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産業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潘魯生(中)在廣西調研鄉村特色産業
我是一位文藝工作者,對鄉村特色文化十分關注,也開展了很多調研。按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則旅、宜農則農”的原則,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産業,可以直接推動“家門口”就業創業,從而促使“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早日實現。
瓶頸在哪?
歷史上,我國鄉村具有多樣化、差異化的顯著特點。當前以文化帶動相關産業發展,需依託鄉村文化資源和物産資源,立足當地區位和傳統優勢,保護自然生態特色,尊重歷史記憶和風土個性,講求自主創新,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差異化、多樣化的發展道路。
我在調研中發現,部分貧困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有著豐富的手工藝文化,但沒有得到很好開發。鄉村特色文化産業發展得好的地區,往往有專業人才引領。發展相對不足的地區,往往不是缺少文化資源,而是缺乏人才。
此外,創意和設計能力不足、文化資源挖掘不充分、文化産業鏈不健全等也是制約鄉村特色文化産業發展的因素。
如何突破困局?
對於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産業,我有如下建議。
一是因地制宜制定區域鄉村特色文化産業發展規劃。深入開展區域性整體規劃和文化論證,突出優勢,明確保護與發展並舉的指導原則,明確各地、各村資源稟賦,進一步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韻”的特色文化鄉村,打造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鎮一天地、一縣一風光的鄉村文化産業格局。避免簡單套用城市相關産業的發展模式、同質化景觀開發與複製以及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破壞鄉村文化資源,形成有根基、有特色、有後勁的鄉村文化産業格局和機制。
二是實施鄉村特色文化産業帶頭人計劃,健全引才用才機制。吸引與鄉村文化資源及産業發展相匹配的專業帶頭人,進一步建設有文化、有鄉情、懂生産、懂經營的專業人才隊伍,使人才成為鄉村文化産業發展的保障和動力。從引才用才機制、人才培養開發模式、創新創業載體、人才生態環境、組織領導等方面著手,吸引人才回流,鼓勵人才創業,破除鄉村特色文化産業發展的人才瓶頸。
三是搭載電商平臺發展鄉村文創産品,拓展鄉村特色文化産業空間。鄉村特色文化産業發展要把握後發優勢,積極吸收借鑒文創産業發展的新經驗、新趨勢,包括電商帶動的傳統産業升級的新趨勢。開發文創産品要立足鄉村生産和生活,挖掘農耕文化、工藝文化等,建立健全設計合理、品控良好、價格適中、售後完善的發展機制,突出文化價值,全面激發中國鄉村文創市場活力。
四是學研合作,在高校、專業機構設立“鄉村文化産業對口支援站”,文化賦能,加大創新力度。吸納更多優秀的設計師、專業師生參與到鄉村振興的事業中來。開展相關設計服務、設計管理服務,突出專業優勢,不斷豐富鄉村文化産業的産品線、加強産品運營,並促進鄉村特色文化産業與現代農業、城市工商業等互聯互通、跨界融合,實現産業升級。
此外,要全力扶貧減貧,實施“手工藝扶貧計劃”,促進區域平衡,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在傳統工藝資源豐富的貧困地區,發展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戶合作經濟組織,鼓勵村民從事傳統工藝製作,鼓勵引導註冊手工藝商標,加強原産地保護、地理標誌認證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申報等工作,推動貧困地區手工藝産品品牌、企業品牌向區域文化品牌轉移。
怎樣挖掘潛力?
實踐證明,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産業空間廣闊,潛力很大。
以鄉村手工藝為例,各地都有依託地方物産的手工藝傳統,手工藝産品天然環保、沒有污染,發展起來是名副其實的綠色産業。手工藝産業也是勞動密集型産業,能夠帶動就業,增收致富。比如,山東臨沂盛産杞柳,當地老百姓一直有打柳編筐的傳統,柳編産業是名副其實的區域支柱型産業,帶動了數十萬農戶就業。
如今,5G通訊、網路電商和正在推進的“數字鄉村”為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産業插上了翅膀。鄉村的農産品、農副産品等可以利用網際網路遠銷世界各地,鄉村手工藝等也有望成為一種鄉土文化産品的“原創生産中心”。比如,山東省博興縣灣頭村,村民在網上銷售傳統草編工藝品。目前,該村草編電子商務從業人員達數千人,是聞名全國的手工藝“淘寶村”。
同時,通過充分規劃,進一步促進鄉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比如,鄉村的特色手工業可以為農副産品的創意包裝服務,為觀光農業的體驗遊覽服務,帶動智慧農業、土特産加工、民俗旅遊等發展,發揮産業延伸和拉動效應,加強産業融合,拓寬發展空間。
(潘魯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
(採訪整理:本報記者郭樹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