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天地之間的“千峰翠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15 16:03:32 | 出版社: 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天地之間的“千峰翠色”——越窯

喜歡研究和收藏中國古代“青瓷”的朋友,大抵都知道古人有這麼兩句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無疑,這是在讚美中華第一青瓷——越窯。然而除了讚美之外,似乎還道出了一絲的“玄機”,為什麼只有在“九秋風露”中才能燒出“千峰翠色”?這個“迷團”恐怕到了有著高科技的今天,人們也未必能完全“破譯”。透過越窯青瓷如翠類玉的釉光,我們會看到古人的微笑,但是這“微笑”實實在在是太神秘了……

越窯青瓷在我國的江南是一個龐大的“窯係”,其主要分佈在今浙江省的上虞和余姚的上林湖至慈溪上岙(江浙地區把“山間之平地”稱“岙”)湖一帶。其中上林湖越窯窯址是我國青瓷的發祥地和著名産地之一,位於慈溪滸山鎮東南約十公里。

自從我們的祖先認識到了“火”的作用以後,人類就此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並在上天賜予的熊熊大火之中感悟到了火、泥土與人的靈性原來可以有著如此完美的“結合”。於是,華夏大地開始露出了陶瓷的最初一線曙光。

正如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的其他物種一樣,原始的陶瓷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進化、完善”過程。當人們發現原始陶器的粗糙、不甚美觀之後,我們的祖上便率先發明出了“釉”,而這第一層釉色就是青綠,它是祖先對大自然最基本色調的認知和記錄,越窯便是把這層釉色發揮到了極至,於是才有了“千峰翠色”的美譽。

在以東漢孝女曹娥命名的江水兩岸,越窯青瓷最初成就于東漢,魏晉時期稍有停滯,唐代中期盛極一時,被冠以“類玉”、“類冰”之説,唐代大詩人皮日休有詩讚美越窯瓷器曰:“圓似月魂墜,輕如雲魄起”。及至五代,越窯的部分産區被吳越國的錢氏宮廷所壟斷,形成了中國陶瓷歷史上最早的“官窯”(當時叫“貢窯”)而“臣庶不得用”也,就更被抹上了一層濃重的宮廷與宗教色彩,就是後來令人牽魂動魄的所謂“秘色瓷”,這已經在陜西扶風法門寺的“地宮”中得到了確鑿的印證。

在曹娥江的中游地區,越窯的遺址近數百處之多,是歷史上中國最大的古窯區,可見當時之燒造盛況。越窯産品不僅滿足了國人享用,還遠銷到東南亞各地,源源不斷的越窯青瓷從上林湖港出發,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內容。

南宋以後,延綿了一千多年的古越窯的窯火漸漸熄滅,如一輪明月隕落江河,被後來“脫穎而出”的龍泉窯、耀州窯和汝窯替代。糾其原因:一方面是越窯長期以來墨守成規,用今天的話講是“缺乏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是用於燒造越窯瓷器的尚好瓷土和柴料幾近枯竭,被時人“轉移了陣地”。

不管怎麼説,千百年之後,大自然可能已被污染,但散落在曹娥江邊的古越窯瓷器的碎片,卻仍然忠實地鐫刻著古人對那個時候的藍天、山色——初秋夢幻般的記憶……

下一頁直把杭州作汴州上一頁巧如范金 精比琢玉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用瓷片講述陶瓷背後的故事:片面之瓷》
· 古瓷文明留給我們最後的晚餐
· 雨過天青雲破處 這般顏色做將來
· 印滿花紋的綠色瓷片
· “雪拉同”與“葉青姬”
· 巧如范金 精比琢玉
· 天地之間的“千峰翠色”
· 直把杭州作汴州
· “南青北白”話定窯
· 含英咀華説“鬥茶”
· 色白花青 光照見影
· 乳汁羊毛化卵白
· 烈焰成就的第一縷“釉下彩”
· 邛窯一紅動天下
· 如夢似幻説絞胎
· “魯山到段店,一日進萬貫”
· 火與土的神奇“窯變”
· 從“邯鄲之夢”講開去
· 民間最喜“紅綠彩”
· “黃沙吹盡始見金”
· “盤點”出的青花至尊
· “中國白”裏説德化
· 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 亂花漸欲迷人眼
· 幸得一缺補金甌
· 後記:以往知來,以見知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