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印度百名兒童疑因吃荔枝死於腦炎。報道中提到,荔枝含有毒素,空腹食用加上高溫易引發腦炎。消息一齣,立即引發網友熱議:荔枝從古到今都是備受歡迎的水果,甜美多汁、營養豐富,怎麼會突然變成“毒果”了?荔枝真的會致病嗎?
如今,正是荔枝上市的季節,為了大家的口福,中國網際網路聯合辟謠平臺邀請科信食品與營養資訊交流中心副主任鐘凱,就“荔枝有毒會致病”等網民關心的問題,為大家答疑解惑。
01 荔枝到底有沒有毒素?
荔枝中含有α-次甲基丙環基甘氨酸(MCPG)和氨基酸次甘氨酸A兩種“毒素”。它們能夠抑制葡萄糖的合成,進而顯著地降低血糖,引發急性低血糖症,也就是人們常説的“荔枝病”。而“荔枝病”是真實存在的,可致命。
02 “毒素”存在於核還是果肉中?
兩種“毒素”主要存在於荔枝核中,是否咬到核或吃掉核、是否咬果皮或嚼果皮和是否發病之間並沒有明顯關聯。結合人們吃荔枝的一般習慣,有理由相信果肉中也應含有此類物質,只是含量低些。
03 成熟荔枝與未成熟荔枝 哪個“毒素”含量高?
α-次甲基丙環基甘氨酸(MCPG)和氨基酸次甘氨酸A在沒有成熟的荔枝裏含量更高,但成熟以後的含量就比較低了。因此,沒有熟透的荔枝不宜多食。
04 荔枝含糖量那麼高 為什麼還會引發“低血糖疾病”?
這是因為此“糖”非彼“糖”。血糖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而荔枝等水果裏的糖分是果糖,果糖需要在人體內進行複雜的轉化才能形成葡萄糖,而在其轉化過程中,會刺激人體分泌大量的胰島素,而胰島素同時會對血液裏的葡萄糖起作用,加速葡萄糖的消耗,進而導致血糖含量降低。最終結果就是血液內葡萄糖供給不足,影響了大腦和神經系統的正常工作,出現所謂“荔枝病”的症狀。
提醒
為了保險起見,建議儘量不要空腹大量進食荔枝,不吃未成熟的荔枝;老人小孩一次食用不要超過5顆,成人一天不超過10-15顆;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説,高糖的荔枝是絕對要少吃或不吃的。另外,患有扁桃體炎、咽喉炎、便秘的患者應慎食荔枝。萬一齣現疑似低血糖症狀,應及時就醫,不要拖延。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荔枝有毒會致病?看專家解疑釋惑