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三 佈置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08 09:29:39 | 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三 佈置

  隨著對創作思考的深入,人們在準備創作時,必然會對作品有一個設想,今天我們把這種設想稱作“構思”或“設計”,而前人把它叫做“佈置”。

  從不講“佈置”到講究“佈置”,是創作方法很大的變化。

  “佈置” 的第一步是“預想字形”。

  王羲之《筆勢論》:“夫欲學書之法,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先,然後作字。”此文雖然被認為是偽作,但不妨把它看作後世人們對書法創作的認識。“預想字形”、“意在筆先”的思想影響到此後整個書法史。

  例如明代豐坊《書訣》,基本上就是復述《筆勢論》中的思想:

  意前筆後者,熟玩古帖,于字形大小、偃仰、平直、疏密、纖,蘊藉於心,臨紙冥默,豫思其法,隨物賦形,各得其理。

  不過,人們在談到有關字結構的問題時,往往還兼説到作品整體的佈局,如唐代韓方明《授筆要説》中説到“佈置”的問題:

  夫欲書先當想,看所書一紙之中是何詞句,言紙多少,及紙色目,相稱以何等書令與書體相合,或真或行或草,與紙相當。然意在筆前,筆居心後,皆須存用筆法。想有難書之字,預於心中佈置,然後下筆自然容與徘徊,意態雄逸。

  這裡首先説的是作品的整體構思,後來才説到字結構。不過韓方明談的是整體構思中紙張大小、類別,書體、詞句的配合等初步的問題,而清代宋曹《書法約言》中説的是所有筆畫、結構之間深層的聯繫:

  凡作書,要佈置,要神采。佈置本乎用心,神采生於用筆,真書故爾,行體亦然。……所謂行者,即真書之少縱略,後簡易相間而行,如雲行水流,纖間出,非真非草,離方遁圓,乃楷隸之捷也。務須結字小疏,映帶安雅,筋力老健,風骨灑落。字雖不連而氣候相通,墨縱有餘而肥瘠相稱。徐行緩步,令有規矩;左顧右盼,無乖節目。運用不宜太遲,遲則滯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則窘步而失勢。佈置有度,起止靈便;體用不均,性情安托?

  認識的變化,在這裡表現得非常清晰。

  還有一些關於構思的論述,用的是一些感覺性的詞語,如果與上面列舉的論述參看,既能對“存想”、“立意”增添一些新的感受,又能對中國古代書論中的陳述方式獲得一種清晰的體驗。

  如王鐸《王煙客先生休》:“蓋字必先有成局于胸中”,“至臨寫之時,神氣揮灑而出,不主故常,無一定法,乃極勢耳”。

  再如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逸少曰:‘作一字須數種意。’故先貴存想,馳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于豪放之間,象物于飛、潛、動、植、流、峙之奇……”

  對作品的構思、預想,哪一種藝術都是需要的。書法的特殊性使其對“佈置”、“存想”有更多的企盼。文字書寫是日常的、大量的操作,自由放任可以做到熟練,但對水準的提高全無保證;其次,它一次性完成,如果不能有準確的把握,成功率很低;此外,隨著人們對經典作品臨習、研究的深入,創作前對作品的樣式、效果即有所設想。這些都註定了隨著書寫自覺意識的提高,“佈置”必然會成為書寫中廣泛運用的手段。

1  2  


下一頁二 創作狀態上一頁四 模式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書法》
· 六 通變
· 五 忘情
· 四 模式
· 三 佈置
· 二 創作狀態
· 一 書法:自覺意識的演變
· 第六章 書法創作:自覺意識的演變
· 六 書法家、現代藝術家與前衛藝術家
· 五 現代社會中的書法家
· 四 臨摹
· 三 修養
· 二 “人書俱老”
· 一 書法家:形象的確立
· 第五章 書法家
· 八 行書
· 七 楷書
· 六 草書
· 五 隸書
· 四 小篆
· 三 先秦墨跡
· 二 金文
· 一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