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夏,《南方週末》報記者長平隻身進入長江上游,尋找森林。 其時,整個長江流域正在持續的特大洪水之中。中國政府緊急調動近60萬部隊和近600萬民眾投入抗洪搶險。水位之高,史所僅見,情況萬分危急。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官員親自上堤督戰。長達兩個月之久的災難終於過去,官方的內部統計證實:受災人口近4億,死亡近5000人,直接經濟損失3000多億元。 災難從何而來?政府與民間雙方這次得出了共同的結論——主要是人為因素:長江中上游森林受到嚴重破壞。 那麼,嚴重到何種程度了呢?這位記者想尋找森林,尋找那些倖存的原始森林。他沿著長江上游支流岷江與大渡河溯源而上,一直走到阿壩州林區。這裡是防止長江水土流失的最後屏障,海拔驟然升高到5000米,已進入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但是,他仍然找不到森林,足跡所及之處,唯有荒山禿嶺與低矮的灌木叢。有時他也會看到“封山育林”的巨大木牌,但四週只有一片片遺留的樹樁。最後,一位林區官員的一句話消解了他的宏願:“你就省些勁吧,能看到森林的地方你是去不了的。” 換句話説,人跡所及之處,森林早已砍光。 1998年8月下旬,四川省省長宋寶瑞宣佈:為了保護森林資源,改善長江上游生態環境,從9月1日起,四川省阿壩、甘孜、涼山三州,攀枝花、樂山兩市和雅安地區,立即無條件全面停止天然林採伐,關閉木材交易市場,全面啟動四川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看起來,這是罕見的決心和罕見的效率。但事情的真相是:能砍的都砍光了。阿壩州林管局局長李恢斌在前一年就宣佈:四川已經沒有可以砍伐的森林了。 青藏高原 一個森林之子的故事 楊佔清,大興安嶺塔源林場場長。倔強的性格和對森林的深情,使他在變幻莫測的政治風雲中曆盡坎坷,也使他成了森林的守護神。多次大興安嶺森林火災,他都是火場前線總指揮。中國絕大多數國有林場實行“野蠻採伐方式”,大興安嶺更不例外。把森林砍得一塌糊塗。不管伐區工藝設計、輪伐、間伐、擇伐、撫育伐,也不管保護母樹幼樹,怎麼能完成任務,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就怎麼幹。油鋸手不精心控制樹倒方向,伐倒一棵樹要壓死幾棵甚至十幾棵三、五十年林齡的幼樹。集材拖拉機則像戰場上的坦克一樣在伐區裏橫衝直闖,在鋼鐵的履帶下,在拖拽伐倒木的掃蕩下,採伐地除了密布的伐根,蕩然無存。楊佔清反省道:“第一,咱們在子孫後代那兒,我們這樣做都是罪人。第二,任務要完成,林子還得保住!只幹一代活,不問後代事,吃祖宗飯,造子孫孽的事再不能幹了!第三,説了算,定了辦,到時候誰再毀林子我拿了他的腦袋!” 楊佔清和他的戰友們創造出“採、育、用統籌一次生産法”,但推而廣之卻困難重重: ─例如,新生産法要求逐步做到定居輪伐,但國家投資極少,而需材量很大,造成林區集運材道路網密度不夠。林業先進的國家,由於投入大,道路修得像一片樹葉的葉脈,從運材幹道到採伐區的集材道,分佈均勻合理。採伐時只選擇性地砍伐成熟林和過熟林,很經濟科學。但在那裏,集運材道路網密度過低,只好路修到哪兒砍到哪兒,順著路邊“吃肥肉”、“拔大毛”甚至“剃光頭”。離路遠的過熟林,任由腐爛。靠路邊的林子,不成材的也遭了殃。而且,剃了“光頭”,這條路就再也用不著了,再砍木頭就再修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林子毀了,錢也扔了。當年周恩來總理都感嘆道,這是“修一條路廢一條”。林業科技的投資不足,使得中國林業生産綜合能力只相當於發達國家的20%。而林業科技進步是當今林業變革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比如,選用良種、短週期定向培育和集約化的栽培技術,能克服林業長週期、高風險的困難,甚至可望做到“以20%的林地,解決80%的木材供應”。另外,依靠科技進步,可能把造林保存率從目前30%以下提高到80%以上。 ─又例如,新生産法根據國家規定,要求佔木材産量20~30%的伐區剩餘物(可利用的等外材)全部下山。但同樣由國家規定的銷售價格卻太低,甚至連拉下山的汽油費都不夠,又無政策性補貼,清林越徹底,資源利用越合理,林業局就越虧損。把等外材拉下山,真是不如讓它在山上爛。據官方統計(七十年代末),中國每年的伐區剩餘物超過3600萬立方米,而實際利用了的僅1、20萬立方米,千分之三以下。 ─再例如,燒。在大興安嶺林區,每戶年均燒掉10立方米木材,加上機關單位,竟要燒掉年産量的1/3,其中成材佔相當大比例。