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四 模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08 09:55:47 | 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還有一些構成模式,是從基本模式演化而來,但有某些重要的改變,有時也加入其他基本模式中的成分。它們外觀上與作為出發點的基本模式也有較大的距離,例如:

  4.1 許友《草書軸》(圖6-17)。這是從第二類基本模式中演化出來的一種形式。它把字體大小的突兀變化、行軸線的扭動、筆觸的輕重變化都極力加以誇張,以至作品幾乎成為這些手段的極限形式。作品有許多生硬、牽強之處,但把這些變化匯集于一件作品中,使它佔據了一個變化的會合點,意義即由此而顯現。此後書法創作上的許多構成技巧,都可以從這裡找到源頭。

6-17  明  許友  草書軸

  4.2 楊維楨《真鏡庵募緣疏》(圖6-18),作品幾乎使用了多種變化的手段:楷書、行書、草書夾雜,筆畫粗細對比強烈;大部分單字獨立,但也在某些單字之間用顯眼的遊絲連接;許多地方著意使行距遠小于字距,造成作品中超越“行”的制約之外的塊面,但在這一切之下,作者還是在細心地調整單字軸線的傾斜角度,以維持單字之間的連續性。這正是第二類構成模式的基本特徵。它以第二類模式為基礎,盡可能地加入了多種控制構成的手法。這種模式已經成為今天的書法創作中許多作品構成的出發點。

6-18  元  楊維楨  真鏡庵募緣疏

  以上兩種結合了多種構成技巧的作品,我們把它作為綜合運用模式的代表。

  三種基本模式加上由每種基本模式變化而來的常用模式,再加上兩種綜合運用模式,共計17種。我們把這17種模式作為一切作品模式分析的基礎。

  這17種構成模式幾乎包括了書法史上所有的作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三 佈置上一頁五 忘情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書法》
· 六 通變
· 五 忘情
· 四 模式
· 三 佈置
· 二 創作狀態
· 一 書法:自覺意識的演變
· 第六章 書法創作:自覺意識的演變
· 六 書法家、現代藝術家與前衛藝術家
· 五 現代社會中的書法家
· 四 臨摹
· 三 修養
· 二 “人書俱老”
· 一 書法家:形象的確立
· 第五章 書法家
· 八 行書
· 七 楷書
· 六 草書
· 五 隸書
· 四 小篆
· 三 先秦墨跡
· 二 金文
· 一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