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藝術時代》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九個問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29 14:07:45 | 出版社: 中國當代藝術基金出版社

 

三.“當代藝術”與“非藝術”的區別是什麼?

鮑 昆:“當代藝術”的一個主要特徵是“觀念性”。在這個前提下原有的傳統藝術判斷標準是不成立的。也因為“觀念性”,對他者生産的現成物的“挪用”成為當代藝術的一個相當主要的方式。這方面,杜尚的小便盆開了先河。從那以後,藝術不但挪用現成物,而且各種現代以來的可以消費的公眾技術都成了藝術家們廣泛使用的方式和材料,比如原來長期以來不被傳統藝術界所接受的攝影。在工業化的物質和技術消費時代以來,藝術的形態界限是越來越模糊的,反而思想在是否藝術的判斷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實際上,公眾對“藝術”的理解還存在著強大的慣性,還未從傳統的樣式風格中走出來,還在依靠藝術的樣式來認識藝術。其實在未來,“藝術”具體的樣式根本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個以藝術家身份與公眾對話的人,是否能夠説出什麼有趣的思想。自古以來,藝術既是一種文化,也是一個職業,市場化以來更是一個産業,産業形成後就會形成保護性的“自律”,是一個利益場。作為行業的“藝術”還必須高揚“藝術”的標簽與旗幟,要強調自己的身份標誌,其實此“藝術”早非彼“藝術”了。由此説,“‘當代藝術’與‘非藝術’的區別是什麼”的問題,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葛 岩:物理的區別越來越小,有時完全消失,更多的時候是一類構念。藝術家做的,批評家相信的,藝術場合或疑似藝術場合展出的,美術館認可的,拍賣行經營的,收藏家埋單的,沒有什麼實際用處的,就是當代藝術。

韓妙第:這是兩個不同屬性的概念,當代藝術是藝術範疇內的一個時間軸線上的藝術特徵概念。而“非藝術”概念相對應的是“藝術”的概念。

井士劍:仍然要回到藝術的獨立判斷價值與願創作力上。因為你如果描繪了一幅當代社會圖像。但是,不具有藝術語言自身的結構。那只能是一幅説明圖。“當代藝術”不僅僅記錄了這個時代的鏡像。而且,決不是“政治和社會”的替身。

李小山:這涉及到一個在藝術理論上的爭論性話題。應該這麼提更準確:藝術和非藝術的區別是什麼?從當下的藝術實踐來看,可以稱之為藝術的,一是看其製作者的身份,藝術家的製作,被自己或他人認定為藝術,就算是藝術了。二是看場合或環境,某件物品,某個行為,放在美術館和博物館或別的指定為藝術場合的地方供觀眾觀看,也叫做藝術。簡單地説,一是身份,二是場合,是區別藝術與非藝術的簡便的辦法。

魯明軍:問題是,當代藝術還是不是藝術?如果不是藝術,為什麼還要稱(當代)藝術?如果是藝術,即便是非藝術,也是藝術,即非藝術的藝術。在這裡,藝術反而有一個既定的標準,而這個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抽象界定,它是一個不斷被歷史化的積澱與生成。所以,在沒有前提預設的背景下,區分當代藝術與非藝術本身沒有意義,也沒法區分。

彭 德:二者沒有清晰的分界線。

沈語冰:區別同樣在於它們是否與當下最迫切的藝術問題,或與剛剛過去的藝術史相關。凡是相關的,就是當代藝術;而凡是不相關的,就不是當代藝術。至於什麼叫作與當下最迫切的藝術問題,或與剛剛過去的藝術史相關?這是一個只有真正的藝術家才能回答的問題。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標誌是:他無時無刻不處於當下問題情境的壓力下,無時無刻不處於與剛剛過去的藝術史的關聯之中。

舒 群:“當代藝術”與“非藝術”的區別在於“當代藝術”所努力訴求的是某種價值判斷,而“非藝術”卻著眼于技術判斷。“當代藝術”所以承擔起價值判斷的使命乃在於當代社會生活中價值判斷的缺席。這種缺席就社會生活的日常管理而言是一個進步,但就人的存在而言卻是一種危機,盧梭講:人是按照上帝的模子刻寫出來的,這意味著人與生俱來的動機就是出類拔萃。但是這種自我中心主義又常常給群體性生活帶來危害,因此,藝術活動是最好的滿足“自我實現”幻覺的形而上活動。

楊 衛:這個問題我前面已經基本回答了,再補充一點“非藝術”。什麼是“非藝術”?在我看來,所有默守成規的藝術都不應該算為藝術,而只能稱之為技術或技藝。在藝術作品中,只有技術和技藝,而沒有思想。這,就是“非藝術”。

楊小彥:同樣不太清楚。“當代藝術”已前述,後一個問題,“非藝術”,從概念上看,還要涉及對“藝術”的解釋,然後才能明瞭“非”的意思。我曾經強調過,從分析哲學來説,“藝術”是一個不容易獲得清晰概念的概念。

余世存:它們的區別是形式與材料的區別。我們常説,上個世紀的中國是材料的世紀,非形式的世紀;當代藝術就是自覺給予我們形式感。

四. 中國當代藝術的功能是什麼?

