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得一缺補金甌——台灣省“水裏蛇窯”遺址見聞
數年以前我很幸運地得到一次去台灣省參觀訪問的機會,去之前我就做足了準備,一定要去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和台灣地區的陶瓷重鎮鶯歌好好的參觀、遊覽一番。在台灣的行程非常緊張,每天我都算計著什麼時候可以到達鶯歌?什麼時候到台北?這天,在不經意間,寬敞的旅行車已經駛入了南投縣境,我們被告知大家將要去參觀一處叫“水裏蛇窯”的地方。
“蛇窯”——是個什麼去處?同行的人們猜想著、談論著,説法莫衷一是。大多數人認為這兒可能是個與“蛇”有關的風景區,但以我的直覺用該是一處“地方窯址”才對。可為什麼叫“蛇窯”,一時間我也説不上來,只是隨意的念叨了一句:在大陸的景德鎮有“龍窯”之説,不知與此處有何種關係。
所謂“水裏蛇窯”,其位於台灣省南投縣的水裏鄉頂崁村,周圍群山環繞,綠樹成蔭,好一派南國鬱鬱蔥蔥的誘人景象。進入了“峽谷”之後,果然不出我所料,映入眼簾的彩旗和標語告訴人們,這裡真正的名稱叫“水裏蛇窯陶藝文化園區”。我們先被領入一間電影放映廳,銀幕上播放著古老窯址那已經遠逝了的歷史鏡頭的同時,出現了一位女性極其溫柔甜美的聲音,她的第一句解説詞就是:“蛇窯——在大陸被稱作龍窯”。 於是,我先前的“判斷”就贏得了在場的大陸同事與台灣同胞的幾許掌聲……
“水裏”舊名“水裏坑”,是因為位於濁水溪的北岸又是水裏坑溪河的出口,故得此名稱。這裡山地繁茂,盛産木材,這就為燒窯首先提供了燃料。從歷史的沿革上看,“蛇窯”乃源自大陸福建的福州地區,而如今我們所見到的“水裏蛇窯”,是目前台灣地區現存最古老,最具傳統鄉土文化的“柴燒窯”窯址。“蛇窯”的窯身可長達百餘米,依山而建,窯爐順著山坡地形以土磚砌成,遠遠的望過去如巨蟒蜿蜒于山間,故名“蛇窯”。“蛇窯”燒造的特點是,以這裡豐富的木材為燃料,柴木在燃燒時一層層的灰燼落在熾熱的陶坯上,形成了奇妙的色彩變化和樸拙的質感,這當然是其他現代瓷窯所難以做到和取代的,所以就成了今天人們對“原始陶瓷”的“懷古”之所。尤其是在“蛇窯”窯區的入口處,人們可以看到一尊“窯神”的塑像,這位“神仙”的名字叫羅明,是主持磁灶的窯神,塑像表現的是羅明“盤土捏陶”的形象。
據説蛇窯最早的由來是在明朝末期,當年鄭成功收復台灣時曾扎兵在此,為了生活,軍隊中有“善陶藝者”便開始在這裡燒窯,這就是台灣蛇窯的“雛形”。“蛇窯”的這種燒窯形制,早期分佈于台灣省的中南部各地,但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和改變,如今似乎只剩下台灣“水裏蛇窯”這個可以觸摸的“記憶”了。
“水裏蛇窯”目前已傳承了三代,在現代化的經濟氛圍中,尤其是前些年塑膠製品充斥市場,“水裏蛇窯”的第三代掌門人林國隆先生,面對經營上的巨大壓力,以很大的勇氣和實力創辦了今天這個“水裏蛇窯陶藝文化園區”,以親切、古拙的鄉土陶瓷文化,迎接著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
在參觀蛇窯遺址的時候,我曾冒昧地向管理員小姐提出請求:我是一個陶瓷愛好者,在北京現開辦著一家專門展示陶瓷碎片的“標本博物館”,然而在我的收藏和展陳當中,從未有過、甚至見過我國台灣地區的原住族燒制的陶瓷,不知能否贈送殘片一二?管理員很是為難,告訴我説“窯主”林先生不在家恕不敢貿然相贈。我自然是表示理解並坦言我的要求實在是冒昧了。最後我呈上“北京睦明唐古瓷標本博物館”名片一張,請管理員轉交主人,表示日後如有機會在北京見面,我誠請林先生到鄙館一敘,共同切磋中華陶藝。言罷,我們的旅行車就離開了這神秘而又秀美的“水裏蛇窯”景區。
寬大的旅行車駛出不過幾公里,忽見一輛小轎車疾馳而來並攔在了我們的車前,車子裏走下來一位溫文爾雅的先生,手裏舉著我的名片親切地詢問:“那位是‘片兒白’先生?”我趕忙走上前來自報家門,和林先生的雙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林先生説:他從媒體和朋友那裏聽説過我的“收藏”和“事跡”,甚感欽佩,現在因時間的關係無緣再得多敘,來日若能見面定要促膝暢談。説著話林先生以一袋“水裏蛇窯”的陶片相贈,我當時感動的心情,無論如何是不可以用語言來表達的…… 在歸途中,極度興奮地思考著:回京後一定在我的那個小小瓷片博物館裏專門開闢一隻展櫃,用我能做到的最好方式來陳列這幾塊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陶瓷標本”,同時我的腦海裏迅速地出現了一篇文章的題目:“幸得一缺補金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