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社區的虛擬性、網上發言可隱身的特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些人的羞恥感,使其表達趨於放縱、粗鄙,以之發泄戾氣,或獲得某種違禁的快感。
對網路語言的粗鄙化,近年來,一些人士廣泛呼籲聲討,一些社團倡導、推動凈化網路空間,有關部門加強監測、研究和引導,逐步凝聚起了社會共識,局面有所改觀。但仍有一小部分人把心思用在了對粗鄙詞的遮蓋、“雅化”上,換湯不換藥。粉墨之後,仍是污穢粗鄙的內芯。
古人有“無隱”之説,但這是指無所隱諱地直言正諫、不隱瞞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實際上,隨著人類的進化和社會生活的出現,人們就有了禁忌、避諱。就語言而言,“塔布”現象廣泛存在於不同民族和社會生活形態之中,這是就“禁止”方面而言;從積極方面説,被尊為萬世師表的孔夫子,既有“非禮勿言”的告誡,更有“不學詩無以言”的教誨。我認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知恥而有所不為,代表的是維繫社會正常演進的先進文化。與之對比,今天網路上俯拾即是、觸目可見的以猥褻當幽默、拿粗鄙作豪放的做法,是與文明相悖、與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相對的。
網路對現代生活的改變和影響是革命性的。但是,網上雖具有一定程度的“虛擬”特點,卻實在是現實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因此,網路不應、也不能在法律的約束之外、在文明的影響之外。
雅言傳承文明。雅言,不僅是通用語的古稱,也應該是典雅、文雅、風雅之言。法律、文明、公眾不能允許網路持續出現亂象,不能允許在網上無底線粗野地詈罵,不能允許粗鄙詞不斷釋放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符,不尊重人道、人性,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背離的戾氣。
從上網者角度言,應該有“慎獨”的精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自覺用“有道德的人”的標準要求自己。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專欄發表的《追求“慎獨”的高境界》一文中言:“要不斷加強自律,做到臺上台下一個樣,人前人後一個樣,尤其是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更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我們要使網上的自己和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從本質上相一致,而不應像《聊齋》中的“畫皮”般相背離。
網際網路在發展中,有國際化和共性的一面;也因為漢語和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孕育出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網路語言。網路語言因其生動、多樣、富於表現力,以及與當代生活、特別是與青年一代思想感情緊密聯繫的特點,而受到社會各方面廣泛關注和競相模倣。事物發展中出現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情況,是必然過程和自然規律,關鍵是要加強對網路語言的監測、研究,並引導社會規範使用。
孔子説: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對處於當前發展階段的網路語言而言,唯文明才能行遠。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網路語言唯文明方行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