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書法的練習,大概在許多華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以我自己為例,童年時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處的時光,除了遊玩嬉戲,竟然有一大部分時間是圍坐在同一張桌子寫毛筆字。 寫毛筆字從幾歲開始?回想起來不十分清楚了。好像從懂事之初,三、四歲開始,就正襟危坐,開始練字了。 “上”、“大”、“人”,一些簡單的漢字,用雙鉤紅線描摹在九宮格的練習簿上。我小小的手,筆還拿不穩。父親端來一把高凳,坐在我後面,用他的手握著我的手。 我記憶很深,父親很大的手掌包覆著我小小的手。毛筆筆鋒,事實上是在父親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動。我看著毛筆的黑墨,一點一滴,一筆一畫,慢慢滲透填滿紅色雙鉤圍成的輪廓。 父親的手非常有力氣,非常穩定。 我偷偷感覺著父親手掌心的溫度,感覺著父親在我腦後均勻平穩的呼吸。好像我最初書法課最深的記憶,並不只是寫字,而是與父親如此親近的身體接觸。 一直有一個紅線框成的界線存在,垂直與水準紅線平均分割的九宮格,紅色細線圍成的字的輪廓。紅色像一種“界限”,我手中毛筆的黑墨不能隨性逾越紅線輪廓的範圍,九宮格使我學習“界限”、“紀律”、“規矩”。 童年的書寫,是最早對“規矩”的學習。“規”是曲線,“矩”是直線;“規”是圓,“矩”是方。 大概只有漢字的書寫學習裏,包含了一生做人處事漫長的“規矩”的學習吧! 學習直線的耿直,也學習曲線的婉轉;學習“方”的端正,也學習“圓”的包容。 東方亞洲文化的核心價值,其實一直在漢字的書寫中。 最早的漢字書寫學習,通常都包含著自己的名字。 很慎重地,拿著筆,在紙上,一筆一畫,寫自己的名字。仿佛在寫自己一生的命運,凝神屏息,不敢有一點大意。一筆寫壞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惱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