雲南省一年當柴燒掉的森林資源有1700多萬立方米,竟高達全省森林年生長量的134%。 ─還例如,木材加工。衝破層層浪費羅網的木材,還要經過加工程式的浪費。中國的原木利用率低於50%,加工剩餘物的利用率則更低。六十年代,中國木材加工剩餘物的利用率與羅馬尼亞不相上下。現在,羅馬尼亞上升到60%以上了,中國還只有10%左右。 經過了多年的挫折與思索,楊佔清和他的同事們終於明白:他們能改革的僅僅是生産制度,而造成森林資源破壞的政治經濟制度。國家用一般工業的“八項經濟技術指標”來考核林業,實際上考核的主要是採伐。價格上,五、六十年代是“無成本運作”,吃祖宗飯,搞計劃性的産品經濟,低價調撥,每立方米木材不過100多元,大大低於不斷揚升的市場價格,限制了林業自身的發展。後來講林業投入,但投入的時候按商品經濟原則,不考慮林業的特殊性。計劃部門下達木材採伐量所依據的原則,大體上是要求木材與鋼材、水泥産量看齊,實現三大建材的平衡。但是,鋼材與水泥只要加大投入,很快就能産出,而木材的生産週期很長。 盜伐哄搶狂潮 1994年春夏之交,林業部調查組在黑龍江省森工總局下屬的牡丹江林區查實了一組特大破壞森林資源案件:東京城林業局近年來至少非法砍伐了3萬立方米林木,並高價銷售,牟取了2千萬元以上的暴利……該局亂砍濫伐已到了肆無忌憚之地步,數量已是特大案件的150倍。他們往往把超量採伐的標準木材和特等木材以“收撿”的“伐區剩餘物”入賬,所得收入,有的記入“黑賬”,大部分乾脆不入賬。這種監守自盜、中飽私囊的違法行為,連林業局領導機關也幹,只是手段隱蔽點而已。在案件破獲之前,東京城林業局被評為“先進企業”和“利稅大戶”,林業局主要領導人也榮贗“十佳青年企業家”稱號。 《森林法》早已頒布,但在現實生活中形同空文。 在盜伐森林之風極盛的四川省,一些幹部帶頭違法。在一次緊急電話會議上,副省長劉昌傑代表省政府,警告那些公開或暗地裏支援亂砍濫伐森林的領導幹部必須立即停止犯罪,否則將受到嚴懲。這位副省長指出: “從以往發生的各種破壞森林的案件看,在重大案件的背後大都有幹部的支援,其中有鄉長、區長、縣長和書記,甚至有更高一層的領導幹部。亂砍濫伐歪風之所以屢剎不止,與這些人有直接關係。” 在地方違法官員的支援縱容下,盜伐哄搶林木之風橫掃國中。 海南省吊羅山、尖峰嶺、霸王嶺三大林區亂砍濫伐也很嚴重。湖南省醴陵市清水江鄉曾經發現一支近200人的偷砍盜伐組織,後來竟然發展到武裝暴力盜伐。 在某些地區,盜伐和搶伐已形成了一門新的行業,如武裝砍伐隊、盜林運輸隊、為盜伐搶伐木材提供買賣資訊的掮客、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為“會員”支付被抓和罰款損失的盜林“基金會”。林業部門的官員則與違法者沆瀣一氣,甚而高價出售木材出境許可證等文件,分享暴利。 非法的木炭生産,是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 森林覆蓋率掩蓋的秘密 早在二十年前,當時任農林部副部長、國家林業總局局長的羅玉川就發出警訊:如果亂砍濫伐的現象繼續下去,到本世紀末,中國森林就有被砍光的危險。 八十年代末,一位經濟學家曾列舉了以下形象化的數位: “用形象的語言説,就是在我們這個本來樹木就不多的國家裏,學校每上一堂課的時間:有4000畝森林被毀;每吃一頓飯的工夫:有2000畝森林被砍伐一空;甚至,每眨一下眼睛:有12畝林木從我們的土地上消失……” 十年前,林業部資源和林政管理司官員袁運昌警告:“如果形象地描繪我國森林資源消長態勢,那就是:它正沿著一個拋物線軌跡的後半段沉重下跌。簡潔地説,加速惡化。” 世紀末已經到來,他們當年的預言符合我們今天的現實感受。除了水旱災害輪番肆虐以及中國最後的一片森林——川西林區已瀕於枯竭之外,一個最簡單明瞭的事實是:成材已基本砍光。 另一個同樣簡單明瞭的事實是:大量森林鐵路已退役而轉向旅遊。 “已在中國林區‘神秘’地服役半世紀,為中國經濟建設運送億萬棟樑之材的森林鐵路,如今正在逐漸退役……目前,中國的森林鐵路已減少到不足20條,大興安嶺林區阿爾山林業局的森林鐵路已由1989年的1600多公里下降到不足500公里。這些變化引起了一些有心人的注意,他們感到,乘坐森林列車遊覽林區自然景觀對許多人來説是一種獨特的體驗。據了解,目前這一旅遊專案已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三個林業局開展,深受旅客歡迎。”1999年,中國最後一條森林鐵路退役。 但是,有一個官方數位始終和我們的現實感受相衝突:雖然林業官員和專家不斷警告中國森林資源已近枯竭,但森林覆蓋率卻不降反升。各種官方出版物都説:五十年代初,全國森林覆蓋率是8.6%,九十年代初是將近13%。而且,不管如何亂砍濫伐,甚至在經歷了三次全國性的森林浩劫後,這個12%-13%都穩如泰山。 為何中國森林瀕於枯竭的事實在森林覆蓋率上得不到真實反映? 