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寄託年款:在古代陶瓷的款識中還有一種“奇特”的現象,就是在器物上不寫本朝的年號,而是屬上前朝的年號或相關款識。有人曾將此類現象看作是“仿製”或“贗品”,其謬大也。從古代陶瓷的發展歷史和我們今天對該類陶瓷的鑒賞上看,這種情況被稱作“寄託帝王年號款”簡稱叫“寄託款”,其實是一種嚴肅的“尊古”行為,與後來人們簡單認為的“造假”無關。“寄託款”分為倣前朝年號,字體、特徵完全模倣古器,多為政府行為,以示對前朝政治、經濟、文化的“尊崇”。如從明代起正德皇帝就“寄託”宣德的年號,以後一直到嘉靖、萬曆、天啟、崇禎均有仿製者,當然,其初衷都是崇尚宣德年間青花瓷器的美艷和社會的繁榮。另一種則較為隨意,乃民間所為,也是尊崇于前朝的“文化繁榮”,用以加強現有作品的“品位”。
此“寄託款”風氣一直延續到青代,如雍正時多有“大明成化”的寄託款,乾隆時期則多見“大明嘉靖”年款識的現象。民間的瓷器中有寄託“大明宣德”者,更多的是寄託“大明成化”者,可見人們對祖上文化經典的崇拜之情。
“寄託款”中有寄託本朝者,如明代“寄託”明代。有本朝寄託前朝者,如青代“寄託”明代,這是收藏愛好者應該能明瞭和區分的地方。
花押款:又叫“花押圖記款識”,簡稱“花款兒”。其中的“花押”與“圖記”其實是兩種自然隨意的款識形式,為民間廣泛使用,幾乎看不到在官窯當中使用者,所以有著廣泛的民俗意義。花押者,原指舊時民間買賣文書末尾處隨意而潦草的簽字或者代替簽名的“特種符號”。而“畫記”,則是制具有一定裝飾意義的圖形或者花紋,以當作款識之用。文書上的花押之風始於唐宋,而將“花押”作為陶瓷上的款識,卻是出現在明朝晚期,花押款上出現的文字乍看起來“似是而非”,看著好象認得,細辨起來又不認得,這就使得許多陶瓷愛好者感到困惑,其實這是“故意而為之”,今人大可不必“較真兒”。“圖記”的花押款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一片樹葉”,明眼人看罷便知此為康熙風格,另外還有“幾何圖形”,“佛教八寶”(又叫“八吉祥”,如“*”、“傘蓋”、“海螺”、“經幢”、“蓮花”、“寶瓶”、“雙魚”、“盤腸”)以及其他的一些吉祥花卉圖案等,應該説“畫押圖記”款識,是鑒別和欣賞明清以來青花瓷器藝術的一個重要線索,以及區分具體年代的可靠借鑒和根據。
順便説幾句與本文無關且又招人不待見的話:這“花押款識”用在瓷器上那您得説是歷史、是文化、是藝術,要是用在日常的生活中,肯定會給人帶來諸多的麻煩。某年我去醫院看牙疾,完事兒後大夫寫好了“醫囑”並簽字。數日後牙疴驟然復發,再往醫院卻找不到那位“天使”。人曰:“看一下簽字不就知道是誰了嗎”?可我與在場者都未能明辨這簽字寫的是什麼,屬於“像字且認不得”的那種。我只好捂著半拉腮幫子挨門挨戶地向人家詢問:“大夫喲,麻煩跟您打聽一下,咱這兒哪位大爺的名字,叫——‘花款兒’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