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曾伯剋父”青銅組器追索回國後首次京外展出

發佈時間: 2020-09-14 08:35:59 | 來源: 國家文物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9月12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致辭並宣佈展覽開幕,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許正中出席開幕式並講話。



劉玉珠致辭指出,此次“曾伯剋父”青銅組器在湖北博物館展出,是國家文物局助力湖北疫後重振、支援湖北文物工作的重要舉措。本次展覽遴選匯集了曾國遺址近10年來出土的豐富而精美文物,是曾國出土文物精品首次大規模在疫後展出,全面呈現了西周早期到戰國中期的曾國青銅文化面貌。特別是去年從日本成功追索回國的“曾伯剋父”青銅組器的參展,為展覽的高水準舉辦給予了有力支撐。本次特展,既能夠完整地反映曾國歷史文化,為廣大人民群眾呈現高水準的文化大餐,發揮宣傳教育作用,使海內外觀眾更加廣泛關注流失海外文物追索,為以後更多的成功追索凝聚更多社會共識和有生力量。


“曾伯剋父”青銅組器追索回國後首次出京


展廳中醒目位置展示的“曾伯剋父”青銅組器格外吸引觀眾。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援下,2019年我國政府從日本追索回來“曾伯剋父”青銅組器首次出京展出。這是中國在國際文物市場成功制止非法交易、通過跨國追索回歸祖國的價值最高的一批文物。


“曾伯剋父”青銅組器組合完整,製作精美,銘文豐富,為書寫曾國歷史補充了重要的新佐證,既填補了出土曾國文物的重要缺環,又彰顯了我國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決心和能力。


“曾伯剋父”青銅組器有鼎1、甗1、簋1、盨2、壺2、霝1,共計8件,保存較好,器上均有器主名及“甗”“盨”“霝”等器物的自名,十分珍貴。銘文顯示這組青銅器作器者應為同一人,係“曾伯剋父甘婁”,“曾”為國名,排行“伯”,字“剋父”,“甘婁”為其名。形制、紋飾和銘文等特徵契合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青銅器的時代風格。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認為,這8件器物目前雖然未能確定出土地點,但是,器物上均鑄有器主人名“曾伯剋父甘婁”“伯剋父甘婁”或“曾伯剋父”。其次,此組器物的銹蝕程度相差無幾,且均為泛藍的銹色,表明其出土前的埋藏條件基本一致。此外,這批春秋早期“曾伯剋父”青銅器從器物特徵和保存情況等方面來看,與隨棗走廊此前在京山蘇家壟、隨州熊家老灣、棗陽郭家廟出土的曾國有銘器物較為接近。據此推測,這組青銅器當出自湖北隨棗走廊一帶的曾國墓葬。這組“曾伯剋父”青銅組器補充和印證了之前曾國高等級墓葬的考古發現,為春秋時期歷史文化、禮樂制度和曾國宗法世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對青銅器的斷代與鑄造工藝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展覽集十年曾國考古之精品


自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被發現後,曾國考古不斷取得新進展。尤其是2011年以來,隨州葉家山、隨州文峰塔、棗陽郭家廟、京山蘇家壟、隨州棗樹林等曾國考古發現連續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引起學界廣泛關注。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豐富而精美的出土文物,揭示了未為史書所載的曾國七百餘年的歷史。


展覽精選了葉家山、蘇家壟、文峰塔等重要曾國遺址出土青銅器,共分“始封江漢”“漢東大國”“左右楚王”“華章重現”四個單元,呈現西周早期到戰國中期的曾國青銅文化面貌。


曾國是西周早期周王室分封至江漢地區的重要諸侯國,始祖為“南公”,可與齊、晉、魯等大國並列于《史記》中的“世家”,與文獻中的“隨國”為一國兩名。曾國立國七百餘年,經歷了從王室藩屏到楚國盟友的轉變過程,有著深厚的禮樂文明積澱,是我國考古發現中世系最完整、時代跨度最長的兩周諸侯國,為研究我國先秦青銅文化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文明進程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國家文物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力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搭把手、拉一把”號召,火線馳援,迅速組織全國文博系統捐贈物資支援湖北,開展“文物係荊楚祝福頌祖國”文物傳遞祝福接力活動,利用文博平臺廣泛宣傳湖北抗疫的典型事跡。特別是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國家文物局指導開展的“英雄武漢英雄城,革命精神永傳承”武漢革命文物線上展示月活動,大力弘揚了英雄之城的革命精神,凝聚了英雄人民的無畏氣概。“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是湖北省博物館開放後第一個大型文物特展,是發揮文旅行業帶動作用,放大文旅業消費效能,助力疫後重振和經濟復蘇的具體舉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