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四 模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08 09:55:47 | 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這三種模式都有很強的生成能力,它們各自演變出更多的模式。

  第一種模式中由於行距和字距的不同,可以區分出兩類:

  1.1 字距與行距接近;

  1.2 字距大於行距。

  前者是大部分楷書與篆書碑刻、金文所採用的模式,而後者幾乎是隸書專用的構成模式(見圖4-5-20)。

  第二種模式是三種模式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它是漢字書寫中應用最廣的構成模式,與日常使用的書體——行書——密切相關。這種模式演化出眾多的模式,其中主要有這樣幾種:

  2.1 用單字大小來調整節奏:

  2.1.1 單字大小按結構的複雜程度自然安排,字軸線有輕微傾側,連接流暢,如王羲之《喪亂帖》(見圖0-9)、《頻有哀禍帖》(見圖2-14)、顏真卿《祭侄季明稿》(見圖4-8-17)等;

0-9  東晉  王羲之  喪亂貼

2-14  東晉  王羲之  頻有哀禍帖

  2.1.2 單字大小漸變,但整篇作品中大小對比強烈,如蘇軾《黃州寒食詩帖》(4-8-26)、《李白詩卷》(4-8-27)等,其中也包含個別突變處,但所佔比例很小;

  2.1.3 單字大小突變,作品節奏強烈,如陸儼少《李白詩軸》(圖6-7)等。

6-7  現代  陸儼少  李白詩軸

  2.2 用字距、行距來調整節奏:

  2.2.1 字距、行距皆緊密,銜接流暢,如楊凝式《盧鴻草堂十志圖跋》(見圖4-8-22)、王鐸《自書石湖等五首詩卷》(圖6-8);

6-8  明  王鐸  自書石湖等五首詩卷

  2.2.2 字距、行距皆疏朗,如楊凝式《韭花帖》(見圖4-8-21)、董其昌《棲真志卷》(見圖4-8-34);

  2.3 用軸線位置的變化來調整節奏:

  2.3.1 字距緊密,單字軸線頻繁傾側,如米芾《賀鑄帖》、王鐸《題柏林寺水》(見圖2-36);

2-36  清  王鐸  題柏林寺水

  2.3.2 用軸線平移來調整節奏,如于右任《行書軸》(圖6-9),單字軸線基本上都取垂線,而且許多單字的連接都左右錯開,這是一種古老的連接方式,例如甲骨文中就經常見到這種排列。此外,作品雖然分行明顯,但鄰行的某些字又常常不經意地貼近,而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行的感覺。它也可以看作第一種基本模式的一種變體。

6-9  現代  于右任  行書軸

  2.4 用書體變化來調整節奏:行、草夾雜,如王羲之《二謝帖》、米芾《臨沂使君帖》(圖6-10)、王獻之《集聚帖》等;後人亦有用篆、隸,篆、草等混合在一起製作作品者。

6-10  北宋  米芾  臨沂使君帖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三 佈置上一頁五 忘情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書法》
· 六 通變
· 五 忘情
· 四 模式
· 三 佈置
· 二 創作狀態
· 一 書法:自覺意識的演變
· 第六章 書法創作:自覺意識的演變
· 六 書法家、現代藝術家與前衛藝術家
· 五 現代社會中的書法家
· 四 臨摹
· 三 修養
· 二 “人書俱老”
· 一 書法家:形象的確立
· 第五章 書法家
· 八 行書
· 七 楷書
· 六 草書
· 五 隸書
· 四 小篆
· 三 先秦墨跡
· 二 金文
· 一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