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演化的動機 模式演化的過程,反映了人們對書法創作自覺意識的演變。 考察常用構成模式的演變,演變的動因大致有三種: 1.隨著字體的演化以及實用的需要(例如碑刻、銘文因材料的局限而要求排列緊密),導致新模式的出現。三種基本模式,便是這種機製作用的結果。三種模式大致有一個書體的分工,第一種以楷書、篆書、隸書為主,第二種以行書和小草為主,第三種以狂草為主。三者之間有一種演進、遞生的關係。 2.在三種基本模式各自演化的過程中,都出現了一些變體,這些變體的出現到底僅僅是人們日常書寫經驗累積的自然結果,還是人們著意探索、創造的結果,難以遽然做出判斷,但可以説到的是,這些變體都是緊貼著基本模式逐漸加以調整的結果。我們不妨這樣設想:變化首先是偶爾出現在個別人的筆下,當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時,人們開始了有意的追求。就是説,這一類模式是由偶然的變異加上人們關注、調整的結果。儘管某些模式非常特殊,與通行的書寫風格有距離,但從日常書寫演化到這種模式的過程,都有作品的例證。如王鐸行書中軸線劇烈的擺動,可以在歷史上找到軸線傾側不斷加大的演化痕跡。這種變化應當是潛意識和意識共同作用的結果。 3.楊維楨《真鏡庵募緣疏》、許友《草書軸》等作品所顯示的模式,明顯不是上述兩種機制的産物。它們是某種執意探索、創造的結果,與日常書寫風格有很大的距離。同時,多種不同構成方式的糅合,需要有強烈的創造意識才可能實現。 三種動機有時代的差異。每一種動機比前一種都增加了明顯的自覺意識。第三種動機出現在元明之際,它反映了構成模式問題上自覺意識的重要變化。從那以後,強烈的變化意識、展示個人特徵的強烈慾望成為書法史上一條獨立的線索。它一直影響到今天的書法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