鮑 昆:與世界藝術史進程比較,中國的當代藝術是非常晚近的現象和事物。從社會發展史角度看,中國當代藝術在中國的具體歷史語境中的責任是推進作為文化的中國藝術的現代性轉型。它另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利用“當代藝術”的“觀念性”色彩,積極參與中國社會的現實生活,為社會的和諧發展從自己的維度有所建設。

葛 岩:為一夥想在文化上完成“社會區分化”的人提供物理符號,為藝術家贏得聲譽和財富,為拍賣行和投資者賺錢,為批評家提供飯碗,為關注的人提供刺激,為管理者製造麻煩。

韓妙第:積極參與全球化,為全人類提供我們這個時代提供普世價值,以及尋找自身中國的文化價值。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中國的文化價值觀,進而引領人類進入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時代。

井士劍:以藝術的方式審視這個時代,提出問題,但不需要解決問題。

李小山:藝術永遠有藝術自身的功能——即創造視覺形態,通過視覺形態開掘更開放的精神疆域。也永遠兼有其他例如介入社會的功能——與批判的武器結合起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本身,越來越多地被當代藝術家接受併發揮。

魯明軍:我很少思考當代藝術的功能,我自覺的首先是我喜不喜歡這件當代藝術作品,在此基礎上,感受並思考它告訴了我什麼,它是如何開啟我認識世界的視野和方式。這本身或許就是它的功能吧?但我絕不認同將當代藝術放在功能論的層面上去討論,因為一旦功能化,必然趨於意識形態化。在意識形態層面上,當代藝術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彭 德:自身功能是擴展人的感覺,社會功能是提升文明的品質。

沈語冰:與其問“是什麼”,還不如問“應當是什麼”。“中國當代藝術的功能是什麼”之類的問題,根本無法回答。而“中國當代藝術的功能應當是什麼”之類的問題,卻包含了回答者對未來的許諾,對理想的憧憬,對美好後果的期待等等。我認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功能應該是:從根本上反思中國現代藝術的種種扭曲與失誤,重新思考從中國傳統藝術導向現代藝術,並推進至當代藝術的尚存的可能,然後立足中國當代社會的現實語境,以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在與中國古典藝術傳統與現代藝術傳統,以及與西方當代藝術觀念、媒介、方法所形成的網狀結構的張力中,來為這個時代提供最強有力的表徵。

舒 群:中國當代藝術有自身的獨特使命,首先它是建立在揭示全球化文化新秩序的基礎上的一種文化批判活動,與西方當代藝術的性質相同,它們都是全球化時代新興的文化或社會批評事業中的一部分。只是由於文化背景上的差異,批判的針對性有所不同而已。就目前中國的當代藝術的前沿陣地而言,中國當代藝術已經取得了與西方當代藝術同步的戰略地位。它作用於社會管理的根本功能在於“銳化差異”和“解轄域化”。

楊 衛:促進思想解放,爭取人性自由,凈化社會空氣,批判時政弊端。這些都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功能。

楊小彥:我以為只能問,是什麼促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中國當代藝術”,比如F4,比如行為,比如徐冰和蔡國強,等等。如果我們把這個“什麼”的問題理解成“功能”,那就意味著我們要尋找這當中的內容。至少,某種看得見的顛覆性與對當下社會的介入,是我所看到的當代藝術的一種重要功能。當然,所謂顛覆和介入也不是長久的,一旦“成功”,顛覆和介入就會漸次消失。只是,這一成功的藝術,在約定俗成的角度看,還是“當代藝術”嗎?

余世存:中國當代藝術的功能有很多,在傳統藝術功能之外,它還有一個大功能,參與中國人的都市化進程,即它推動了人們生活的自我完善。

藝術家不僅是一個職業,也是一個有都市感覺的公民,是一個給予生活藝術審美的人。我們知道審美,一方面是審判,一方面是稱美,一方面是審斷,一方面是美感,一方面是審慎,一方面是美觀……

1  2  3  4  5  


下一頁刀槍與解決上一頁當代藝術創作的文化符號篡改及得失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時代2010年第三期
· 當代藝術創作的文化符號篡改及得失
· 《藝術時代》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九個問題
· 刀槍與解決
· 金江波:經濟與生存環境
· 李國昌:綠色思考與心靈生態
· 呂澎:總有一個“人類信仰”
· 人類會終結
· 王海川: 記憶、生態與本質
· “找回大森林” ——與肯亞兒童的植樹計劃
· 個案•徐冰
· 徐冰《鳳凰》:無知、討巧與偶然
· 尋找最後的森林
· 楊茂源:沒有修辭的樸素
· 竹林七賢:無法完成的快感
· 《鳳凰》的意義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