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曾文談淮河文化與當代淮海地區佛教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楊曾文
自1986年成立涵蓋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接壤地區20個城市的淮海經濟區,至今已經成為實施經濟協同發展規劃的富有活力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正在為 “五位一體”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而努力奮鬥。
在這一大好形勢下,由徐州市佛教協會倡導並得到其他九個地級城市佛協響應舉辦以“交流互鑒.和諧共生”為主題的“淮海佛教論壇”,研討和交流經濟區域內佛教界如何適應新形勢,加強合作,推進佛教沿著中國化方向,走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人間佛教”道路,更好地為本地區和全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應當説這是中國佛教界的一個創舉。本人作為長年從事佛教研究的學者,表示由衷的敬佩和誠摯祝賀。
淮河流域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地處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交匯的中間地帶,與構成中華文明骨幹的中原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等彼此滲透和融通,擁有豐厚絢爛的歷史文化的傳統和底蘊,而淮海經濟區正處於淮河流域中心地帶,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為當代發揚地區優勢,發展經濟和文化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歷史借鑒和豐富的人文資源。
回顧歷史,先秦儒家和道家、墨家,從創始人來説皆發源於這一地區,然後傳到以京城為中心的中原和全國各地,在兼收並蓄中發展為天人合一、一統多元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從先秦直至明清,對鑄造和涵養民族共同心理、道德價值取向,對維護民族認同感和尊嚴、國家向心力,發生了極為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西元前後從古印度傳入的佛教,在經過五六百年適應中國社會環境的傳播歷程中,經與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的密切結合,至隋唐演變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之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儒釋道三教長期交流、互鑒和彼此吸收中,得到極大的充實和豐富,成為歷代中國文化光前裕後的的源泉,也是當代中國文化創新發展離不開的根源和靈魂。
淮海地區也曾是中國佛教早期傳播的重要地區。西元1世紀,東漢明帝之弟楚王劉英信奉佛教,在徐州聚集僧眾和男女居士祭祀佛與黃帝老子造像。臨淮沙門嚴佛調與安息國居士安玄在京城洛陽共譯《法鏡經》,嚴佛調還撰寫《沙彌十慧章句》。在2世紀後期東漢末那個戰亂時代,徐州牧陶謙的部將笮融傾心佛教,建寺造像,招徠四方民眾一起祠佛讀經,影響很大。唐代後期,禪宗迅速興起,故鄉在菏澤的六祖慧能四傳弟子義玄禪師(?-866)創立了臨濟宗,至宋代興隆,一直傳播至今,並且傳入朝鮮、日本和越南,對這些國家的歷史文化有很大影響。宋代中興曹洞宗的芙蓉道楷禪師(1013-1118)是臨沂人,曾在淄州芙蓉湖畔的寺院傳法,先後住持沂州仙洞寺、洛陽龍門招提寺、郢州大陽山寺、隨州大洪山寺,在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奉詔進京城開封住持皇家寺院十方凈因禪寺及天寧萬壽寺,將曹洞宗引進京城。道楷弟子中有鄧州丹霞山子淳等人。子淳弟子中有以提倡“默照禪”著稱的宏智正覺、真歇清了。清了下三世長翁如凈傳法于日本道元,回國創立日本曹洞宗。總之,佛教是淮海地區影響深遠的宗教,也是受到民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
現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奮鬥目標。按照黨十八大制定的規劃,在2020年建黨一百週年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將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反映了包括各個宗教信眾在內的廣大中國人民的美好願望。
今天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經濟地區十大城市的佛教協會在這裡聯合舉辦以“交流互鑒.和諧共生”為宗旨的論壇,共同研討、交流和協商本區域佛教界如何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堅持中國化發展方向,加強在信仰、道風、人才、教制、組織方面的“自身建設”,深化對黨和國家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團結信眾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貢獻,確實是因緣具足,適逢其時。
謹祝論壇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