記者:《中國建窯建盞大觀》都介紹了什麼內容?這本書有哪些特點?


陳吉:《中國建窯建盞大觀》全書共七章,分別為窯煙嫋嫋的熱土、爐火映紅的天空、橫空出世的奇葩、聞聲宇內的華章、匠心非凡的工夫、夢圓千年的振興、雅俗共賞的佳作七個部分,全書從不同角度深入介紹了建窯、建盞、建盞文化、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的恢復和傳承、建窯建盞發展前景、宋代建盞的收藏和賞析等方面的內容,並收集了近百位當地建窯建盞非遺傳承人的作品,于土和火之間見證建盞神韻。


為激發因材施藝的靈感和精心手作的潛能,《中國建窯建盞大觀》在成書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首先是集眾家所長,成文化大觀。參與本書撰稿的多為行業名家,有古陶瓷研究學者,有建窯建盞燒制技藝“非遺傳承人”,有手工藝傳承研究者,有古詩詞研究者,有盞茶文化研究者和權威者等。其次,是圖文並茂,雅俗共賞。作為一本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專著,該書面對的讀者群是廣泛的,必須擔起普及文化知識的責任,所以參與書籍撰稿的作者力求深入淺出,通俗行文。再次是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和産業發展。這本書從文化角度出發,多維度審視建窯建盞傳統工藝發展,有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當代建窯建盞·當代曜變花瓶


記者:書中都介紹了哪些知名的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傳承人、工藝大師?他們是如何留住手藝,傳承技藝的?參與這本書的編輯專家都有幾位?


陳吉:建盞雖只是一個茶碗,但建窯建盞的燒制技藝並不簡單。這本書中提到知名的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傳承人和他們的代表作品,包括孫建興、蔡炳龍、黃美金、許家有、熊忠貴、蔡炳盛、吳立主等。這些手藝人經過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苦心堅守,他們一生專注一件事,把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做到極致,讓國之瑰寶重煥光彩。比如建窯建盞燒制技藝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美金,其從事建盞製作和創作近四十余載,他從古窯址旁採集來數以千計的建窯殘片, 悉心研究失傳的技藝,並對建盞釉色進行大膽創新,成功研製出“金油滴建盞”。此金油滴建盞,金斑璀燦,光彩奪目,填補了我國乃至世界陶瓷燒制技藝和建盞品類的一項空白。


書籍的編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作為了解建窯建盞的權威史料,《中國建窯建盞大觀》在編寫和編輯的兩年多時間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大家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了對本書的看法和意見。在社會各有關方面幫助下,使得統編工作不斷完善,不斷提高。


參與該書的編輯作者共有29位,他們不懈努力和辛勤勞動,以自己的專業智慧,用平實語言,全方位梳理中國建窯建盞文化發展脈絡,集合歷年的各路研究成果匯集到此書中,薈萃成中國建窯建盞歷史文化的蔚為大觀。


當代建窯建盞·金絲萬縷


記者:您覺得編著《中國建窯建盞大觀》有什麼意義?


陳吉:《中國建窯建盞大觀》是一本全面介紹建窯建盞的書,對推動傳統工藝振興,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本書全方位多視角地普及了建窯建盞的知識,讓大家了解建窯建盞興衰和復興過程,不但綜合考察建窯建盞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元素,而且生動地描繪建窯建盞産業在新時代發展前景,讓建窯建盞成為民眾共用的精神物質財富,進一步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下去,把富有時代精神的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當代建窯建盞·浮雕油滴



當代建窯建盞·兔毫盞


當代建窯建盞·油滴盞


建窯建盞·萬山可染


當代建窯建盞·曜變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