原因之一是:統計上弄虛作假,過高估計了人工林的發展。 中國的植樹造林取得了重大成就,面積與速度均為世界第一,但數位中的“水分”較大。一個數位是每年3000萬公頃,足令中國生態學家臉紅:中國森林總共才有12600萬公頃,每年種3000萬公頃,四年就頂上了全國森林的總面積?在同一頁報紙上,又有一個數位,每年植樹9000萬畝,換算一下是600萬公頃,是上一個數位的1/5;但是,就連這600萬公頃,專家還嫌水分太大。據北京林業大學校長沈國肪説,扣除虛報的部分,可能只有300萬公頃,活下來的不過200萬公頃。這個算術還要接著往下算:據調查,次年成活率是60%,種300萬公頃第二年活了200萬公頃;三年後的保有率是次年成活率的60%~10%,取中位數35%,這300萬公頃三年之後就剩下70萬公頃了。請看,3000萬公頃(或者600萬公頃)到70萬公頃,這個數位遊戲有點過分了。有人對中國八、九十年代之交共十年的植樹造林數位,以60%的成活率進行加總,結論是:如果資料準確,中國的森林覆蓋率早已遠遠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進而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人骨子裏原來就是‘植數’而不是‘植樹’,是‘造零’而不是‘造林’。 據九十年代中期官方統計數位,中國森林覆蓋率為13.92%。 而據中國自然保護綱要編委會報告,當森林覆蓋率的統計數位為12%時期,航片測算僅有8.9%。另據台灣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系主任丘依樞報告,中國大陸的森林覆蓋率為8~9%。兩者可互為證。如果我們在統計數位與生活感受、在統計數位與航測數位相矛盾時,一般認為後者可靠,那麼,中國目前的森林覆蓋率可能在9%上下。 我們需要繼續論證的是:就是這個9%的森林覆蓋率,仍然掩蓋了中國森林瀕於枯竭的災難性局面。還有一個數位,叫森林蓄積量,就是衡量森林資源的收支平衡情況。在中國,這比覆蓋率更能説明問題。中國森林蓄積量一直呈急劇減少的趨勢,砍伐量遠遠超過生長量,赤字極大。 1990年數位,中國森林蓄積量大約有90幾億立方米,其中中幼林佔絕大部分,能砍伐的成熟林蓄積量最多僅有14~15億立方米,已瀕於枯竭;森林赤字每年約2億立方米,並繼續增長。專家們當時估計:按目前的消耗水準,只能再採伐七至八年。 1993年,中國林業部長徐有芳指出:經數十年亂砍濫伐,中國大陸的成材幾乎完全砍伐殆盡。 人工林情況又如何呢? 中國人工林成活率低,品質差,每公頃蓄積量僅28.27立方米,是德國人工林360立方米的7.8%,還在繼續下降。不斷有林業專家指出,正是這種不重視提高單位面積産量而片面追求擴大森林覆蓋率的發展方式,導致了中國的林業危機。即使集約經營,採用高産速生品種、單作、灌溉、化肥和農藥,也逃不脫成本增加、土壤破壞、環境污染、動植物多樣性減少、生態效益減少等石油農業與綠色革命之痼疾。 中國人工林樹種單一、生態失調,病蟲害多發並日趨嚴重,被稱為“不冒煙的森林火災”。九十年代前半期,中國人工林病蟲害年均800萬公頃,年均減少生長量1700萬立方米。其中松樹線蟲及楊樹天牛危害尤烈,且防治困難。為了防止擴散,中國政府嚴禁有天牛侵入孔、排泄孔和蟲糞的木材外運。 這就是13.92%森林覆蓋率掩蓋下的無情的事實。 最後的森林 最後要談的並非最不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的人工林是否應計入森林覆蓋率? 這是一個有關森林定義的問題。這是一個新問題,因為歷史上還沒有一個大國的森林覆蓋率像中國這樣全憑人工林支撐。森林是什麼?假設森林等同於木材,則人工林當然是森林;再假設成林、中幼齡林比例自然,人工林似亦可算森林覆蓋率。但這一假設不能成立。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核心,其綜合效益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污染、增強土壤肥力、減輕災害、保存物種及提供木材等等;其木材效益僅為綜合生態效益的1/10以下。因此,人工林(特別是以中幼齡林為主的人工林)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森林,並不能算入森林覆蓋率。簡單地説,森林不光是木頭,森林是一個面積很大的的生態系統。原先連片的森林一旦碎片化,其生態效益便消失。僅物種多樣性一項,老虎豹子逃了,奇花異草死了,這森林還是原來意義上的森林嗎?在大面積皆伐和成片砍伐之後補種的人工林,在沙漠荒漠邊緣營造的人工林帶,可以計入森林覆蓋率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