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由篆入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3-02 14:59:25 |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隸書的“破圓為方”,確立了漢字以水準垂直線條為基本元素的方形結構,

這一次文字的定型經過兩千多年,

由隸入楷,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太大的改換。

漢字從“篆體”改變為“隸體”,是書法史上的大事。

篆書基本上已經形成方形的字體結構,但線條還是以圓形曲線為主。“篆”常用來形容如同煙絲繚繞的婉轉,這與篆書使用的曲線有關。書寫篆體,有許多曲線的圓轉。唐代李陽冰就常以圓轉線條書寫出他著名的“玉莇篆”,粗細均勻,緊勁連綿,佈局秀麗。只不過李陽冰的篆書太容易流於裝飾性,缺乏筆勢的提頓,這是李陽冰個人借篆書發展出來的獨特書風。比較真正的如秦代“泰山刻石”李斯的篆書,其實還是有很多方筆,線條的刻畫也沒有那麼圓滑平均。

書法史上説到篆書改變為隸書,常用一句“破圓為方”來形容。例如,金文大篆書寫“日”這個字,寫成一個圓,中間一點,是象形的太陽,保留了最初造字“畫圖”的原型。

隸書卻“破圓為方”,把一個曲線構成的圓斷開,形成與今天漢字“日”用水準與垂直線構成的方形寫法。

隸書的“破圓為方”,確立了漢字以水準垂直線條為基本元素的方形結構,這一次文字的定型經過兩千多年,由隸入楷,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太大的改換。隸書在文字上的革命影響可以説既深且遠。

隸書的形成過去多定在漢代,漢代可説是隸書完成而且成熟發展的時代。但是以新出土的考古資料來看,開創隸書新書風的時代是秦而非漢。

一九八〇年代在四川郝家坪發現的“青川木牘”,被斷定為秦武王二年(西元前三〇九年)的書法。用毛筆書寫在木片上的三行字,文字水準的隸體線條已經完成,字體扁平,字與字的間距較寬,行與行的間距較窄,這些都是隸書的明顯標誌。秦隸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就已經出現。

隸書被認為是地位低卑的“徒隸”之人,因為要處理太多簡牘文件,因此發展出一種快寫的方便字體,也許像今天的“速記”。原本自是不能與朝廷廟堂使用的正體篆書相比,沒有莊重性,也沒有鐫刻在金屬石碑上的永恒性與紀念性。但是久而久之,方便簡單的字體在社會上流通起來,也受到務實政府的支援,逐漸取代了舊的保守字體。畢竟,文字的紀念性、裝飾性只對少數人有意義,從文字傳達與流通的實用功能來看,隸書取代篆字只是遲早的問題。

歷史上關於隸書的出現有一個傳説:一名叫程邈的罪犯,關在監獄裏,改變篆書,簡化成三千字的隸書。程邈以文字的改革呈現給秦始皇,戴罪立功,得到始皇賞識,也使隸書得以頒行天下,成為新字體。

傳説未必可信,我們更傾向於相信文字的改革非一人一朝一夕的改變,而是許多因素在漫長時間中發展的結果。然而隸書的創造,的確跟地位低卑的書吏有關,他們不是丞相李斯,不必為文字的歌功頌德傷腦筋,他們只是更務實地完成文字流通的本質。

一九七五年,湖北睡虎地發現了一千一百多支秦簡,記錄了豐富的秦始皇時代的政府律令,這是秦始皇一統天下以後的書法,全是用隸書寫成,與他用來記功的泰山、嶧山上的刻石篆書不同。看來,這位統治者是很能分清楚歌功頌德書法與務實書法兩者並行不悖的意義的。

下一頁秦隸上一頁李斯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漢字書法之美》
· “上”、“大”、“人”——最早最美的書寫
· 文字與圖像在漫長文明中 相輔相成
· 寓繁于簡的 漢字文學
· 結繩
· 繩結
· 倉頡
· 象形
· 毛筆
· 甲骨
· 金文
· 石鼓
· 李斯
· 由篆入隸
· 秦隸
· 簡冊
· 波磔與飛檐 漢隸水準線條
· 即興與自在 王羲之“蘭亭序”
· 厚重與飄逸 碑與帖
· 平正與險絕 行草到狂草
· 法度與莊嚴 唐楷
· 書法雲門:與身體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