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石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3-02 15:00:59 |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韓愈描述石鼓文字之美用了如下的形容:

“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上千年石鼓文字的斑駁漫漶,充滿了歲月曆史的魅力……

商周時代鐫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成為後代學者了解上古曆史、文字、書法的重要依據。一般來説,商代青銅器上銘文較少,而重視外在器型的裝飾,常常在器表佈滿繁複雕飾的獸面紋,也有立體寫實的動物造型,像是著名的“四羊方尊”。“尊”是祭祀用的盛酒容器,四個角落凸出四個立體羊頭,是完美的雕塑作品,在製作陶“模”陶“范”與翻鑄成青銅的技術過程都繁複精細,是青銅工藝中的極品。

青銅器在西周時代逐漸放棄外在華麗繁複的裝飾,禮器外在器表變得樸素單純,像是台北故宮稱為鎮館之寶的西周後期的“毛公鼎”、“散氏盤”,器表只有簡單的環帶紋或一圈弦紋,從視覺造型的華麗講究來看,其實遠不如商代青銅器造型的多彩多姿與神秘充滿幻想的創造力。

“毛公鼎”、“散氏盤”被稱為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不是因為青銅工藝之美,而是因為容器內部鐫刻有長篇銘文。

“毛公鼎”有五百字銘文,“散氏盤”有三百五十字銘文;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有二百九十個字,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盂鼎”有二百九十一個字,這些西周青銅禮器都是因為長篇銘文而著名。西周以後,文字在歷史裏的重要性顯然超過了圖像,文字成為主導歷史的主流符號。

清代金石學的學者收藏青銅器,也以銘文多少判斷價值高下,純粹是為了史料的價值。許多造型特殊,技巧繁難,在青銅藝術上有典範性的商代作品,像“四羊方尊”、“人虎卣”反而被忽略,流入了歐美收藏界。

西周青銅銘文已經具備嚴格確定的文字結構和書寫規格,由右而左、由上而下的書寫行氣,字與字的方正結構,行路間有陽文線條間隔,書法的基本架構已經完成。

從西周康王時代(西元前一〇〇三年)的“大盂鼎”,到孝王時代(西元前十世紀)的“大克鼎”,到宣王時代(西元前八〇〇年)的“毛公鼎”,三件青銅銘文恰好代表西周早、中、晚三個時期的書風,也是書法史上所謂“大篆”的典範。

西周的文字不僅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唐代也發現了西周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也就是著名的“石鼓文”。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韓愈的《石鼓歌》是名作,正反映了唐代文人見到石鼓的欣喜若狂。

韓愈描述石鼓文字之美用了如下的形容:“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上千年石鼓文字的斑駁漫漶,對韓愈充滿了歲月曆史的魅力,相較之下,使他對當時流行的王羲之書體表現了輕微的嘲諷:“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唐代在陜西發現的石鼓文,當時被認為是西周宣王的“獵碣”,也就是讚頌君王行獵的詩歌。只是經過近代學者考證,這位行獵的君王不是周宣王,而是秦文公或秦穆公。

石鼓文在書法史上的重要性,常常被認為是“大篆”轉變為“小篆”的關鍵,而“小篆”一直被認為是秦的丞相李斯依據西周“大篆”所創立的代表秦代宮廷正體文字的新書風。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由李斯撰寫的“嶧山碑”、“泰山刻石”,都是“小篆”典範。“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嶧山碑文),線條均勻工整,結構嚴謹規矩;“乃今皇帝,壹家天下”,書法也到了全新改革、“壹家天下”的時代。

下一頁李斯上一頁金文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漢字書法之美》
· “上”、“大”、“人”——最早最美的書寫
· 文字與圖像在漫長文明中 相輔相成
· 寓繁于簡的 漢字文學
· 結繩
· 繩結
· 倉頡
· 象形
· 毛筆
· 甲骨
· 金文
· 石鼓
· 李斯
· 由篆入隸
· 秦隸
· 簡冊
· 波磔與飛檐 漢隸水準線條
· 即興與自在 王羲之“蘭亭序”
· 厚重與飄逸 碑與帖
· 平正與險絕 行草到狂草
· 法度與莊嚴 唐楷
· 書法雲門:與身體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