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化中國>

又是一年教師節 看古人如何尊師重教

發佈時間: 2020-09-10 09:34:03 | 來源: 人民網 | 作者: 劉穎穎 | 責任編輯: 劉雅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自古以來,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讓我們開啟“時空穿越”之旅,感受古人尊師的禮儀和故事。


“舉手提問”“教師節”古時已有


拜師,是古代新生入學禮的必要環節。據《禮記》記載,新生進入學堂,首先要雙膝跪地叩先師孔子的神位,然後向老師叩拜,並贈送帶有寓意的芹菜、桂圓等束脩六禮。


到了唐代,拜師禮被歸入國家官方禮儀典制。在清代,國子監學生初見老師要“自東階昇堂”。因為在古禮中,東階為下為卑、西階為上為尊,並且還需行“三揖禮”。


除了拜師禮,古人在日常學習中也十分講究敬師的禮數。春秋戰國時期的“學生守則”——《弟子職》規定:在課堂上,“若有所疑,奉手問之”;若在路上相遇,學生也需立於道旁,待老師通過後再前行。

《孔子聖跡圖》局部。資料圖


實際上,古代也有“教師節”,主要是為了紀念孔子。黃宗羲《與陳乾初論學書》記載:在漢代,每年孔子誕辰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祭拜孔廟,還邀請國子學、太學的經師入宮,統一宴請,“為飲食之客,席間詞賦其娛”。


唐宋時期,不僅沿襲了祭祀孔子的禮俗,各地還會從學校的教師中選拔成績突出者,報送朝廷。獲“優秀”稱號的教師,會得到獎賞和激勵。


到了清代,在孔子誕辰日這天,朝廷會給各個書院、學府教師“加薪”,成績卓著者還能“升職”,最高被授予八品職銜。據《帝京歲時紀勝》載,北京民間在當天“禁止屠宰,祭文廟,各書室設供,師生瞻拜”,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這些師生情成千古美談


除了孔子,歷朝歷代還有不少名師受到追捧和歡迎。


胡瑗是北宋的“網紅”老師,范仲淹、歐陽修的兒子都投其門下。他根據學生的才能和興趣,創造性地提出“文理分科”;他還喜歡寓教于樂,講解《禮記》時,就把禮器繪成圖,製成教學卡片。他離開太學時,學生依依不捨,前來送行的隊伍浩浩蕩蕩。


寫下千古名篇《師説》的韓愈也是寓教于樂倡導者。他的課堂氛圍很活潑,“恐不完美,遊以詼笑嘯歌,使皆醉義忘歸”。他主張“師其意不師其辭”,寫文章需“自成一家新語”,吸引了不少學子前來拜師學習。

明代仇英《程門立雪圖》局部。資料圖


除了名師,還有不少名人尊師的故事也成為千古美談。最廣為人知的,可能要數“程門立雪”的典故:北宋大學問家楊時與好友拜見老師程頤,當時正值隆冬,程頤正在閉目養神。二人不敢驚動老師,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等候。待程頤醒來,發現二人仍在等著,門外的積雪已有一尺厚。


古訓有言:“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岳飛幼年家境貧寒,私塾老師周侗免費收他為學生。周侗去世後,岳飛披麻衣、駕靈車,執孝子之禮。每逢初一十五,他都要拿起老師所贈的“神臂弓”,射出三枝箭,以示紀念。


“隱喻”“婉約”的敬師妙語


文人的筆下,總是不吝惜對老師的讚美。“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大詩人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讓“桃李滿天下”成為讚美老師的“爆款”流行語。


人們還喜歡借用古詩詞中精妙的比喻,來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李商隱的《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家喻戶曉;杜甫的《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羅隱的《蜂》:“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也常被用來讚美老師。


有“隱喻派”,還有“婉約派”。不少文人喜歡“含蓄”地表達對老師的敬重。比如李白在《尋雍尊師隱居》寫道:“撥雲尋古道,倚石聽流泉……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通過對尋訪老師居處周邊景色的描寫,傾訴仰慕之意,新意十足;鄭板橋在《新竹》中寫道:“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也是匠心獨運。


“為學莫重於尊師”。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尊師的重要性皆不言而喻。讓尊師重教成為社會風尚,就是對老師最好的教師節祝福。


(綜合新華網、北京晚報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